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德育面临的挑战和应对
作者:刘 敏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社会环境的变化对学校德育的目标、内容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知识经济迅速发展、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等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中,学校德育也必然要置身于这样一个复杂变化的环境中。在这样一个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西方的价值观念不断深入,我国传统的基本道德观、德育目标和内容必将受到严峻的挑战,德育价值的多样化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价值主体和价值标准也正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人们的个体本位意识将越来越强,特别是青年学生,这是我们的道德教育所必须面对的现实。如何在多元化中寻求必要的平衡是当前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困境。
2.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德育的方法和手段提出了挑战
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成为影响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重要媒体,尤其对思想活跃的学生更具吸引力。网络以其独特的优势吸引着学生,它调动了学生获取信息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和知识视野,而且也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提供了全新的载体和现代教育手段,有利于教 育者及时把握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能及时解决学生思想状况中的新问题。但是,网络同时又是一把双刃剑,在给现代德育提供了有利条件的同时,网络的发展也对德育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一方面使德育的方式受到了挑战,传统的德育方式主要是通过课堂讲授、报刊、广播、影视等大众传媒来进行。这些方式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可控性。然而,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丰富性、交互性和高效性,从而使学生从传统途径接受的信息量大大减少,积极寻求开拓新的德育方式已是我们不得不面临的课题。另一方面,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学校德育的教育主体的传统地位受到挑战,德育教师的权威地位正在被打破,学校和教师不再是主宰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变化的唯一因素,德育的教育主体将面临着复杂的变化。
3.德育主体的变化使德育面临着复杂性
人是道德的主体,人的主体性是一切道德活动的内在依据。道德教育的本质是一种主体性的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通过与道德文化为中介的交往而实现的受教育者德育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在目前不断扩大和深化的全新的经济与人文环境的熏陶下,受教育者本身已经或正在形成鲜明的自主、自立和自我负责的独立意思。学生的家庭环境、经济状况等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而且,当前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学习的压力,竞争的加剧,使他们的心理问题也日显突出。
二、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应采取的对策
1.创新德育内容,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时效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和社会的变革,人们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准则必然发生深刻的变化,因此,必须把学校的道德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不断创新德育内容。不仅要坚持我国传统优良德育的内容,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还要不断创新,赋予德育新的内容,把诚信教育、环保和生态教育纳入到德育的体系中。其次,道德教育的内容要增加科技知识含量。在知识经济时代,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和应用可以与道德教育相辅相成,有效地增强德育的现代化与科学化,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时效性。
2.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转变道德教育模式
长期以来,学校对学生道德教育管理方式相对简单,规范、约束较多,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德育呈现出灌输式、规范式的模式,不仅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不利于造就创新型人才。为发挥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德育应以学生为本,从单向的灌输走向双向的对话、交流,吸引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德育教学中来,在自我反思、判断的基础上,不断增强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选择能力。另外,德育应从封闭走向开放,重视社会实践,丰富情感体验。德育课应该全面引进“案例教学法”,使学生明辨是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将现实社会中的道德两难案例引入德育课堂,通过对道德两难问题的争辩,理清学生的道德思维。
3.积极寻找各种德育载体,拓宽德育的空间和渠道
一是加强正面教育,树立先进典型,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二是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建立激励学生参与社团的有效机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精神文明创建;三是加强德育网络阵地建设,构建集教育、管理、服务于一体的虚拟空间,发挥网络的思想教育功能和成才服务功能,创建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不断创新网上思想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提高网页点击率,增强网络对学生德育的影响力;同时还要加强网络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网络道德,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现代化手段,全方位与社会接触。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促进学校学生德育的发展
众所周知,道德的养成和提升,离不开环境的影响。校园文化在德育方面的陶冶和导向功能,是其他教育手段无可替代的。它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具有直接、持久、深刻、积极的作用。因此,要主动挖掘校园内的德育资源,利用海报、校广播电视台、刊物、社团等大力宣传一切美的、善的东西,对校内发生的不道德现象进行道德谴责;同时也要树立典型榜样,引导和强化学生正确的是非判断能力和善恶标准,规范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模式,逐渐树立起良好的校园道德风尚和公德秩序。
5.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长期以来,德育工作往往偏重于对学生进行政治理论和道德素质等方面进行教育,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够重视,忽视了学生素质的发展,把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品德问题混淆在一起,严重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开展。处于价值观人生观等形成的重要时期的学生,会面临着多方面的压力,因为性格、学习任务过重、人际关系、竞争、自身发展等原因而产生了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他们心理思想的健康发展。因此,在德育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和专业队伍,积极探索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途径,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如经常深入学生中,从多个层面了解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建立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咨询中心,建立学生心理健康危机干预机制等,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人格,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6.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使德育工作由单一化向社会化转变,形成德育工作的合力
人是环境中的人,是社会的人。环境对一个人会产生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的道德成长主要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影响。因此,学生的德育必然要依赖社会力量而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德育工作,更不能在封闭净化的环境中进行德育。德育一定要与一定时代背景和社会相联系。而目前我国的学校德育尚处于分散状态,学校没有形成德育的合力,家长和学校之间缺乏沟通,从而导致家长与学校道德观念的冲突,降低了学校德育的实效。因此,我们亟待创建一个文明宽松的宏观教育环境,加强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应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使社会主导的价值观,主流文化覆盖和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同时利用有效的舆论手段,引导社会成员的道德取向,通过政策及法律法规的制定来促进和保护人们良好的道德意识,全面推进中华民族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
7.加强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理论研究,充分把握当代学生思想道德和当代德育的特点
为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必须重视德育工作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总结德育工作经验,从而为德育实践服务。就德育研究来讲,要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不但要对学生面临的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强研究,深入进行理论探讨,而且要有预见性,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揭示规律性的新特点,探索学校德育的客观规律性,追求发展创新,并且要为新的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和指导。
参考文献
[1] 于存雷.学校德育工作应具有国际视野.辽宁教育研究,2003(11).
[2] 冯建军.主体道德教育与生活.教育研究,2002(5).
[3] 潘玉腾.现代思想道德教育要发展人的主体性.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
[4] 韦凤利.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五个三”.基础教育研究,2005(2).
[5] 武宜娟.网络——学校德育工作的双刃剑.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4(4).
(责任编辑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