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优化语文新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作者:向延斌




  其次,要实现教师教的角色与学生学的角色的互融创造。教师角色与学生角色相互置换应该说是一个老话题,但是我发现一些教师在实际授课时总是跳不出自己“教”的角色。其原因种种,主要还是对学生不信任的原因所致。用这种不信任的态度和眼光去揣度学生,师生之间在情感上就容易出现分歧,师生情感上出现了分歧,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那比登天还难。那么教师角色应该在什么时候和学生角色相互置换比较合适呢?这是个很难言说的话题,因为它本来就没有统一的标准模式。但一般而言,应该在初读文本发现问题时切换比较合适。平时我们常说阅读文本要带着问题阅读,可这带着的问题往往是教师预设好的问题,教师就自然唱的是主角,如果在这一环节让学生唱主角,激励其在文中找问题,比如让学生在文本里找出一处写得不好的、或者是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然后再探究品味。如果全班同学都来关注这个问题,我想文本的重点、难点部分一般都不会漏掉吧。其次在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进行切换也是比较适宜的时机。按常规经验,在这种时候,教师这个主角往往容易大包大揽,这样授道解惑其惑亦仍为惑矣。如果教师采用的只是点拨、诱导,让学生在九曲十八弯的探究过程中自己去感悟,当最终问题豁然开朗之时,也应是学生学习信心增强、思维能力发展之时。再次是在探究文本的深刻内蕴之时相互切换比较适合。按常规,教师这个环节也是最喜欢卖弄自己学识和才华之时。可如果教师明智一点,能主动把这个“卖弄”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卖弄”,让他们整个身心都沉浸在文本所包容的意蕴之中,以其心灵去触摸创作者的思想情感,去感悟文本形象的鲜活与言语符号的神奇组合等无尽的话题,只有坚持这样的教学,才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看来,要通过角色互换来实现教学过程的创优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第三,要实现教师的巧妙引导与学生的社会实践的互融创造。语文课改搞了这么些年,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我觉得有两个方面仍做得不够理想。一方面是扩大教学资源很少能做到与社会实践、社会生活相融合,从而无法获得书本上没有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是作文教学能结合学生社会生活实践的实例也不多见。可见,这些讲了多年的话题还是得不到妥善的解决。究其因,我觉得原因还是出在引导之上。有些教师导而无情,结果是实践了,却无功而返;有些教师导而无法,结果是实践了,没有方法的示导,自然是泥牛入海,茫无头绪;有些教师只重视理性的引导,很少能做到形象的感知,这些导是苍白的。施教者缺情,学生则失情,施教者的情感轴不能成为学生学习围绕的情感轴心,则其自转是毫无意义的;施教者无法,则学习者亦无法,茫茫学海,学生无所适从,辛苦实践,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施教者无形象感知的策略,则学习者头脑里何来明晰的线条和影像?单从这几个方面,我们就可以看出,善不善于引导应该说是学生能否形象感知社会生活的前提,也是他们能否把社会生活感知所得的资源引入课堂、引入作文的一个关键点。
  2.在教学过程中,要促使学生言语积累与言语形式互融创造,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创优化
  任何言语的学习,都离不开该言语的积累,语文教学同样面临着这个问题。多年来,我们大多数教师都在思考,用什么方式方法来积累言语知识比较合适。死记硬背,有它合理存在的空间,但适应不了时代的需求,受到了质疑;博闻强记、理解记忆、实践记忆、时差记忆等等都在教师思考的范畴之内。经过实践检验,都觉得它某些方面或某些特定的语境之下似乎可行,但有它一定的局限性。我认为人们在这些方式方法的施行中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没有渗入活的言语形式的理解与运用。活的言语形式的内涵很丰富,它既指言语符号的灵活组装,也指言语知识相互之间的循环式理解,它更指言语知识在实践中的灵活运用和创造性运用。只有在言语积累的过程中按照这种认识——理解——感悟——运用——深化——创造的层递式施行言语知识的积累工程,才称得上按照言语积累的内在规律去施教了。怎样创造?应该是这一系列问题的核心问题,这得依据具体语境、情境与个境来定。就语境而言,它可把相关的言语知识与具体的言语的上下、内外关系结合起来思考;就情境而言,要把相关的言语知识浸染上一定的感情色彩,这样,特定的言语知识就会呈现出鲜活的色彩来,实现对言语知识深层理解;就个境而言,就是依据学生性格的差异来实施的。如果性格幽默的,你可以考虑正话反说、反话正说的幽默式来创造运用。总的来说,对言语积累的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也就是在言语积累的过程有效地渗入活的对话形式,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言语积累。这些年来,我们的教师由于忽略了这些重要因素的合理开发与运用,使言语知识的积累流于一种形式,这应该是影响新课程教学创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3.在教学过程中,要促使多重情感的自然融合创造,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创优化
  情感教育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已经不是一个新名词了,魏书生、钱梦龙、李吉林等老师终生都在研究这个问题,为我们累积了许多宝贵的情感教育经验,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但是我觉得他们最为成功的是在施教的过程中,能灵活、有效地把文本之情与学生之情、学生之情与教师之情、师生之情与时代之情联系起来思考,并善于通过言语教学这一环节使这些情感相互碰撞融合,最后实现一种新的情感的创造。
  语文新课程教学创优化应该说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所以,本文这里所阐释的语文新课程教学的创优化,充其量也只能是这个动态发展过程中的某个暂时休息的驿站。
  (责任编辑付一静)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