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音乐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机制探析

作者:苏向丽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及特点
  
  研究性学习是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的,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的精神,着眼于给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和能力,反映了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是信息时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音乐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取和应用知识技能,解决面临的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素质的一种学习方式。
  1.体验性
  音乐教学研究性学习中的自主体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课题,整个研究的内容、方式、进度、实施地点、最后的表现形式等主要取决于学生自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规定的时间内成为研究课题的提出者、设计者、实施者,并对研究目标的达成负有主要责任。
  2.开放性
  在研究性学习中由于研究的问题来自于学生生活着的现实世界,学生学习的途径、方法不一,最后研究结果的内容和形式也各异。因此,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
  3.探究性
  探究主要是一种学习方式,而不是科学探究。探究不是像科学家那样探究深层次的、尖端的问题,而是学生研究自己身边感兴趣的现象。探究学习是学生从未知到已知的层层深入、自主探求的过程。探究不仅是追求一个结论,它更是一种经历,包括经历挫折与失败,要让学生亲身体验、感知学习与认知的过程。
  4.综合性
  音乐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这种综合性体现在音乐教育的全过程中。
  
  二、音乐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音乐艺术本身具有不确定性,是不必也不能用语言文字翻译的符号。众多的欣赏者往往对同样的作品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产生各种联想,从而得到不同的审美情趣。对音乐学习而言,音符在五线谱和简谱上是没有感情的,需要教师用心灵、情感和演奏技巧去唤醒它,音乐才能产生意义。技巧和知识性的内容,学生可经过长期培训而得,但心灵的丰富细腻、表现作品感情的到位是不可能靠教师单方的输入获得的。音乐教育具有重要的智能作用,探究式教学旨在通过鲜活的音乐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情趣、品位、鉴赏力,尤其注重教学方式的开放性、多元化和灵活性。因此,在音乐教育中进行探究性教学适应了时代对教育的要求,也是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研究性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观点,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这里,创新思维不仅仅指思维方式、思维角度的新颖,更是从创新性人格的养成角度来审视,这样的学习过程充满了想象,充满探索性和体验性。传统的音乐课上,学生只是通过教师的讲解或者通过书本上的描写等间接方式,理解、猜测事情的背景和主角的生活,缺乏深刻性,不够真切。探究性教学尝试换一种方式,不局限于课堂教学,面向广阔的现实生活空间,充分利用本校、本地的学习资源,使音乐学习充满活力。
  
  三、音乐教学中研究性教学的实施
  
  1.课内外结合型的研究性学习
  (1)音乐教学与专题研究相结合
  目前学科教学中尝试开展研究性学习较多的一种形式,是在不破坏学科知识逻辑性和系统性的同时,在学科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与学科教学内容有关的专题研究活动,这也是在音乐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适合、可行的一种形式。这种专题研究与研究性学习课程中的专题研究在实施操作上相似,都是要经历三个主要阶段:即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表达交流阶段。
  (2)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虽然它具有便于管理、便于传授等优势,但在培养学生能力、使学习全面发展、让学生更适应社会需求等方面有明显欠缺。将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优势互补,是音乐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一种形式。
  (3)综合实践活动
  音乐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人人参与、主动探索、合作学习、注重过程、重在体验,注重给予每一位学生平等的艺术教育机会,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真正使每位学生的音乐才能在实践活动中得到提高。因此,音乐教学中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性学习主要体现在全员参与、课题探究及亲身实践方面。
  2.课内型的研究性学习
  音乐教学中课内型的研究性学习,即音乐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与“接受性学习”相对应,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收集资料、探究问题,并进行整理、归纳、总结获得结论的过程。这种类型的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究和自主学习,其主要特点是通过高水平的思路来学习,基于问题解决来建构知识,这种学习方式最适合未来与当今现代化社会的需要,可以在音乐学科课堂教学活动中渗透运用。
  (1)课堂讨论式
  研究性学习不仅仅是个人独立地思考,它更多的是提倡合作学习在合作中相互影响,相互弥补,从而提升自己的水平,提高自己的能力。讨论式应该是在充分聆听音乐作品的完成中而进行的,提倡学生共同探讨,合作学习。
  (2)教材延伸式
  音乐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延伸是改变以往音乐教学过于看重教材的形式,是“结合教材内容拓展教材”的新理念。
  第一,由音乐主题向原曲延伸。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查找原曲的音乐资料,利用音像资料在课外欣赏原曲,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加深了对主题音乐内容的准确把握。
  第二,由作品向评论延伸。让学生收集有关这方面的资料,进行讨论、分析、欣赏,既能开阔学生视野,又能更全面、深入、透彻地理解音乐情感的内涵。
  第三,由作品向作者延伸。让学生在欣赏作品过程中,了解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活道路、思想性格、创作成就等,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体验作品及作者创作的艰辛,并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有助于对作品的理解和把握。
  第四,由作品向同题作品延伸。相同标题,由于作者不同、创作手法不同、创作风格不同、创作角度不同、情感不同所表现的主题意义不同,体裁不同、选材不同,创作目的就明显不同。通过不同形式、体裁进行对比欣赏,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对作品的分析、总结,丰富表现手法。
  第五,由作品向同类作品延伸。同类作品,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体现的音乐思想是不同的。同类作品,表现形成不同,在这样的欣赏中比较异同,在音乐感悟中提高音乐素养。
  3.作品赏评式
  音乐作品赏析应贯穿于整个音乐教学过程。可采用讲座形式定期举办,主要是由学生来担任此工作,教师在过程中进行引导点拨,这正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绝佳机会。让学生自己收集音像资料,上网搜寻,查阅书刊再进行汇聚,开展讨论,提出观点,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写成书面形式,师生进行交流。这一过程的开展,就是让学生在品评赏析中培养一种研究的精神,养成一种良好的欣赏习惯。
  第一,在音乐语言训练课上,可采用小组课形式进行正音和歌词朗诵教学训练,以使学生之间能够相互观摩、交流,互相促进。通过歌唱语言发音训练,朗诵一些中外文学作品及舞台独白、对白、歌词等,提高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感受、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扩展学生的人文知识结构,提高其综合素质。
  第二,在歌唱表演课上,不能忽视歌唱表演的重要性。一方面可针对学生的演唱姿势、气质、表情、眼神、手势、形体动作等进行训练;另一方面,为适应基础音乐教育活动课多的特点,培养学生组织编排节目的能力。可以教师启发,学生自主选择课题,自愿组合进行创编,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想像力与创造力,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第三,在音乐作品赏析课上,可采取讲座形式定期举办。要充分利用学生收集汇聚的音像资料,让学生交流欣赏大量中外名家名作,开展讨论提出观点,分析总结,师生交流。从中了解中外各个时期的音乐家流派及代表作,分析把握各类作品的曲式结构、演唱风格和特点,掌握最新的声乐、器乐等发展动态。 同时,要为学生多创造一些观摩演出的机会,多练、多看、多听、多唱,提高学生辨别声音质量的能力及综合音乐素质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探究的精神。
  
  参考文献
  [1] 王芳.浅议探究式音乐教学.科技创业月刊,2005(7).
  [2] 文可义.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特色及构成要素.教育探索,2003(6).
  (责任编辑张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