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西部农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资培养的思考

作者:苏洁梅




  我国西部农村地区经济文化落后,教育基础薄弱,是新课程改革难点所在。而西部农村地区基础教育最大难点又在于师资力量薄弱。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上是课程价值观的深层变革,对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关键和前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集中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核心目标,其能否顺利和有效实施是新课程改革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尺。解决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诸多问题,尤其是师资问题,新课程改革在实施中的许多实际难题也就迎刃而解。因此,培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资是推动西部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农村学校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
  
  一、西部农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师资的现状
  
  1.教师课程意识缺失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及其价值十分强调教师课程意识的重要性。教师的课程意识包括主体意识,生成意识,课程资源意识。课程主体意识要求课程实施过程中把学生放在首位,根据学生需要,选择课程活动内容,协调活动过程,变革学习方式;同时发挥教师专业自主权,将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感悟有机地融入课程内容之中。课程生成相对于课程预设,它要求教师结合特定的教育情景,联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动态地生成课程。课程资源意识要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开发校内、校外多种课程资源。
  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课程意识不能及时跟进,这是因为:一,教学模式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西部农村中小学照搬发达地区的教学模式,实行统一教材、统一考试的整齐划一的分科教学,教师是课程的忠实执行者,习惯于被动教学。二,职前教育的不足。事实上,教师的职前教育从未涉及综合实践活动,相应的教学观念、教学行动缺少理论根基和实践借鉴。三,职后教育的滞后。实行新课程以来尽管教育行政部门采取了教师培训、外出学习等多种措施提高教师对新课程的适应性,但因受传统观念、培训形式、经费缺乏等主客观因素影响,效果不明显。
  2.教师综合能力偏低
  综合实践活动高度的综合性要求指导教师具有广博的跨学科知识,还要具备多种能力,包括课程执行能力(比如教学设计能力、应用信息和技术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反思能力、创新能力等等。这些要求恰恰是从传统师范教育中走出来的教师的软肋。由于条件的限制,不少教师入职之后一直处于封闭教学、侧重知识传授的学校环境下,教师锻炼教学设计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协调沟通能力等仅限于课堂与学校的狭小范围,提高空间极为有限,教师成长速度较为缓慢。教师教育的先天不足和后天失调导致综合实践活动所急需的开放型、综合型教师的缺乏。加上西部地区很多县份财政困难,人员编制紧张,无力为学校补充具有新课程理念和操作技能的新型教师。所以,在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平均年龄偏大,学历、职称偏低,综合能力不强的现象较为普遍。受外部和自身条件限制,一些教师观念更新缓慢、学习能力较弱、进取心不强,难以满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要求。
  3.教师角色转换困难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为终极目标之一,而学习方式的转变必须以教师的角色转换为前提,以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为依托。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教师由课程的执行者变成活动的指导者、参与者,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协商关系。教师的作用不在于领导课程的推进,而在于指导、引导、协调学生的活动,促进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而现实中传统教学对教师的影响根深蒂固,表现在师生角色上仍然是“我讲,你听,我教,你学”的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学习的错位关系。以致出现教师在教室“教”综合实践活动课,把“资源包”当教材来“讲”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错误现象。
  4.指导教师数量不足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领域的广阔性和学生的全员参与性对指导教师的要求是以校内专职教师为主,其他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为辅。这是目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资配备较为理想的状态。但在西部农村中小学的实际操作中会遇到许多实际困难。首先是专任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西部农村生活条件较差,留不住教师,加上一些学校(主要是小学)教学点相对分散,教师配备不足,一些地方甚至还须大面积使用代课教师。所以给综合实践活动配齐配足专职教师就更困难了。其次是校外指导教师的问题。目前西部农村地区许多学生家长、社区人士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和意义知之甚少,甚至闻所未闻。
  
  二、西部农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师资的培养
  
  1.加大经费投入,专题培训,促进观念更新和行动跟进
  通过培训在职教师,培养综合实践活动师资,是目前西部农村中小学解决该课程师资问题的现实选择。教育行政部门要善于利用西部开发的各种有利政策,加大培训、学习经费投入力度,扩大教师培训面,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综合实践活动师资专题培训,通过理论组学习、案例剖析、录像分析、专题研讨、专家讲座、实地观摩、网络交流及任务委派、经验交流等多种方式增强培训效果,促进观念更新,提高课程开发利用技能,力求至少为每个学校培养一名引领本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骨干教师。
  2.在校本教研中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校本教研以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又以教师教学实践为落脚点,形式灵活,经济简便。综合实践活动属于国家课程,但校本化开发是主要途径,立足校本教研是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校本教研是综合实践活动师资成长的沃土,舍弃了这块土地,教师的发展如同木之无本,水之无源。
  3.树立多元文化课程观,增强课程意识
  西部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蕴藏着丰富灿烂的多元民族文化。然而我国“大一统”的课程模式,使学校没能更好地成为多元文化教育的主阵地,教师没能成为宣传民族文化的主力军,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遗产、历史、风俗及生活方式在当地学校课程没有得到应有的反映,民族文化传承出现断层态势。同时,这种课程模式由于忽视地方文化传统在学生心理上的观照,缺乏对当地学生学习需求的内在关怀,成为西部地区教育落后的一个深层原因。教师只有树立多元文化课程观,才能以悦纳的心态整合本地区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使之进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4.制度保障、目标驱动激发教师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热情
  教师积极参与综合实践活动,一方面要依靠相应的保障机制,另一方面要依靠教师对自身专业成长的迫切需求。
  外在制度保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西部一些地区还缺乏相应的制度支持,很多教师们认为该课程不考试、不检查,是额外的工作,做多做少一个样,做好做坏一个样,所以课程基本还处于边缘化地位。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主管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制度和管理制度,使教师们实施课程有章可循。
  内源动力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教师专业成长的积极意义,是教师参与活动的不竭动力。但我们平时极少论及。那么课程对教师的成长意义在哪里呢?就在于造就反思型、研究型的专业教师。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过程就是一个研究过程、反思过程。指导教师的研究、反思以探究与解决课程设计、开发与实施的手段和技术为出发点,在研究与反思中达成课程实施的目标,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和教学能力的提高。真正实现在“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在做中成长”。
  通过媒体大力宣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使该课程为更多的人所了解,积极营造有利于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大环境,对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锻炼成长也是一种莫大的鼓励和支持。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张华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 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与实践.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 滕星,胡鞍纲.西部开发与教育发展博士论坛.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