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学校道德氛围的调查与研究
作者:曾庆芳 曹大宏
带着这些疑问,笔者以柯尔伯格的“正义”维度与内尔·诺丁斯的“关怀”维度作为两大价值取向,采取问卷调查法对学校的道德氛围进行实证研究。旨在通过对中小学校园道德氛围的考察来获得一个答案,进而促使人们对学校道德教育进行反思与检讨,为学校德育走出困境提供一种新的路径选择与思考。
调查问卷是在借鉴国外学校道德气氛问卷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自编而成,经学生试测和专家评审后显示有较高的信度。调查对象选择安徽省L市城乡两级中小学校。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问卷493份,回收率98.6%,其中有效回收率92.6%。所有调查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
1.学生感知的学校正义氛围。对正义取向学校道德氛围的调查,主要是从学生对学校道德氛围的评价、学生的真实感受等方面考量,参考维度为学校道德氛围应具备与提倡的公正、诚信、民主与参与以及合作等基本价值。
(1)学生对学校生活公平与公正状况的感受。调查中发现,学校内部由于学校的制度、教师的观念和做法等原因所造成的教育不公平现象非常严重。有超过半数(57.2%)的同学认为老师不能公平地对待所有学生,有近四分之三(74.2%)的同学觉得学校对待学生会偶有不公正现象,有65.3%的学生认为老师上课喜欢提问学习好的同学,说明教育不公平正以更内隐的方式存在于教育过程中。
(2)学生对学校生活民主与参与状况的感受。调查结果显示,课堂中基本还是以教师的“一言堂”为主,学生很难以民主的身份参与到课堂中来。只有14.3%的学生完全同意老师上课会鼓励学生表达不同意见,而高达67.3%的同学认同老师上课时不喜欢学生插嘴。这与我们所倡导的课堂民主与参与的精神不太相符。
学生对班级与学校生活的民主氛围感受也不积极。63.3%的学生否认自己班级的“公约”真是同学们自己制定的,过半数(51.1%)的学生否认自己班级的干部是经过全班民主选举产生的。在对学校管理工作的参与上,16%的学生认为学校欢迎同学们为学校管理工作提意见,只有10%的同学认为学生的意见会对学校产生影响。
(3)学生对学校生活诚实与信用状况的感受。调查中发现,学生对学校的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等现象,已经从开始的反感慢慢发展到接受并认可。有研究发现,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学生对诚实守信价值与规范越来越不相信。我们的学校、老师在为学校或自己的利益做着种种虚假行为时,我们也教会了他们弄虚作假、应付和欺骗。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我们调查对象中只有8.1%的学生承认不撒谎,只有24.5%的学生承认自己在学校的各种考试中从不作弊。
(4)学生对学校生活合作与竞争状况的感受。在学校正义氛围测评的4项指标中,仅有主要涉及学生之间关系的“合作与竞争”这项指标,学生在问卷中显示出比较积极的感受。虽然大多数学生(82.5%)觉得“同学之间竞争远远多于合作”,但是,同时有过半(54%)的学生倾向于同意或基本同意“同学们在课内外活动中合作得很好”,近三分之二(65.3%)的学生觉得“在课堂讨论中同学能够彼此倾听”,大多数(87.5)的学生认可“有好的想法时会和同学分享”。这表明,学生之间虽然存在激烈的竞争,但是这种竞争还没有恶化成严重的排他性病态竞争。学生在没有过大的外部压力之下,激烈竞争中依然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2.学生感知的学校关怀氛围。本次调查问卷中涉及关怀氛围的命题共19项,主要是从学生对爱与尊重的感受,对友谊与归属感的感受,以及对学校氛围的整体感受几个方面来考察。
对成长中的个体给予关爱与尊重,这是教育的应然使命,然而这一使命在现行的教育中屡屡被放逐、遗忘。调查中发现,完全同意“老师关心学生”的只占调查学生总数的18.6%。很多学生犹豫中选择了“基本同意”——“因为老师确实很关心我们的学习,关心我们的分数。”
从学生对尊重的感受看,学生对老师的尊重与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处于不对等的状态,认同同学们尊重老师的学生占调查总数的82.6%,只有40.8%的学生认为老师也会尊重学生,其中完全同意者仅占10.2%。学生对尊重的感受更多的是来自同辈之间,57.1%的学生认为同学之间是彼此尊重的。
二、学校道德氛围的现状
1.学生对校园环境中正义取向的道德氛围感受偏低,尤其在学生对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参与上得分偏低。参与性不足,说明学校对学生而言仅是一个学习场所,他们在学校管理中处于边缘化地位,教师与领导处于中心地位,学校只接纳他们的学习者身份,学生是在老师和领导的权威下学习和生活的,他们主要的行动就是服从权威和权威下的规章,一不小心就会受到教师严厉的处罚。“这样的教育是压迫的教育,是不正义的”[4]。
2.学生对校园环境中关怀取向的道德氛围存在一定的矛盾性。其中,对友谊与归属感的感受得分较高,超过大半的学生在学校里能找到家的感觉,能感觉到来自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对尊重的感受较低,尤其以老师对学生的尊重方面得分偏低。学校教育不能平等地保障每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人格尊严,尤其是学业不良的学生,他们往往因为缺乏优良的成绩而生活在缺乏关心、支持和尊重的环境里,对他们的心理和精神造成的伤害是难以想象的。
3.学校道德氛围存在地区、性别及学习阶段方面的差异性。调查发现,乡镇学校的学生对学校道德氛围的评价要略高于城市学校的学生,女生对学校道德氛围的感受好于男生,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对校园道德氛围的感受在逐渐降低,小学生和高中生在校园氛围的评价方面有明显差异;公办和民办学校之间的差异不明显。
三、创设良好道德氛围的建议
1.反思学校德育环境,积极营造兼具正义与关怀的学校道德氛围。现有的研究证明,学校生活真实地存在着某种道德氛围,这种氛围附着于学校环境之中,浸透在学校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深刻地影响学生个体与群体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因此,学校在反思与重建学校的道德环境时应重视营造兼具正义与关怀的道德氛围。本次调查发现,不管是小学还是中学、城市学校还是乡镇学校都存在着女生对学校道德氛围的评价普遍高于男生的现象,根据科尔伯格的研究,男性更倾向于遵循公正伦理原则,说明学校环境中正义氛围缺乏。所以,学校尤其应加强正义道德氛围的营造,可通过校规的讨论、班规的制定、班会的召开、学生自治团体的运作以及教学中的民主等途径,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园民主与参与氛围。
2.依据学生特点,建立具有校本特色的道德氛围。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与中学生、乡村学生与城镇学生对校园道德氛围的感受与评价明显不同。其中小学生对学校氛围的评价明显高于中学生,乡村学校氛围要好于城镇学校。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对学校氛围的整体满意度普遍偏低。这可能与中学阶段繁重的学业负担和升学压力有关,也可能因年龄不同而对学校道德氛围的认识有不同的诠释深度所致。因此,学校在营造校园道德氛围时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校特点,建立具有本校特色的学校本位的道德氛围,以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3.重塑师德,提升教师的道德教育专业化水平。研究中发现,很多教师包括部分校领导缺乏道德教育的敏感性,过于依赖甚至迷信思想政治课的作用,认识不到环境对青少年道德成长的重要影响,长期忽视对学校道德环境的检讨,加之部分教师自身的素养以及教育方法的欠妥,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了背离道德教育的学校氛围,因此,在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的过程中应重视教师道德教育素养的培养。
4.改进管理,统筹学校道德氛围的营建。理想道德氛围的营建首先依赖于学校管理的顶层设计,学校在研究办学定位与发展目标、制定发展规划时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把建设和谐校园作为办学的重要目标内容;其次是发挥制度建设在道德氛围营建中的特殊作用。在制度建设时既要充分发挥制度规约在氛围营建中的刚性作用,同时也要充分尊重道德规律和道德原则,努力克服制度建设过分追求事务化、工具化倾向,努力发挥制度建设过程的宣传教育作用,把制度建设过程变成人们共同规则的认同过程,认识信念形成的过程;最后,在学校常规工作运行中应坚持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原则,把公平、正义、信任、关怀渗透到工作的每一个环节,积极营建互动互信的学校道德氛围。
参考文献
[1] 杜威.道德教育原理.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 郑富兴.话语伦理学与学校道德教育.比较教育研究,2002(12).
[3] 李琪明.我国国中小学校园道德气氛之调查研究.台湾师大学报教育类,2004(1).
[4] 金生鈜.教育正义与教育改革的转向.当代教育科学,20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