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中式英语的性质及其对英语文化教学的启示

作者:刘海瑛




  语言和文化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知识是学习者在某一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从自身经验背景出发积极建构的,重视学习过程而反对现成知识的简单传授。在信息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大潮的推动下,英语成为世界性语言的同时,产生了英语变异,并引发了各国英语教育教学的一系列问题。
  以教授英美规范英语为既定目标的英语教学实践对中式英语(Chinglish)持排斥态度,认为这种英语不利于对外交际和文化交流,不能被英语国家的人理解或接受。但就第二语言习得方面来看,中式英语又是中国人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必然经历的一个过渡阶段。本文将根据中介语和语言迁移的理论探讨中式英语的性质,旨在使教师辨认和分析此类错误的类型及来源,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方式,从而对症下药,成功地帮助学生克服中式英语倾向,使学生真正地掌握规范英语。
  “中式英语”(Chinglish)也被称为“中国式英语”(Chinese English),是指中国人在学习和使用英语时,把汉语的语言规则运用到英语语言之中,受汉语的思维方式和相应文化背景的干扰和影响而说出或写出的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1]。
  根据第一部分相关理论阐述和中式英语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中式英语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使用的介于母语(汉语)和目标语(规范英语)之间的过渡性语言,因此从二语习得的角度看中式英语是一种中介语。其产生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母语(汉语)对目标语(规范英语)产生的负面影响,即负迁移;另一方面,中西文化差异以及社会不规范英语。
  
  一、现代英语文化学习的内涵
  
  为了学好目标语,提高学习者的文化交际能力,消除语言交际过程中的文化障碍,有必要了解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交际话语中一些主要的文化内涵的起源。彼得·斯特勒文思(PeterStrevens)把英语文化内涵概括为以下五点。
  1.亚里斯多德的雄辩术。现代欧洲的思维方式保留了一种潜在的设想:那就是教育借助于智力工作去寻求“真理”,就是通过观察、描述、分类、演绎和推理。也许是特定的古希腊思维方式使得各种概念分门别类井井有条,它促进了论理的条理化,强调了对前因后果的解释。民主作为社会统治的一种方式,这种观念首先来自于古希腊。
  2.罗马组织机构和公共美德。也许欧洲人的思维方式吸收了罗马人为建立公共事物机构的设想,同时包括一些美德:如勇敢、刚毅、荣誉、自信、责任感和个人生活应服从崇高的事业的增值观。(并不是所有以英语为母语的人都实行这些美德,但英语语言总是不断地宣称它的存在和价值)
  3.迪卡尔的逻辑、数学和科学方法。操英语的本国人总是运用逻辑的巧妙,运用语言准确地表达命题内容的真伪,可能是从17~18世纪的萌芽时期的思想中,英语吸收了她对待事实、观察假设和理论的态度。这并不是说英语(或其他语言)是“具有逻辑性的”,但有一是确信无疑,那就是英语能精确地表示逻辑关系,非常重视形式逻辑。
  4.犹太基督教(以《圣经》为代表)。以英语为母语的民族的“古老神话”,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旧约全书》,即来自于犹太民族半文化的历史,这半文化的史书神圣化了民族道德价值的体系,但这并不是说,英国和美国今日的文化完全赞同《旧约全书》。不过他们心底许多的善与恶形象、罪恶观念、天堂与地狱的概念等等都深受古希伯莱文化作品的影响。英语从《新约全书》里吸取了人们有关上帝的一些说法,比如自我牺牲作为克服邪恶、弥补罪过的一种做法,同时英语语言还吸收了其他的情感概念。除了宗教神话以外,文化还包括文学神话、民族历史神话以及当代神话和偶像崇拜等。
  5.科学和工业革命。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英语吸收了有关科学、机械、工程、数学和其他学科的表达方式。英语经历了一系列的阶段,其间,它使这个语言的使用者用机械、电子线路、电子设备、宇宙工程或计算机等隐喻化的语言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概念化了。教师可以通过分析以上文化内涵,传授“记忆、隐喻、箴言、神话”这些文化的传统特征,扫除学习者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障碍,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中式英语对外语文化教学的启示
  
  1.端正对中式英语的态度。谢之君认为:中式英语本来就是外国人称中国人在使用英语中受汉语影响而出现的非规范英语现象时的用语,它带有明显的贬义[6]。很多学生也因自己说出Chinglish而感到丢人,怕被同学笑话而惧怕发言、回答问题,无法全面提高英语水平。意识到中式英语是一种必经的过渡语,是客观存在,能帮助学生纠正自己对所犯错误的看法,出错是不可避免的,只要能够达到交流的目的,就是成功的语言交际,不要过分注重语言错误,有助于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建立自信,提高交际能力。
  2.端正学生英语文化学习观。文化学习既是学习语言本身的需要、文化交际的需要,也是学生自身人文素质发展的需要。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交际技能与文化的关系,已经充分表明文化学习的重要性。学生自身的发展,更离不开文化学习。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理解中国的哲学、宗教、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等,也要让他们了解西方文化中的相应部分。只有这样学生的自身和谐发展才更有保证。另外,应该让学生意识到,文化学习不是“采食野味”,而是了解人类文化财富的一部分,文化学习不是可有可无,而是人生的必修课。只有端正学生的文化学习态度,才能激发他们的文化学习兴趣,培养文化学习习惯。
  3.提高学生对英语的认知能力。传统的语言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错误往往会采取有错必纠的态度。随着上世纪70年代以后错误分析理论逐渐被人们了解并接受,人们对学生的错误的态度有了改变。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根据学生错误的性质,分别采取适当的措施,提高纠错的有效性。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organizer)和指导者(instructor),应针对不同阶段、不同水平的学生所表现的中式英语,采取最有效的纠错策略。对于初学者来说,应以启发、表扬为主,避免学生的错误意识过重而阻碍其交流,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培养学习兴趣。对于常出现的语篇组织和衔接方面的问题,教师可采取对比分析的方法,找两篇题材、内容较相似的作文,一篇是外国人写的,另一篇是中国学生写的,让学生分析两篇作文的语言组织异同,衔接手段的使用差别,帮助学生培养规范英语的思维方式。把大量的中式英语进行归类,并对每个例子作出分析讲解,然后提供规范的、合乎英语习惯的表达方式,对具有高级英语水平的学者来说是受益匪浅的,能够使译者们意识到问题的根源所在,译出符合外国受众习惯的地道英语。
  4.加强英语文化教学系统化、重点化。学校英语文化教学不能只满足于与交际有关的文化教学,而应将显形文化与隐形文化教学结合起来,将对西方的“器物文化”、“制度文化”、“文化根本”的介绍结合起来。然而,这不是说文化教学应面面俱到。在文化教学中,应对西方文化进行不同层次的系统梳理,将西方文化不同于其他文化的核心部分整理出来,分块、分专题系统介绍,而尤其要向学生介绍与语言知识、语言技能、交际技能等相关的文化要素。文化教学不仅要做到系统化,而且要注意重点音、构词、句法、语篇、修辞等方面,限于篇幅,详细表现不再赘述。
  总之,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相互依赖、互为补充,已成为众多外语教师的共识。然而,文化教学异常艰巨。本文通过中介语和语言迁移理论的阐述,分析了中式英语的客观存在性和动态发展性,意识到这两点,能够端正对中式英语的态度,并启发教师采取有效的纠错策略和加强文化输入等方法来帮助学习者逐步摆脱汉语的干扰,减少中式英语,接近规范英语。
  
  参考文献
  [1] 李文中.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4).
  [2] 林琼.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新探.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3).
  [3] 束定芳.外语课堂教学功能的重新思考与定位.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8).
  [4] 谭玉梅.中国式英语的特征及成因.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7).
  [5] 王弄笙.汉英翻译中的CHINGLISH.中国翻译,2000(2).
  [6] 谢之君.中国英语:跨文化语言交际中的干扰变体.现代外语,1995(4).
  [7] 俞理明.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回顾、反思和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