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英汉文化中禁忌语的比较

作者:李春燕




  语言是人类进行思维,沟通情感的工具。尽管语言有任意性,但由于语言蕴含着难以形容的神奇力量,人们在使用某些词语时,这些词语所指代的事物往往会生动逼真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并引起某种心理上的反映,像汉语成语中“望梅止渴”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令人高兴、让人欢欣的词语往往能引起愉快、欢喜的心情,而令人沮丧、让人不快的词语同样也会引起相应的心理反映,使人产生恐惧、不安、悲伤或厌恶的情绪。对此,人们总是期望避免或直接提及,这就是语言中的禁忌现象。
  
  一、禁忌语产生的文化背景
  
  “禁忌”一词源于玻利尼西亚汤加语,意思是“需要极端注意的事”。1777年,英国航海家James Cock在南太平洋的汤加岛上发现了一种令人震惊的社会现象。一些话在当地居民中禁止使用,他们称其为“Taboo”,意为“holy”,“untouchable”。James Cock记录了当地有关“taboo”的种种现象。这些禁忌主要反映两个方面:一是受尊敬的神物不能随便使用;二是受鄙视的贱物不能随便接触。
  禁忌语的产生有其时代原因。在人类远古时代,人们迷信鬼神,信仰上帝、崇拜神祗。有关帝、神的名字以及他们的话语是不能随便提及的神圣的东西,否则就被视为是对帝、神的不敬和对神力的亵渎。人们往往认为某些话语与其所指称的人和事物之间存在着一种神秘的联系,说出这些词语,就会触犯其所指代的人或事物,招来灾祸,这就自然导致了语言的禁忌。英汉文化中早期的禁忌语主要与迷信神力、崇拜神祗有关。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除了宗教原因外,社会风俗、文化传统、个人修养、交际需要等因素对英汉禁忌语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英汉文化中禁忌语的趋同性
  
  尽管英汉语言反映不同的社会习俗和历史文化,但不同民族的人们在交际中对语言的选用上会表现出一致的倾向性,交际中涉及禁忌语时,都采用了相同的交际策略,如避凶求吉等。英汉两种语言的禁忌语有许多共同之处,英汉文化中共同的禁忌语及其委婉说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死亡
  英语中表达“死”的委婉说法有:go to heaven,breathe one's last,go to another world,kick the bucket等;汉语常用的表达有:逝世、寿终、牺牲、百年了等。如果说某军人死了,英语用He fell in battle来代替He was killed;汉语则说“为国捐躯”。表达“溺死(drown)”,英汉分别用He was lost at sea.和“落水”。
  2.厕所
  英语中“厕所”的常用表达有:washroom,Gents,the John等;汉语常说“洗手间”、“更衣室”、“一号”等。去厕所,英语常用wash one's hands, do No.1(小便),do No.2(大便);此外还有feed a dog,shoot a dog;在野外的山上,女性可用go and pick flowers表示去厕所。表示小便告急则说My back teeth are afloat.而汉语常用“去方便”、“去洗手间”、“大恭”等。
  3.咒语
  英语中大部分咒语与宗教的词语和名称或与性和性器官有关,如:Jesus Christ, shit,cock。也有用动物的名称来骂人的,如:swinepigboar,stallion等。在骂某人是“畜生”、“可恶的东西”时,英语中常用For Christ's sake! God damned! Hell!这些话不仅是骂人,也是对神的冒犯。汉语中常用的有:“他妈的!”“瘪三”、“下三烂”、“狗娘养的”,现代年轻人网上用语多用它们的拼音首字母,如TMD,TNND等等;骂女人常用:“婊子”、“娼妇”等。
  4.称谓
  英语中有关帝、神的名字是万万不能随便说的,即使不得不说时,也要改换说法,如将God说成Dod,Gom,Godfrey等,将Jesus Christ说成Caesar's Crutch等。在中国,对称谓的禁忌尤为明显。中国人崇尚“子不名父母,臣不名君主”,对即使无血缘关系的长辈,人们都会以亲属称谓代替其姓名。在中国的封建社会,皇帝的名字,甚或与皇帝的名字同音或同形的字都在禁忌之列。如中国的秦始皇名“嬴政”,为避其“政”名,一年的“正月”被该为“端月”;宋朝知州一官吏名“田登”,为避其“登”字,下令百姓不能说“点灯”,而说“放火”,因此有“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说。
  5.疾病伤残
  英语中常用迂回或首字母来表示疾病。如不说Are you ill?而说Are you feeling OK?表示疾病常用C.C代替cancer;用V.D代替venereal disease。用the crippled(手臂伤残者)代替the handicapped(跛子)。汉语也是这样,如用“残疾人”代替“残废人”(废是禁忌语),不说“他病了”而说“他不舒服”、“不安乐”。小孩生病为“不乖”、“不得劲儿”。在古代,皇帝生病,要用“龙体欠安”等委婉的说法。
  6.性别歧视
  英汉语中都存在以男子为中心的语言,偏袒男性,贬低女性。最明显的例子是,交际中提到性别不明的人时,一律用he而不用she,汉语则用“他”而不用“她”。主持人即使是妇女也称为chairman,甚至有Madam chairman这样的称呼。在中国的古代,人们认为妇女愚昧无知,地位低下,常用“妇人之见”、“头发长见识短”、“好男不跟女斗”来形容男尊女卑。丈夫称妻子为“家里的”、“后头的”、“贱内”等等。汉字中有许多贬义词都以“女”为偏旁部首,如:奸、嫖、婊、姘等。就连指女性私部的“阴”也常用来构成贬义词,如:阴险、阴毒,阴森、阴谋等等。
  7.种族歧视
  英语中的种族歧视多数是白人对黑人的偏见。人们普遍认为“白”表示“清白”、“纯洁”等含义,而“黑”则涉及“邪恶”、“肮脏”等,如blackguard表恶棍,,black sheep败家子。白人称黑人为nigger,反过来黑人称白人是snake。美国人把犹太人叫做kikes,波兰人为polacks,中国人为chinks等,这反映了强烈的种族偏见。汉语中的种族歧视主要反映在旧中国的一些词语上,象轻视或贬低少数民族的词语“蛮人”,把不称职的医生称为“蒙古大夫”,把侵略中国的外国人叫做“鬼子”。
  8.性器官
  英语中的genitals(性器)是禁忌语。penis,balls,cock指男性器,通常用family jewels,privatet parts, fella等来代替;vagina(女性器)常用bushes,crack,fish pond等替代。asshole的迂回说法有:exhaust pipe,porthole等。汉语中谈到性器官时,常用“下部”、“私处”。“小鸡鸡”、“传家宝”等常用来指代男性的生殖器。英语中替代breasts的词有:twins,headlights等。汉语中称乳房为蜜蜜、山峰(形容丰满的乳房)。农村有些地方称其为“孩子的粮食穴”。
  
  三、英汉文化中禁忌语的差异性
  
  英汉语言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的语系,其历史、文化、思维、认知、心理等诸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这决定了这两种语言中的禁忌语也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宗教政治
  英语国家的人们认为,选择宗教信仰和政治党派是个人的自由,别人无权过问,因此英语中What's your religious belief?Are you a Republican or a Democrat?都视为禁忌语。汉语中却不太忌讳有关宗教、政治的话题,如中国人会很自豪地说:我信道教!我是共产党员!
  2.年龄和体重
  英语交际中How old are you?What's your age?之类的说法是不合习惯的。英语中形容一个人胖时,常用fuller figure来代替fat,用senior citizens(people over 60)代替old people。但在汉语中,只要对年龄偏大的人都可以说“高龄”、“高寿?”即使对年轻女子也可问“芳龄几何?”多数人还喜欢“胖”、“发福”,因为人们普遍认为那是心情好、生活条件好所致。
  3.收入和婚姻
  英语中What's your income?How come you are still single?So you are divorced,what was the reason?都视为不礼貌、不恰当的。而在中国,无论城乡,个人的收入和婚姻状况,别人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了解,人们对此类话题都可以接受。
  禁忌语有明显的民族及地域特点,具有时代性。禁忌语受个人的心理、年龄等其他因素的制约。在跨文化交际中,既要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还要了解体现该文化价值观的禁忌语。涉及别人弱点、缺点或使人尴尬的词语,交际中应该避免使用。不得不使用时要采用委婉迂回的替代词,尽量使用群体普遍使用的、易于被人接受的、优雅动听的语言代替那些令人窘迫、伤人自尊的粗俗语。了解所使用语言的文化背景,掌握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禁忌语有助于我们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陈原.社会语言学.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
  [2] 庄和诚.禁忌语词纵横谈.现代外语,1991.
  [3] 胡文仲.中西文化习俗比较.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