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德育渗透对体育课教学质量的正效应
作者:谢静月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是扬州教育学院附中初二年级女生198人。随机抽取两个教学班94名女生为实验班,另外两个教学班104名女生为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两组教学时数相同,均为74学时,教学内容相同。一年后,对该年级的每个学生进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验,经统计处理,计算出两个组各项成绩的平均数、标准差和T值。实验班采用的具体做法如下:(1)在体育教学中坚持德育渗透应遵循的五个原则;(2)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良好的意志品质教育、纪律教育、挫折教育和审美情趣培养;(3)发挥教师榜样的作用;(4)坚持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5)处理好突发事件。
二、实验结果与分析
1.效果
2.分析
从附表中看出,实验班学生的各项平均成绩都高于对照班的学生,差异显著。笔者认为这是对实验班进行德育渗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而导致的结果。
(1)在体育教学中坚持德育渗透应遵循五个原则。①主体性原则。在体育课渗透德育中,我们特别强调确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启迪和引导学生的主体意识,吸引和组织学生参与教育活动,帮助他们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外在的教育要求转化为自身内在的需求,从而提高自身素质。②内化性原则。体育教师在渗透德育过程中善于了解和启迪学生的内在需要,引导他们去追求和探索,促使他们将教育内容内化为自身素质。③整体性原则。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必须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顾及到小部分而忽视大部分,我们特别注意将德育所包含的各项素质有机地联系起来,以促使全体学生的德育素质全面和谐地发展。④差异性原则。因为学生间存在着思想认识、所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因而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依照自身条件得到可能得到的最佳发展,在基本素质全面发展的同时发展自己的个性。⑤系统性原则。从广义上讲,教师要有长远计划,将德育的渗透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从狭义上讲,教师应从一节课的开始至结束不失时机地渗透德育,课与课之间要注意紧密联系以使学生接受的信息牢固深刻。
(2)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良好的意志品质教育、纪律教育、挫折教育和审美情趣培养。学习篮球、足球、排球、接力等项目,教师在讲战术和技术配合时,特别向学生强调集体配合的重要性,不失时机地进行集体观念和集体主义教育。耐久跑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障碍跑可以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跳马、双杠培养学生勇敢、果断和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教师要很好地结合这些教材的特点,渗透意志品质的教育。组织教学比赛、达标测验、单元技能考评是经常要做的事情,教师要很好地利用这一时机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通过比赛加深学生对规则认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学生对美是十分向往的,而对美的认识是模糊的。因而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把握住美的瞬间,让学生去观察和体会。通过实践使学生真正懂得追求美是生活的需要,并不断提高审美情趣和品位。
(3)发挥教师榜样作用。体育教师自身对学生的感染,同样具有无形的德育渗透作用。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一方面传授知识、技能,另一方面以自身的道德、学问、仪态、举止影响学生,起着榜样示范作用。例如:练习推铅球时,要求学生动作正确,不怕脏,教师在示范的时候,应果断地把沾着泥土的铅球放在颈下,虽然衣服脏了,但学生看到教师这样做了,也都能严格照要求去做。
(4)坚持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严格要求是指教师按照教育方针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教育和管理。教师不仅应对学生严格要求,同时还要尊重信任学生。体育课上,男生好动,常发生违反纪律的现象。女生爱面子,往往一个动作做不好,心情压抑,影响练习。如果教师总是以一副严肃的面孔说教,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甚至产生对立情绪。针对这种情况,我先安排十分钟的自由活动,教师在这段时间辅导动作没掌握的女生,男生好动的愿望也得到满足。这样做既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体育课上,还有个别身体素质不错的学生往往表现出一副傲慢的样子,甚至恶作剧,对这样的学生一方面个别指出缺点,另一方面叫他起小先生的作用,帮助动作掌握差的学生。这样做不仅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满足了他们的自尊心,而且也使课堂形成了互帮互学团结友爱的良好学习气氛。
(5)处理好突发事件。在教学中要随时注意观察学生的行动和表现,及时处理好练习或竞赛中的突发事件,善于发现学生思想上的闪光点和不良的思想苗头,进行适当的表扬与批评。
三、应注意的问题
1.坚持经常性
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或一两次课的说教与练习就可以形成的,它必须经过长期的有目的的培养。体育运动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其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因此,在选择教材安排教学进度时,必须吃透《大纲》和教材本身所蕴涵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做到教材搭配合理,使德育有计划、有步骤地渗透到每一节课中,坚持思想品德教育的经常性。
2.加强紧密性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找准教材中知识、技术的传授与德育的“结合点”:既要与学生的认识过程紧密联系,又要与不同学生的实际密切相关,还要和教材本身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相一致。如球类项目,富有集体性和对抗性,对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友好协作、互助互学的集体主义精神有明显的效果。体操项目可培养学生勇敢果断、战胜困难的意志品质,及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的精神。因此,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使每项教材的德育渗透点落实在教学之中,而不是只顾知识、技术的传授,不考虑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
3.注重实践性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应充分考虑体育教学的特点,不能把体育课堂教学变成单纯的思想品德教育课。体育教学的突出特点就是实践性,只有结合教学实践进行具体化、形象化的教育引导,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如长跑是培养学生意志品质极好的教材,学生只有在练习的实践中亲身体验到闯过“极点”,出现“第二次呼吸”的过程,其意志品质的“质变”才有可能产生,并通过反复实践的积累,不断扩大和巩固效果。如在长跑练习中,一出现“极点”现象就终止练习,那么不但达不到培养意志品质的目的,甚至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4.体现实效性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其目的就是要在知识、技术传授的同时和学生练习的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因此,教师除努力做到认真钻研《大纲》、教材,使教材搭配合理外,还应在教学的组织形式、教法手段上精心设计,体现德育渗透的实效性。如球类教材中的技术教学,一般是徒手的或单个动作的个人练习,教学中如在组织形式上适当增加一攻一防的双人或实践中的对抗练习,变静态为动态练习,既是进行教育的措施,又能收到培养运动技术技能之效,还可增加课的练习密度。这样把教学与教育融为一个统一体,使学生体质的增强、运动技术技能的掌握和道德品质的形成在实践中互相促进,同步发展,体现出实效性。
5.注意及时性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思想、行为上出现的问题,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教育,贻误时机就可能失去教育的针对性,影响教育教学效果。如对学生练习支撑跳跃时表现出来的惧怕心理,不仅要及时加强保护措施,给予鼓励和引导,而且学生一旦有好的表现,应立即加以表扬,并使其重复练习,从而对其学习起到巩固作用。
6.方法的正确性
要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几个“环节”中去。一是在传授新技术动作的时候;二是在学生没有掌握动作要领的时候;三是取得成功的时候;四是在出现事故的时候;五是在学生有恐惧心理的时候;六是在学生之间发生争执的时候;七是在比赛结束后出现输赢的时候。
实验班的教学中,由于我们重视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改变了以往女同学体育成绩普遍低于男生的现象,改变了达标中优秀率低于男生的现象,使学生在身体素质、“三基”掌握及思想品德上都有很大提高,这表明德育渗透对提高教学质量有正效应。
(责任编辑张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