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学校体育主体需要的变化对体育教学的影响

作者:王 麟




  20世纪70年代以前,比较强调社会需要,主体需要的意识被淡化。“锻炼身体建设祖国,锻炼身体保卫祖国”成为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出发点和归宿。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青少年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加强,体育观念得到更新。由于高新技术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各个地区领域的竞争加剧,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节奏加快,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加大,加之现代“文明病”的产生,环境的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广大青少年学生开始认识到,健身不仅是自己在校期间学习的需要和将来毕业后择业的需要,而且更是提高终身生活质量的需要。从而大大地加强了健身的主体意识,并使主体需要和社会需要得到内在的统一。
  增强学生体质是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影响学生体质的因素是很多的,例如:遗传、营养、卫生、环境、身心负担、生活习惯、体育锻炼等。因此,对于学生的体质来说,学校体育又不能“包打天下”。但学校体育又必须首当其冲地参与“打天下”,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己任,发挥主力军的作用。为此,学校体育就必须走锻炼与养护相结合的道路,加入健康教育的内容。同时,还要结合地区与学校的气候特点、体育传统、教学条件、师资水平等独立自主地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从而反映出不同地区与不同学校的不同特色。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生活的主人,多数学生体育基础薄弱且参差不齐是不争的事实。要认识和实现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就应当调查研究广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了解他们的要求与愿望,淘汰部分陈旧的、不适合学生发展的项目,使教学内容尽可能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各方面学习的需求,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并与终身体育衔接起来。
  
  一、学校体育内容的需求变化
  
  1.健美的需要
  我们这里所说的健美,主要是指群众性的健美锻炼,即以塑造形体美和姿态美为主要目标的体育锻炼。传统教学中学校体育目标单一,学生的健美意识极为薄弱,体育锻炼就是为了增强体质,非此莫属。在学校体育中也几乎不给学生任何有关健美知识的教育。随着我国人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准的提高及学校体育观念的更新,健美锻炼很快就成为学校体育的一种时尚。健美操、跆拳道、拳击等各种形式的健身练习,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们开始注重培养自身的气质,尤其是女生对这方面的要求更强烈,通过体育健身,可以使内在美与外在美完美地融合起来,以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生活节奏。
  2.娱乐的需要
  娱乐原本是体育的本质属性,如果体育失去了娱乐的功能,那么,体育也就不成为体育了。20世纪70年代以前,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学生如果为了娱乐参加体育锻炼,那将被视为动机不纯的表现。由于社会的进步,学校体育思想的更新,以及快乐体育、娱乐体育、休闲体育的引进,推动了学校体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让学生享受运动的乐趣,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成了学校体育的目标之一,引起了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学生在社会体育的驱动下,不仅把参加体育活动作为课余生活的主要内容,而且为了追求终身的享受,主动积极地去学习和掌握身体娱乐的知识和技能。
  3.健康与终身体育的需要
  20世纪80年代以前,学生参加学校各项体育活动,就是为了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获得充沛的精力,保证完成学习任务的需要。随着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终身体育思想的逐步普及,广大青少年学生,在继续重视追求学校体育现实的健身效益的同时,也开始重视追求学校体育的长远效益,即注意培养自己的体育兴趣和特长,学习和掌握体育健身、体育健美和体育娱乐的知识与方法,以适应将来就业的需要和终身体育的需要。
  4.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要
  由于历史的局限,学校体育的内容基本上是由国家(体育教学)和学校(课外体育)统一规定与安排的,学生很少有选择的自由。素质教育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教育思想的更新和办学条件的改善,在学校体育中越来越重视个性化教育,它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发展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特长,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引进新的体育项目,丰富学校体育的内容,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而且体育主体意识也大大地加强,从各自的不同需要出发,对学校体育提出了新的多种多样的要求。
  
  二、教学内容、形式的变化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学生的体育基础及学校的办学条件,把某些技术过于复杂、难度过大、规则过严的运动竞技项目,改造成为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育教学内容,也就是竞技体育大众化,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由于学生体育主体意识的不断加强,学校体育特别是学校课外体育的形式必将发生相应的变化。体育社团将在学校得到发展;由于学校体育特别是课外体育将向自主确定锻炼目标、自主选择锻炼内容、自主组织锻炼的方向发展,因此,学校体育的组织形式将出现多样化和小型化。“阳光体育”健身计划的推行,更有效地推动了学校体育活动形式的多样化,丰富了学生的体育锻炼。健身路径的引入,也为学生提供了一条健身途径,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体育健身的兴趣,使学生在玩耍中锻炼身体,使体育健身不再枯燥、单调。
  体育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必将成为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学校体育活动可持续发展,意味着在保持体育活动原有内容和方法的同时,对现有的某些体育活动进行变革,通过继承原有的知识和接纳新文化、新意识、新思想、新道德来完善学校体育活动。学校体育的主体需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适应这种变化,未来的学校体育中,健美体育与娱乐体育的内容必将大大加强,并有可能占据主导地位。
  1.尊重学生特点,丰富活动形式
  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兴趣爱好不尽相同,需要量体裁衣,为他们制定出适于自己的锻炼内容。但是,要想为每一个学生制定相应的“运动处方”也不现实,因此,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适宜于寝室、家庭和自然环境的体育活动,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去选择练习内容,这同样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2.自发与制度管理相结合
  学校体育的科学化、制度化和终身化,要求学生自发性的体育活动要与有序化的制度管理相结合,实现自觉锻炼与接受规定教育相统一,使每个学生通过课堂教学的统一要求,提高整体素养;在一定制度的规范约束下,经过反复实践,增强健康意识,并逐渐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喷。
  3.借助社会力量,开展课外体育活动
  社会是一个庞大的集体,社会的力量是巨大的。社会和体育的发展,必然对学校体育活动产生影响,并在一定时期内形成校园体育的某种时尚和热点。因此,适时、适量地选择热门体育项目纳入课堂教学,使课内外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还可以增强锻炼效果,对促进课堂教学、推动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具有现实意义。学校体育具有与社会体育相衔接的特殊性,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未来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
  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应该与社会体育联系在一起,使学生通过社会体育,学习到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开阔视野,推动社会体育在校园和学生中间开展;而且,丰富的社会体育活动项目,也可为学校体育活动的发展提供更多、更广的空间和余地。
  4.重视引导,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长期以来,造成教学被动局面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忽视或没重视学生的正确的学习意识,学生没有产生想学、愿学的心理倾向。应该说,大多数学生都有一种求知的欲望,教师要诱发学生的学习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意识。激烈的竞争欲望、良好的运动环境、新兴项目所带来的好奇感都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现代社会的人才必须德才兼备,身心健康,只有具备强健的体魄,富有竞争、合作精神和开拓能力,才能对个人和社会充满信心。所以注重引导学生养成终身体育意识,把学生对体育的真正理解与爱好作为体育教学的最终培养目标,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结束语
  
  今天的在校学生,必须全面发展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这决定了学校体育的目标必须是宽泛的。而为实现宽泛的学校体育的目标,要求在校学生必须受到良好的学校体育教育,必须具有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足够的时间保证。因而,在我们追求学校体育效益提高、追求宽泛的学校体育目标实现的努力中,不仅要改革不合时宜的体育课的指导思想、内容、教法等运行模式,还必须切实、有效地革除在校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现状,尽力培养每个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强化终身体育思想,培养终身体育习惯。
  
  参考文献
  [1] 曲宗湖,杨文轩.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2] 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和展望——体育教学改革思考之一.浙江体育科学,2003(4).
  [3] 陈琦.从终身体育思想审视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体育科学,2004(1).
  [4]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 毛振明.体育教学模式论.体育科学,2004(6).
  
  (责任编辑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