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西部农村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素养的调查研究

作者:杨秀富




  一、调查目的
  
  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的实施已全面铺开。在新基础教育课程的广泛实施过程中,有人发现,“意在提升教育整体素质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称“新课改”),在促进我国教育整体提高的同时,却有意无意地将农村教育的发展置于边缘性的地位”。导致农村基础教育被边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最关键的一个因素是师资问题,教师的素养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新课程的实施效果。
  本人对西部农村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素养状况进行初步调查研究,目的是试图从中了解西部农村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素养的真实现状以及探索应对的措施,以便为改进、提高西部农村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素养,真正实现新课程在西部农村地区的有效实施,避免西部广大农村的基础教育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实施而日益被边缘化有所裨益。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选择西部地区农村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利用寒暑假到广西西部边境县给函授班学员面授的有利时机,对广西边境及与之毗邻的云南省、贵州省部分偏远农村小学教师进行随机抽样调查。
  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其中问卷的结构和题目主要是在查阅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自行编制。主要包括五大部分:被调查者个人基本情况;教育科研意识;教育科研态度;教育科研常识;教育科研能力。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67份,回收率为89%,其中,有效问卷为251份,问卷有效率为94%;同时还对28位学校领导、教师进行了访谈。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 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分析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目前西部农村小学教师在年龄结构上,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31~50岁的教师占了68.5%,3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非常少,不足10%;在学历上以大专层次为主。访谈中得知,最近十几年农村小学的在校生数呈锐减趋势,一所乡中心小学在校生数变化情况说明了这个问题,该小学校长介绍说:“我们这所小学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学生入学高峰期时,在校生接近800Jk,到2000年时下降为300多人,目前只有不到200人的在校生。”农村小学生源的减少,使得近几年新补充的教师数量很有限,所以绝大部分教师都在30岁以上,而在学生入学高峰期,由于师资的严重不足而补充较多学历不达标的老师,最近几年也通过自学考试或函授等各种形式取得中专或大专的学历,少数教师还取得本科的学历,只有极个别年纪较大的教师尚未达标。
  2 教师的教育种研意识情况分析
  从调查结果分析,大部分教师具有问题研究意识。能对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碰到的各种问题有意识地去进行研究,但对问题的研究比较肤浅,缺乏科学方法和创新意识。访谈中,78.6%的教师承认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是凭直觉、凭经验去处理和解决,很少去考虑其科学性和理论依据。这表明教师的教育科学研究意识还有待增强,因为教育教学中某些问题的解决是不能按照生活中一般问题的解决方式去解决的,需要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教育科研意识。
  3 教师对教育科研的态度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六成的教师对开展教育科研表示赞成,近四成的教师持反对或无所谓态度。访谈中,64.3%的教师认为有必要且愿意参与教育科研;21.4%的教师认为那是教育科研部门的事;14.3%的教师认为搞不搞教育科研都无所谓,只要上好课就行。这说明西部农村有40%左右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思想和态度需要转变,否则它会造成广大教师对教育科研工作缺乏热情,甚至在思想深处抵制教育科研,给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带来巨大阻力,影响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和新课程的有效实施。
  4 教师的教育科研常识掌握情况
  调查结果说明,教师们对教育科研基本常识的掌握情况很不理想,一种教育科研方法都不会的教师近六成,掌握三种以上教育科研方法的教师不到10%;超过三分之二的教师不熟悉教育科研的一般过程、步骤及教育科研论文的’一般写法。访谈中,67.9%的教师表示想搞一些教育科研,但苦于无从下手,希望得到有关专家与部门的指导和帮助。由此看来,普及教育科研常识应是解决西部农村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素养问题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5 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调查数据显示,近四成的教师从未撰写或发表过文章,有文章发表的,大多发表在市(县)一级教育主管部门所创办的低级别刊物,主持或参与过校级以上科研课题研究的教师只有四分之一。教育科研论文的质量及教育科研课题的主持、立项及参考情况是反映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水平的最直接、最有力证明。
  
  四、思考和建议
  
  本次的调查结果印证了“目前贫困地区的村小只有20%的教师能胜任现行教材的教学”的说法。如何才能提升西部农村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素养,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
  1 普及教育科研常识,帮助教师消除对教育科研的畏惧心理
  西部农村小学教师主要由公办教师和代课教师两部分构成,其中公办教师主要来源于中师毕业生和代课教师或民办教师转为公办的教师。出身于中等师范学校的小学教师,“在我国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课程中,教育专业课程不包含教育科研方法”。出身于普通中学毕业的代课教师或由代课教师、民办教师转为公办的教师则更不用说。教育科研常识的缺乏使得教师们对教育科研活动普遍存在一种敬畏心理,觉得科研是很深奥的、高深莫测,从而自觉或不自觉地远离教育科研活动。为此,需要通过广泛培训和学习,普及教育科研常识,让教师们理解:中小学教师的研究与专家、学者的研究不同,中小学教师的研究主要是运用有关教育基础理论知识,解决教育工作实际问题。
  2 专家引领、带动教师尝试教育科研实践,增强教师教育科研能力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只有把教师引上教育科研这条道路上来,使其成为教育科学研究者,并在研究中获得幸福与快乐,实现自我价值,才能真正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
  西部农村绝大部分小学教师长期远离教育科研,既没有搞教育科研的习惯,也缺乏这样的意识和经验,更不可能从研究中获得幸福与快乐。因此,专家的引领是必需的。只有通过专家把教师们引上教育科研这条道路,让教师们在专家的引领下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确立研究课题,以课题为载体,与专家合作。所以,专家引领、带动教师尝试教育科研实践是当前提升西部农村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素养比较现实而又切实可行的一种途径。
  3 营造教育科研氛围,强化教师教育科研意识
  教育科研意识作为教师对教育科研活动的自觉的理性反应,是科学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前提条件。科研常以发现问题为起点,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会碰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需要教师具有科学研究的意识。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并创造性地予以解决。针对当前西部农村小学教师实际情况及新课程实施对教师“研究”品质需要的迫切性,目前应把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教育科研工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思想和行动上给予高度重视,及时制定、出台相关鼓励和激发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活动的措施与制度,积极牵头、组织教师开展教育科研,促进人人参与教育科研活动。
  4 创造物质、时间和空间条件,为逐步提高教师教育科研素养提供保障
  西部农村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素养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最主要的还是客观方面的原因。西部农村小学教师大多分散在各个村小或教学点,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沟通不易,相对而言,他们从事教育科研所应具备的经费、时间、场所、设备、资料、信息、环境、机会等条件都无法与城市中小学教师相提并论,他们无法通过自身力量改变或创造这些条件,因而需要相关的政府部门、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单位等为他们创造条件。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