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论教师拖堂行为

作者:丁志强 张 澍




  就一般意义讲,拖堂指的是在规定的课堂教学时间结束时仍不终止教学活动而挤占学生课余休息时间的现象。它是教师教学行为系统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影响着学生对教师及学习内容的情感态度,若不及时调整克服教学行为方式;完善其教学行为系统,将严重影响师生关系、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其求知欲。在此旧话重提,旨在期盼更多的教育界同仁能站在不同的视角与更高的认知层面重新审视拖堂这类看似平常的教学行为表现,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拖堂带来的严重危害性,以便探寻出有效克服良方,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一、拖堂带来的主要危害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相关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基础上,发现拖堂带来的危害性不可小视,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不利于学生民主意识和民主作风的形成
  课堂教学提倡师生民主互动,其目的就是为了教师课堂上重引导启发,唤起学生主动求知、自觉学习,在知、情、意、行诸方面得到和谐发展与全面进步。教师课堂上实施教学的每一个行为、每一种做法都将对学生产生影响,不仅教学内容要引起学生认知水平的变化,教师教学行为、教学方式本身也作为学生的认知对象不可避免地对学生产生影响。若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拖堂,挤占那本该属于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损害学生的“权益”,那么在大力弘扬人本主义、张扬个性、发扬民主、关爱学生、追求平等教育理念的今天,学生作为鲜活的个体,独立性与自我保护意识普遍增强,他们更多的是想得到平等、得到教师的理解和关爱,极力摆脱束缚其自由独立的羁绊与种种精神枷锁,极力反对单边行为中思想与行为的不民主,对高高在上的教师的权利型做法表示反感与抵触。显然,对教师拖堂这种“平常”事,实质是专制行为的翻版、不民主工作作风的体现,不仅会引发学生的负面情绪,同时也“身体力行”地教会学生损人利己、自我中心、专制蛮横等不民主作风的逐渐养成,最终将学生引向自我欲望膨胀、民主意识匮乏的边缘。
  2 不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学科教学的任务在于“在授予学生一定知识技能,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的同时,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显然,寓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课堂教学主渠道之中去实现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化解学生的心理障碍与心理问题,也成为课堂教学的目标任务之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使用的各种教学媒介,采用的各种教学方式以及呈现出的每一种客观现象等不同物质形态都将作为学生的心理之源,引起学生心理的产生和变化,若“源”物质与学生的心理需求合拍对路,那么学生就得到一种满足感,自然就高兴愉快,表现出积极的情绪状态;师生间心理彼此交融、心理距离缩短、课堂心理气氛和谐融洽,学生感到精神振奋轻松自如,在学到知识技能、提升能力与创造力的同时会拥有一种健康的心境。反之,若引起学生心理产生与变化的客观物质形态与学生的心理需求背道而驰,形成需求反差,学生就容易产生出消极乃至对抗的情绪状态。教师拖堂侵占学生休息时间,影响学生课后或课间日常琐事的解决,影响学生对下堂课的准备,增加教学内容加重学生心理负荷,导致学生心理上对课间或课后自由支配时间的预期与单边强加的“受控”形成心理反差,显然会激起学生的不清情绪,长此下去,会导致课堂心理气氛日趋紧张,师生心理距离拉大,学生厌学敌视心理增强,心理压力加大,学习兴趣衰减,压抑焦躁不安,随老师拖堂次数的增多,越发加重着这种负性心理,最终导致学生不健康心理的积成。笔者在几次问卷调查中都发现有80%-90%的被试不同程度地对教师拖堂这一做法表示不满,初中生当时就可能表现出不满情绪和相关迹象,高中生的不满情绪相对不易外显。天长日久,随学生不满情绪态度的长期积淀,会演变出敌对仇视心理。在成长的道路上不由自主地产生泛化效应,导致与周围环境不能和谐共生,制约着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3 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保持与学习质量的提高
  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实质是师生间、生生间、学生自我内在之间的多边交流过程,是多边主体相互启迪、相互激励、情绪情感相互濡染的过程,是人格碰撞、思想精神相互贯通的过程。教师如若在教学过程中不及时克服拖堂现象,较长时间侵害学生的“权益”,势必降低学生对教师的认同度,改变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角色形象,师生间原本融洽的关系势必被破坏,师生间产生隔阂,心理距离拉大,学生会对教师产生一种排斥心理,学生心理上对教师的不接纳自然会演绎出学习动机的丧失,对学习内容的乏味,必将降低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影响其学习效率与质量的提高。再有,从教育心理学和教学论角度来讲,学生学习的注意持久性有一定的时间限度。拖堂超出了学生注意的持久时段,很大程度上是教师一相情愿的事,导致学生学习情绪低落、学习动力退减、注意力分散,并让教学信息交流的环节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信息交流通道受阻,自然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与学习效率。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当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上,还将对学生以后的学习产生连续影响,因为教师拖堂的不良偏好改变了学生对教师的认知形象,引起学生对教师的重新审视,改变了昔日对教师的良好形象与情感态度。学生对教师情感态度的改变自然伴随着产生对学科内容学习动机的衰减和学习积极性的降低,影响对整门学科的学习效果。加之,拖堂要增大课堂教学信息容量,加重学生心理负担和学习压力,导致学生身心疲惫,接受系统对教学信息的有效选择品质和容量都将下将,并且还容易对已接受信息产生抑制,到头来欲速则不达,反而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拖堂行为主要成因剖析
  
  为了远离拖堂,优化课堂教学行为,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功能,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必须深入剖析拖堂产生的主要成因及其根源。笔者在对相关教师及学生进行访谈与问卷调查基础上分析发现,其主要成因如下。
  1 课前准备不充分
  备好课是教师上好课、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前提条件。任课教师在备课阶段如果对学习者因素分析不够,未找准其起点学习能力,就将出现对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目标的确定脱离学生实际的情况,给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造成困难和压力,阻碍教学的信息交流通道,影响正常教学进程,可是教师强烈的责任心又迫切希望把当堂课的教学任务完成,也就只好采取单边行动——拖堂;如果课前未深入钻研课程标准与教材;在教材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难免有失偏颇,并且也很难将教材内容熟练地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样很难保证课堂教学严谨有序、高效运作,不可避免出现教学时间分配上的不合理,影响重点与非重点、主要与次要教学环节的有效把握,导致平均使用力量和本末倒置,浪费有效的教学时间,导致拖堂的产生;有的是由于课前对教具、实验器材的准备不充分或没有亲自进行实验操作引起拖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