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现代教育过程中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作者:付卫华
一、我国“师生关系”发展的历史回顾
中国自古就尊师重教,中国历史上很早就出现了学校的萌芽,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私学开始萌芽的重要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将私学发扬光大使得教育由最初的学在官府,逐渐下移到普通百姓也可以入学接受文化知识。随后出现在唐代末年的书院,是北宋到清代的一种主要的学校类型,也可以称为私学的典型模式。私学教育形成了教师和学生之间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典型的教学相长类型的代表,在私学当中,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切磋、交流关系,允许自由的辩论,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利于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来掌握学习内容。但私学毕竟有时代的局限性,不利于知识的大范围传播,是当时不发达经济水平的产物。
中国的教育伴随着时代变革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外国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思想,被我国教育界广泛的采用。其中对我国现有的师生关系起主要影响的教育理念是夸美纽斯的班级授课制以及赫尔巴特的教学模式。班级授课制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首创,他将处于相同年龄、相同学识水平的学生进行分班,由统一的教师进行授课,并安排统一的上课时间、规定统一的授课内容,以及设立统一的考核标准,规定了统一的学校开学和放假的时间,将学校的运行推入了合理的轨道。在我国经济水平比较低、人口压力比较大,如何能最大限度地促使更多的人接受教育,提高国民文化水平成为首要任务的国情下,夸美纽斯的班级授课制无疑是最佳的选择。但是班级授课制的缺点也十分明显,只能保证大家的知识达到同一水平,却不能保证每个人个性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伴随着班级授课制形成的师生关系侧重于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权威地位,学生只能听从教师的安排,缺乏自主性。
赫尔巴特的教学模式的传入,对我国师生模式形成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我国中小学校教学实践中长期采用的教学模式是传递——接受教学模式,就是源于赫尔巴特及其弟子提出的教育学说:一方面以教育性教学原则和教学形式阶段论的思想为依托,对教师教的艺术探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加深了人们对于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另一方面,他认为教育者应从教的角度出发研究受教育者的特性、属性、变化规律,并以此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实际上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强调教师了教的权威,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盛装知识的容器,缺乏灵活性,学生只学会“知识”,而没有学会“学习”。
二、对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思考
现代教育要求构建新的师生关系。新的师生关系确立的前提就是抛弃教师权威,改变教师权威过去所体现的绝对性、不可替代性,师生之间形成真正的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让教师的“教”不再是教师的职业,而成为教师发自内心的一种情感需求,学生把学习不再当成一项痛苦的、不得不完成的苦差事,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形成自主、自觉的一种内心需求,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当中,师生之间建立起良性互动关系。笔者认为:在师生关系的三种基本的关系——教学关系、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中,教学关系是师生关系中最本质的关系,没有教学关系就无法形成师生关系,就不能实现学校的教育任务和培养目标。但是,没有良好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配合,仅有教学关系也不能完成教育任务。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在师生关系中具有激励和润滑功能,能保证教育关系的正常运转。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也就是构建和谐师生教学关系、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三个方面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1.用平等与互动来构建和谐师生教学关系
教育本质上是成人之学。依照人学理论的框架,师生关系的建构必须考虑师生的属人性,师生双方的和谐相处是师生存在的根本。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是相互独立的个体,彼此要相互尊重。师生之间双向互动交往的实质是使学生获得发展,即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它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在互相理解,开放互信和支持的基础上,将自己的思想与别人的思想交换,拿自已的经验与别人的经验共享,使自己的情感与别人的情感联结,最终形成主动参与、自主思考、协调发展的动态生成的互动场。这一目标的实现即依赖于教师运用教育智慧,采取教育策略,力避形式化的低效、无效互动,大力倡导和推动有学生认真思考、有思维火花碰撞的有效、高效互动。教师要相信学生,承认只要教育得法,他们将来定有作为。正如韩愈所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即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雏凤清于老凤声”。学生是一个成长者,是一个探索者,要允许学生在这一过程发挥积极能动作用,提高认识水平。所以,课堂教学互动应尽力平等对待学生,将机会给予每一类、每一位学生,使每位学生在互动中表露自我个性,体验交流、沟通、对话带来的愉悦,真正地在互动中获得发展与提高。
2.用对话与交流来构建和谐师生社会关系
所谓对话,是指师生双方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沟通和交流方式,是师生之间平等的、寻求知识与精神的际遇的爱心交流,这种对话既有言语交流,也有知识、多方面的深层次的交流。从知的角度看教师与学生存在先知与后知的关系,二者并不存在尊卑关系,从情的角度看,学生与教师在人格上是独立的,学生和教师都有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都需要双方的理解与尊重,知与情二者的统一,构成师生双方关系的基本内涵。对于教师,它通过教师对某些教学事件、教学生活和日常生活的讲述,发掘内隐于这些事件、行为背后的意义、教育思想和理念,从而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并使叙事回到了鲜活的教育现实之中。对于学生,它通过学生对某些学习事件、学习生活和日常生活的讲述,改进学生的学习实践,也使叙事回到了鲜活的教育现实之中。倾听、吸引、包容,是师生双方在精神层面彼此的“敞开”思想、经验和情感的“接纳”。通过这些对话,教育主体也就实现了教学对话以外的生活对话及生命对话,也因此,教育成了一种真正的交往活动。教育应当是一次次生命的对话,是师生内心情感的真切流露,是双方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
3.用尊重与关爱来构建和谐师生人际关系
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互为主体的交往是以双方的相互尊重和彼此的关爱为前提。一方面,对话是促成双方直接理解的前提,彼此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相互尊重和关爱。通过对话,产生不同的“界”的融合,形成新的共识,师生的尊重与关爱才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对话以尊重与关爱为导向,尊重与关爱是对话的目的。没有对话,难以达成共识,难以互相理解和承领;没有尊重与关爱,对话便失去了导向。只有主体间相互尊重,师生才能相互确认对方,把握对方的独特,才能与对方产生精神上的相遇和沟通,共同体验同一经验;只有主体间彼此间有关爱,师生才有彼此的“敞开”和“接纳”,真正进入对方的精神领域,做到精神理解精神,生成平等的对话。同样,教师要把微笑与鼓励带进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同样的欢乐。教育改革家李希贵有句名言:“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作为教师要主动放弃作为权威的优越感,尽可能地摒弃高高在上的“讲台情结”,要走进学生,“蹲下来”与学生平等民主对话,要善于体谅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体察学生的情绪感受,要善于“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位置上去认识、思考问题,并且要适时加以表扬,恰当地给予鼓励,从而减少甚至消除学生的恐惧感、疏远感。
我们相信,在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和学生都会体验到平等、民主自由、尊重信任、友善、理解与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与鞭策、鼓舞与感化、指导与建议,形成积极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 吴永军.课堂教学中社会因素.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3(2).
[2] 李谨瑜.关于师生关系本质的认识.教育评论,1998(4).
[3] 沈东华.现代师生关系新解.辽宁教育研究,2004(9).
[4] 高桂娟.研究性学习中的师生关系探论.现代大学教育,2007(2).
[5] 蒋萍.略论现代师生关系的困境与超越.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5).(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