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高中新生心理应激源及其应对策略的调查研究

作者:贺 斌 陈 军




  近年来的研究也表明,约有10%—30%的高中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然而,目前国内对青少年(包括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的调查研究比较多,但对他们的应激以及应对策略进行的研究较为少见。为此,本研究通过对高中新生负性日常生活事件(应激源)及其应对该事件策略的调查研究,从该视角对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内外因素进行深层次的探讨,进而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整体提升。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在漯河市随机选取有代表性的两所重点高中和两所普通高中,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调查了300名学生,回收有效问卷288份,有效调查率是96%。在所调查的学生中,男生189人,女生99人;重点中学148人,普通高中140人;出生在城市的139人,出生在农村的149人。
  2.研究方法
  (1)应激源评定采用刘贤臣、王均乐、于建春等编制的“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该量表有六个维度,分别评估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学习压力问题、受惩罚问题、丧失亲人问题、健康适应问题以及其他问题,采用0—5级评分。ASLEC的Cronbach a的系数为0.85,分半系数为0.88,重测相关系数为0.69,说明本量表有比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比较适合用来评估高中生群体的心理应激源。(2)应对策略调查主要采用肖计划、许秀峰等编制的“应对方式问卷”,本量表分六个因子,即退避、幻想、自责、求助、合理化、解决问题六因子。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回答,本量表也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3)数据的统计和分析都在SPSS10.0中进行。针对ASLEC量表依据应激源的种类进行平均分统计,然后计算出各主要应对方式的标准差,最后依据调查对象的性别与学校对其应激源因子得分及应激源总分进行了T检验。
  
  二、结果分析
  
  1.高中新生的心理应激源
  根据调查数据,比较高中新生在ASLEC量表上每个题目的得分情况,结果显示:排在前10位的应激源主要来自学习压力、人际关系、丧失、受惩罚等几个方面,详见表1:
  
  从表1可见,学习压力和人际关系问题是高中新生心理应激的主要来源,而且这两方面的事件不论在发生的频率上,还是在发生的强度上都是比较突出的。绝大多数(87.5%)学生都有过考试失败或不理想的经验,并体验到了一定强度的应激。这显示出考试及考试的结果在学生心目中占有相当大的分量,考试及分数仍然占据学习的核心位置。其中75%的学生反映学习负担重,该事件应激总体水平列第二位。这说明,学生“减负”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要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主要应依靠深刻的教育和教学模式以及学校管理方式的改革,实现学校和教师的教育与教学理念的根本转变。
  另一方面,高中新生的人际关系问题主要表现为“被人误会或错怪”、“与同学或好友发生纠纷”以及“当众丢面子”。他们正处于从青少年向成年过渡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喜欢结交朋友但又在维护友谊的经验和能力上尚显不足,争强好胜但自制力又较差,容易因小事而闹矛盾。同时由于较为自卑和过度自尊敏感等特点,容易将矛盾和纠纷的心理体验扩大化、持久化。因此,高中新生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更需要得到有效的指导,这可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突破点和侧重点之一。
  2.高中新生的应对策略
  
  由表2可以看出,在所有六种应对方式中,积极的解决问题和求助相对较多地被学生所采用,他们在生活中表现出一种比较成熟的人格特征和行为方式,是一种良好的现象。但也有不少学生在面对应激事件或环境时,也倾向于采取幻想、退避等比较消极的应对方式,说明高中新生的情绪和行为还缺乏稳定性。
  3.高中新生心理应激源和应对方式的性别、学校之比较
  应激源因子得分及应激源总分的T检验结果表明:高中新生的心理应激源在学生性别上没有显著差异,而且无论是重点高中还是普通高中、无论是出生在城市的还是出生在农村的学生,他们的生活事件都是比较一致的,没有显著差异。
  另外,高中新生的应对方式则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和学校差异。
  
  三、讨论
  
  1.应激与应激源方面的分析
  应激是个体“觉察”环境刺激对生理、心理及社会系统产生过重负担时的整体现象。研究发现,适当的心理应激对人的成长发展非常重要。人在生活过程中如果没有经历过挫折与磨难,将很难成为健康的人。同时心理应激也是维持正常功能活动的必要条件,适当的心理应激对于人的正常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是十分必要的,若缺乏相应心理应激将会造成各种心理问题和躯体症状。但是,如果心理应激过度,常常会直接引起个体的生理与心理反应。在生理方面,个体内环境的稳定状态失衡,个体常出现抗病能力的下降,常处于对疾病的易感状态;在心理方面,个体的情绪往往会出现障碍;在社会文化方面,个体的适应能力遭到破坏,原有的和谐生活紊乱,对人对事对生活的态度消极。
  2.本研究中的应激源与应对方式的简要分析
  从单个的应激源来看,在漯河市高一学生群体中,最严重的心理紧张刺激因素是考试失败或不理想、学习负担重、被人误解或错怪、与同学或好友发生纠纷等;从应激源类别来看,学习压力、人际关系、丧失、受惩罚等方面的问题刺激强度偏重,与国内同类研究结果相近。这是因为高中新生刚从其他初中升入高中,面临着重新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不同的生活管理方式、陌生的人际关系等问题,这一适应过程必定会对他们产生比较大的心理压力。因此,高中新生十分需要学习和生活方面的指导和支持。要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依靠深刻的教育教学模式、学校管理方式的改革以及班主任、心理辅导教师等方面的大力帮助与支持。
  3.本研究所得到的启示
  漯河市高中新生面临的心理应激源主要来自学习压力和人际关系等方面,而漯河市高中新生的应对风格以积极的解决问题和求助为主要方式,但也有不少学生倾向于采取幻想、退避等应对方式,自责、合理化两种应对方式上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在自责、退避两方面重点中学与普通中学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为此,在新课程改革中,宏观上应着重强化高中学校管理者与任课教师的教育与教学理念的更新。同时,大力实施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倡导积极的应对方式。因为对学生心身障碍实施应对指导是一项教育性和心理干预性的综合工作,其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应对能力,提高自尊心、减少心理困惑,提升解决心理问题的实际能力。具体操作中,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采用“再评价”的应对方式,使学生改变消极的认知态度,变换一个角度去认识生活事件;(2)指导学生通过“问题解决”的应对方法,从根本上消除消极应激源;(3)采用“转移”的应对方式,分散对消极应激源的注意力,缓解紧张压力和不良情绪;(4)采用“求助”的应对方式,提供或帮助寻求社会支持;(5)采用“放松”应对训练,有助于调节学生的植物性神经功能,控制与应激有关的不良心身症状,改善情绪。
  
  参考文献
  [1] 韦志岩,孙建中,张岿,牛飞,韦学斌.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危险因素分析.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5(1)
  [2] 姜乾金.医学心理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3] 戴晓阳.护理心理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4] 张永安,汪翠萍,李肖荣,陶德祥,张平.高考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5(3).
  [5] 刘贤臣等.青少年应急性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
  [6] Ronald J Comer Abnormal Psychology,W.H.Freeman and Company.
  (责任编辑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