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现代体育课程内容设计的动态平衡性研究

作者:郑会娟 刘志欣 张 娅




  一、现代体育课程平衡性概念解读
  
  均衡性是一个统摄性极强的概念,它贯穿于课程内容设计整个过程之中,是任何课程设计者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追求课程平衡是课程设计者的主要目标和理想”。均衡性的意义在于促使课程内容设计者根据课程内容各要素之间的比重关系,合理地利用适切的逻辑组织形式进行内容组织,使它们达到某种动态平衡,以便促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机会掌握知识、吸收并运用这些知识,这对于实现学生个人的和社会的(即课程的)目标是十分有效的”。在体育课程内容的组织中,均衡性则意味着通过有效的逻辑组织形式,使进入体育课程内容的各要素在体育课程内容知识体系的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中达到某种平衡,主次分明,各得其所。这既包括不同年级各类别内容之间(如理论课程内容与实践类课程内容,实践类课程内容中田径、体操、球类等等)的动态平衡的关系,也包括各类别内容内部基本构成要素(如田径类课程内容中所含及的跑、跳、投等)比例安排的合理性。
  设计者应该利用均衡性来使体育课程内容得到合理的组织,但真正要做到这点却非易事。设计者在进行体育课程内容的组织时,应怎样保持课程内容的均衡性呢?我们认为,课程内容的均衡性要求在进行课程内容的组织时应充分重视到纵向组织和横向组织之间的协调性问题。横向组织主要注重体育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知识的广度,而纵向组织则强调的是体育课程内容的独立体系和知识的深度。尽管这两种组织形式的作用对象是相同的,但是,它们之间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这种矛盾主要在课程内容的广度与深度应该如何协调上。如何处理好课程内容纵向的推进与课程横向的丰富性之间的关系,是我们应该认真考虑的问题。
  
  二、现代体育课程平衡性的基础建制设计
  
  协调处理课程内容的广度与深度,设计者必须首先认识到体育课程内容的广度与深度的安排并非两种截然对立的组织形式,二者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课程内容的广度及其体现出来的丰富性,是课程内容按照难易程度进行梯次展开的基础和前提,因为只有在课程内容的丰富性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全面深刻地领悟并掌握所学的知识,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是课程内容顺利向前推进的前提;课程内容按照难易程度的向前推进,则使横向层次上丰富的课程内容具有意义,一种在内容深度上没有发展的知识是不具备任何价值的,无论其多么丰富,也只会陷入单调和无意义的重复之中。设计者必须以一种整体的观点来看待横向组织与纵向组织这两种逻辑组织形式,过分强调某一方的价值都是不科学的。纯粹按横向组织或纵向组织来整合课程都走极端,它们只能使得学生掌握片面的、割裂的或者是肤浅的知识,无法适应文化变迁社会的教育要求。
  合理安排不同年级的课程内容,设计者在运用横向组织和纵向组织对体育课程内容进行安排时,应该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体育课程目标的要求,对不同课程内容的性质(包括各要素的知识特性、在本学段、年级课程内容中所处的位置、所占有的比重等),不同学段或年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学生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基础等问题进行全面的理解,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对在课程内容组织中如何具体、科学地运用纵向组织和横向组织的方式有正确的掌握。一般而言,小学体育课程内容的组织侧重采用横向组织方式,初中特别是高中阶段的体育课程内容则侧重采用纵向组织方式。同时,还要注意课时安排对课程内容广度和难度的影响。
  组织形式应体现规范性和灵活性的统一,我们在体育课程内容设计中追求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组织形式的纵向和横向平衡性的同时,还必须要重视到这种平衡的性质是动态的,它们之间的平衡不是在一个固定的“度”上的平衡,而是在一种变化着的内容基础上不断进行调整而获得的一种平衡。体育课程内容设计平衡的动态性特点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1 体育课程始终处于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中。由于体育课程具有开放性、非线性的特点,几乎所有的体育课程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战术、规则、方法与评价等,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具有相对的不确定性。比如,每个学习者从事体育活动的价值取向不尽相同,练习方法有很大的选择性,自我评价也是因人而异的。即便是学习规范的基本技术,通过实际应用的甄别,究竟是利弊孰多孰少,还未可以一概而论。何况,由运动技术本身发展,或规则改变引起的技术革新,或运动主体创造性地应用技术等,都要求课程具有“适量的不确定性、异常性、无效性、模糊性、不平衡性、耗散性和生动经验”。而正是这种特点的存在,包括那些有定论或无定论的问题相互交织引起的干扰,就要求体育课程内容设计中的组织形式必须具有一定的动态性,灵活性。
  2 体育课程内容结构体系本身也是个不断重组、逐步向有序化发展的过程。由于体育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加上不断吸纳新的信息,整个体育课程结构事实上也因此处于不稳定状态。因此,体育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除必须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在遵循一定的规范性的前提下,还必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现代体育文化为背景,通过历史描述和充分体现教材的实践性,来反映体育课程中的STS教育理念,并为构建可以不断重组和修改的可变通的框架体系创造条件。为此,我们首先应尽可能根据现行《课程标准》的要求,分类编制出一系列新的结构单元,其中可包括综合知识、文化背景、技术分析、练习方法、测量评价、问题讨论、相关链接、信息速递使体育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始终处于可变的动态发展过程中。其次,体育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还应适应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尤其应注意到当前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中出现的最新变化。
  
  三、现代体育课程动态平衡的课程设置理念
  
  集中分散制,根据体育课程动态教学必须要让学生身体直接参与活动的基本特征,为了适应集中教学与分散练习相结合,以分散练习为主的“集中分散制”教学,以及有利于为技术难度较低、练习手段较多的健身锻炼创造条件,可按《课程标准》必修课设计的内容标准,选择一个学生共同拥有的时间,将两个或几个平行班集中起来,最好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由业务水平较高的教师担任主讲(约占时30%),向学生传授体育与健康知识,或介绍田径类项目中的锻炼方法与手段,然后分成小组,由教师安排具体的锻炼内容(约占时20%),最后再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练习(约占时50%),以满足全面提高健康素质和发展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的需要,并通过掌握必要的体育与卫生知识、锻炼方法与手段,为后续年级阶段的教学和学生自我锻炼打好基础。
  分科选项制,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与个体差异,可在吸取复式制和选项制双重优点的基础上,为了适应分科教学与选项练习相结合,以选项练习为主的“分科选项制”教学,可按《课程标准》选修课设计的内容标准,打破目前按“自然班”授课的传统方式,通过开设各种不同形式的体育专项课、体育保健课和体育提高课(运动训练),为学生提供不同水平系列的运动项目,由他们在各年级教学阶段选择,以满足不同兴趣、身体状况、体力和运动能力的需要,并通过专项锻炼让学生有施展运动才华的机会和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开放导学制,按广义课程论提出的观点,认为课程作为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中介环节,不仅指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教学科目,还包括配合课内教学所组织全部课外活动。为了提高学生兴趣,激发锻炼动机,培养运动能力,有效组织以“自我体验”为中心的课外体育活动,可按《课程标准》关于开发课程资源的建议,利用不同季节和地理环境,在提倡回归理念、保证安全措施的指导思想下,组织春游、远足、登山、野营和定向越野或其他新兴体育项目为课程内容,以满足学生自由享受运动的乐趣,在开放的环境中发展个性,并通过回归自然的运动体验,加强对“重新学会生存”含义的认识水平。
  总之,未来体育课程体系应建立在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相适应的基础之上,所设置的课程应能随着体育教育的前进而同步或具有前瞻性。为避免课程资源的浪费,应努力保证教材内容的正确性、科学性、时代性、前瞻性。但是,由于课程内容作为实现课程目标的最基本的条件与保证,通常指的就是为本“课程”编写的教材,当然还包括教师根据教材讲课时,向学生拓展的其他有关知识与信息。所以,为解决好以上调查所发现的问题,关键还在于改革教材体系,以便通过这一达成某种教育目的手段或媒体,直接影响课程改革中的教学结构与教学质量的提高,并为解决其它有关的课程内容问题奠定基础。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