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中学生人际交往咨询与辅导机制的构建

作者:关晋杰




  著名医学心理学家丁瓒教授认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重要的就是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引发的。”震惊中外的马加爵和卢刚事件就是两个典型的案例。可见,人际交往困难已成为诱发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中学生刚刚入学时,已具备初步的交往能力,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人际关系。但是,由于这一群体的特殊性,使其人际交往呈现出独自的特点,如以兴趣作为交往的前提条件;交往时易受情绪影响;常由认识上的偏差而导致人际纠葛和人际矛盾等等,促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出现许多心理和行为问题,如狭隘、猜疑等等。
  2007年9月,笔者曾对松原市区2007级(1034名)中学生进行SCL-90心理测试,结果显示,心理问题检出率为27%。其中心理问题症状前三项为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孤独抑郁,而这三种症状都与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直接相关。在人际关系调查问卷中发现:学生在校园人际关系处理方面感到最头痛的:46%的学生认为是同学关系;28%的学生认为是师生关系;20%的学生认为是与学校管理工作人员关系;6%的学生认为是其他同伴关系。可见,人际交往障碍已成为困扰中学生人际关系建立以及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探讨中学生人际交往咨询与辅导的方法与途径,构建中学生人际交往咨询与辅导的有效机制,尤为重要。下面仅就人际交往咨询与辅导机制的构建,做一些探讨。
  
  一、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体制,为咨询与辅导提供物质与制度保障
  
  学校领导要更新观念,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成立以学校领导为首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为咨询与辅导提供物质与制度保障。合理运用学校资源,改善心理咨询机构的条件;加强心理咨询与辅导教师队伍的建设,使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具有规范性、实用性和实效性。为有序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设置个别心理咨询室和团体咨询与训练场所,保障心理咨询与辅导的时间;购置心理测量工具,订购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书籍;为学生提供书信咨询、网络咨询的渠道与设备资源;开设心理热线等。要支持成立心理问题高危人群预警机制,积极做好心理问题高危人群的预防和干预工作,要特别注意防止因严重心理障碍引发自杀或伤害他人事件发生,做到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时预防、有效干预。
  
  二、开设心理辅导课程,普及相关知识;强化心理咨询机制,矫正不良交往习惯
  
  心理辅导是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和规律,以课程的形式由心理辅导教师设计和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辅导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通过心理辅导课程,丰富学生有关人际交往方面知识,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掌握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技能、技巧,增强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调适技能。
  心理辅导课程可以作为必修课编入课程表。每周一课时,每学期以10~20学时为宜。心理辅导一般应以班级为单位,以课程方式进行。班级辅导重点应放在发展和预防上。班级人际交往辅导可以通过活动课、主题班会等形式进行。如针对马加爵事件,可以围绕“如果你是马加爵,应该如何处理同学间的人际纠葛和人际矛盾?”等问题展开辩论。通过辩论使学生明辨是非,减少人际纠葛和人际矛盾,掌握交往的原则和技能技巧。
  通过个别心理咨询帮助学生解决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纠正错误的人际交往观念,矫正不良人际交往习惯,帮助学生建立有效的人际交往模式,为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奠定基础;通过团体咨询与训练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巩固人际交往经验,形成稳固的人际交往模式。如对有猜疑的个体,心理咨询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如下指导:理性思考;增强自信;增强自我调节能力;加强交流,解除疑惑,最终从猜疑枷锁中解脱出来。
  团体咨询尤其适用于人际交往咨询与辅导。团体咨询可以满足学生人际交往的需要;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交往环境,使学生在一个充满理解与支持的团体氛围中,尝试各种选择性的行为,探索自己与他人相处的方式,学习交往的技巧;同时可以培养成员的信任感与归属感,从对团体的信任迁移到信任周围的其他人,从对团体的归属感扩大到对学校、社会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因此,学校要有效利用团体咨询方式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辅导与训练。如对自卑、孤僻、偏激的学生通过团体辅导和训练,使他们在理解、信任的氛围中,学会与人沟通、合作,增强自信。
  
  三、营造和谐、文明、健康向上的校园环境
  
  1.构建健康、和谐的物质环境。学校是学生生活的主要环境,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对于培育学生和谐人际关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营造一个集绿化、美化为一体,融校园、公园、家园为一体的育人环境。如教学楼、图书馆、体育馆建筑的设计、命名与修建;文明健康的校园网络与论坛建设;博学笃行、自强不息、与时俱进的校风建设与诚实守信、勤奋求实、创新进取的学风建设等。
  2.构建和谐、进取、活泼向上的校园人际氛围。学生最主要的人际关系是同学关系,班级集体和宿舍是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范围。因此,要积极建立和谐、进取、心理相容的班级关系和尊重包容、团结互助的宿舍人际关系。班集体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体,由于在专业、规模、组织结构等方面的特点和优势,它对学生学习、生活、情感、个性特征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能够促进学生自主交往,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宿舍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和人际关系的延伸和补充。良好的宿舍同学关系,是积极向上班级小团体的雏形。因此,应鼓励学生创建文明、健康、尊重与包容的宿舍人际氛围。
  3.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为学生人际交往树立榜样,同时,也会使学生在充满民主、自由、信任、融洽、安全和支持的环境中,形成一定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大部分时间都与科任老师和管理工作人员一起度过。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与学生日常教育和管理工作紧密结合,全面渗透到学校的教学、管理与服务等各项工作中,发挥学科教师以及各个管理人员的示范作用,使其成为人际交往的典范。
  
  四、强化学校与家庭、社区间的沟通与联系,拓宽学生交往渠道
  
  家庭是社会的一个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同样,一个温馨、和谐、民主的家庭环境,为孩子最初的人际交往提供基础和经验。孩子人际交往的雏形就在这里形成。不同的家庭结构、教养方式对孩子人际交往具有不同的影响。调查发现:大多有心理疾病、交往障碍的学生都与家庭因素有关,如不和谐家庭、单亲家庭以及教养方式不当家庭的子女心理问题和人际交往问题居多。家庭的人际氛围对孩子人际交往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早期的家庭环境与教育方式对学生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必须保持学校与家庭的密切联系。学校是专门的教书育人的机构,学校不仅要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而且要了解学生家庭状况及亲子关系状况,应该对单亲家庭、教养方式不当家长给予必要指导;通过网络形式,定期与家长探讨有关人际沟通问题并达成共识,共建学生人际交往的成长环境。
  中学生交往圈子相对狭小,交往经验贫乏,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不良诱惑,常常无所适从,甚至受到负面影响。因此,要加强学校与社区的密切沟通与协作,通过社会调查、联谊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尝试与社区沟通,丰富交往经验,锻炼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如通过社会调查活动,使学生结识社区工作人员,了解不同社会角色的工作性质和职责,既锻炼了交往技能,又能增长见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