首页 -> 2008年第12期
影响中小学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因素及对策
作者:张嫒嫒
一、影响中小学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因素
1 主观因素
(1)文化素养薄弱
据对我省902所中小学体育教师调查发现,有50%左右的中小学体育教师来自于体校、体工队,他们大多从小开始运动训练,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难以保证文化课的学习,所以相对其他学科的教师来讲中小学体育教师除体育技能之外,文化功底比较薄弱、理论水平与其他学科的教师有一定的差距,这些教师对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够重视和深入,也不善于从体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行科学研究。调查发现,有40.9%的中小学体育教师不知如何选择科研课题、如何积累科研论文的写作材料等,也不主动、积极地投身于学习和研究活动,导致其科研能力的低下。
(2)学历、职称结构较低
据段辉涛先生的研究,高学历、高职称人员是科研工作、尤其是理论研究的中坚力量。而调查发现902名中小学体育教师中,本科学历占34.4%,专科学历占63.1%;初级职称占45.3%、中级职称占34.5%、而高级职称仅占2.8%,中小学体育教师学历、职称结构偏低也从一定程度上局限了中小学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发展。
(3)对科研活动的认识存在误区
在科教兴国的21世纪,社会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调查却发现902名中小学体育教师中,有55.8%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科学研究的目的性不够明确,对体育科研与教学质量间的关系存在模糊认识。认为体育科研是科研人员的事,与己无关。认为自己的教学、训练任务重,也没有时间搞科研。有21.2%的教师对科学研究不感兴趣,认为搞科研就是为了晋升职称等等,这些认识上的误区严重制约了中小学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
(4)没有良好的协作精神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研究课题也向纵深发展,有些课题的研究需要多学科的知识,而个人能力有限,需要多学科教师共同协作、合作研究,而中小学体育教师缺乏与外界的交流、各学科教师之间也缺少相互协作,尤其缺乏的是与高校或体育研究机构的持久而有效的合作。这也是导致中小学体育教师科研能力较低的重要因素。
2 客观因素
(1)工作负荷大
调查发现,有73.1%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周教学时数平均在14-16节,除教学外,90%的中小学体育教师还要组织全校性的早操、课间操等各种体育活动,甚至有些学校的体育教师一身兼数职,超负荷的工作量,使教师无暇顾及科研工作,这也是影响体育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因素。
(2)科研硬件差
科研硬件包括科研经费、科研仪器、设备等,是保证科研工作正常进行的物质条件。而对902所中小学的调查表明,学校在体育科研方面投入的经费寥寥无几,电脑、摄像机、照相机等仪器设备归学校统一控制使用并优先其他课程的教学和科研,体育图书资料十分短缺,体育教研室除几份体育方面的报刊或期刊外,基本没有相关体育图书资料。经费的短缺还使中小学体育教师无法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和研究课题的申请等,这些因素的存在,也影响了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自我学习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3)学校管理层对体育科研重视程度不够
学校管理层没有为中小学体育教师创造奋发、进取、和谐的科研环境,也未给中小学体育教师提供长期性的物质方面的支持,包括提供充裕的科研经费、丰富的研究资源以及科研激励机制。对在科研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中小学体育教师也不能及时奖励,只对语文、数学、外语等重点学科进行扶持等,这些外在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体育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的积极性。
(4)社会对体育教师职业的认同度低
中小学体育教师不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是全体学生健康体魄的塑造者。学校所有的体育活动都离不开体育教师的辛勤劳动,都凝聚着体育教师的心血和汗水。但因我国历来重文轻武再加上应试教育、盲目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导致社会对体育教师的职业缺乏认可,再加上学校对体育教师的评价单一机械,在教师进修、晋升、分房、奖金发放以及同工不同酬方面的不公平,严重地挫伤了中小学体育教师工作热情和进行科学研究的积极性。
二、对策与建议
1 提高文化素养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发展,科教兴国已成共识。中小学体育教师要想紧跟时代的步伐,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做“研究型”、“专家型”的体育教师,就必须具有扎实、系统的体育专业知识以及哲学、文学、理化、艺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只有具备广博的知识,才能以研究者的眼光深层次审视体育理论和体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不断开阔视野,拓展自己的科研领域,因此中小学体育教师必须养成刻苦学习、勤奋钻研的良好习惯,要积极参加各种在职培训,尤其要特别重视体育基础理论和科研方法的学习,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和科研水平,真正成为推动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领头羊”。
2 强化科研意识
科研意识的形成,需要教师平时日积月累和刻苦钻研。中小学体育教师要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要经常阅读体育著作、教材、科研性学术期刊、杂志、报纸等,还要重视新兴学科、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学习,知识渊博、阅历丰富才能把握体育发展的方向和体育科研的动态。中小学体育教师只有树立科研意识,做一个学习者、研究者,把学校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才能提高科研水平,从而带动体育课程的改革。
3 建立激励机制
学校要制定科研成果激励机制,出台科研奖励具体办法,对有突出科研成果的中小学体育教师除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外,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外出进修学习、进行学术交流等方面要优先照顾,采取从待遇上优厚、政策上倾斜、思想上激励等措施,调动中小学体育教师积极投身科研活动的积极性,激励教师保持潜心体育科研、勇于探索的热情和毅力。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4 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
学校要加大对学校体育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要为体育教研室订阅一定数量的体育报刊杂志,要加大体育教研室图书藏书量并配备专职的资料员收集和整理有关学校体育方面的最新情报资料;有条件的学校还要为体育教研室配备进行学校体育科研所必需的一些仪器设备,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和研究课题的申请等,为中小学体育教师创造学习、科研的良好条件及环境。
5 加强与高校及体育科研机构的联系
高校师资力量雄厚,研究条件好。中小学校应加强与高校及体育科研机构的联系,要定期邀请高校体育科研专家、学者、教授来学校进行学术讲座及科研方法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师对国内外体育科研动态、学校体育发展动态及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的认识能力;要与高校及体育科研机构合作申请科研课题并共同研究。高校专家、教授、学者和科研人员也要经常到中小学校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帮助中小学校体育教研室建设学科梯队,培养学术带头人;帮助中小学体育教师进行科学选题,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达到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目的。
(责任编辑 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