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中英文化差异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作者:高合顺
一、中英文化差异
1.“称呼”差异
英语民族人际之间的称呼比较随便,不分长幼,直呼其名,这符合他们追求人人平等的思想。但这和中国人崇尚礼节、尊老爱幼的文化格格不入。例如,我们不能把汉语中的“小王”、“老李”用英语说成Little Wang,Old Li。同样,汉语中的“朱校长”、“马老师”也不能用英语说成Principal Zhu,Teacher Ma。
2.“赞扬”差异
“贬己尊人”是最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听到别人的赞扬,中国人往往自贬一番,言不由衷,以表谦虚有礼。英语民族的人受到赞扬时,总是一声Thank you表示欣然接受。由于中英文化方面的差异,英语民族直率、自信,中国人谦虚谨慎。
3.“致谢”差异
致谢行为在英语国家主要体现的是礼貌和教养,感谢的本意越来越少。在英语国家里,人们无论对巨大帮助还是对举手之劳诸如指路、让座、找钱、回答询问的小事都要致谢。不仅对上司、同事和陌生人的帮助表示感谢,而且对亲戚、朋友、父母、子女的帮助也要感谢。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人对各种帮助或辛劳不仅在言辞上和行动上都是感恩图报的,只是感谢的言辞不尽相同。在中国,下级为上级办事,晚辈为长辈效劳是应尽的义务或职责,不必感谢。
4.“隐私”差异
英语民族对“privacy”(隐私)这个词的含义理解颇广,它涵盖诸如家庭、财产、婚恋、朋友、收入、年龄、住址、独处、身体状况等。中国人见面喜欢问姓名、籍贯、年龄、家庭成员情况以及工资的多少等,而英语民族认为这些方面是隐私,避而不谈,因此在中国文化中被认为是礼貌的言行,在英语民族的文化中却被认为是侵犯了隐私。隐私的文化差异给跨文化交际带来诸多问题。
5.“委婉语”差异
使用委婉语是英汉民族所共有的文化现象,但所表达的方式不同。例如女性怀孕,汉族用“我有了。”等委婉的方式表达,但西方人却视此为新闻,可公开直言,毫无禁忌。
6.“数字”差异
中国人和英语民族喜爱和忌讳的数字差异较大。英语民族视“13”为恐怖不安的数字,门牌、楼层、房间号、启航日、结婚日等都忌讳“13”,而中国人对“13”情有独钟,《儿女英雄传》里有“侠女十三妹”;儒家的经典有《十三经》;同仁堂药店十三种最有名的中成药号称“十三太保”。
二、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的重要措施
1.英语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由广义而言,文化包括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宗教、道德、心理等各个方面,从狭义来讲,日常用语、特有名词、民间俗语等也都反映出了文化。作为英语教师,应当广泛涉猎,具有广博的英美文化和中国文化知识,熟悉中英风土人情、文化习俗等,只有将个人文化素质提高到一定的层次,才可以真正做到言传身教。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具备中英双重文化理解能力和比较能力,以便使学生对两种文化现象具有感性的和理性的认识。
2.选择或自编合适的教材
在教学中选择一定比例的英美出版的质量较好的外语教材,有些教材涉及英美文化背景、风俗习惯,有些教材涉及中英文化差异,揭示文化各个方面,表达文化得体性。自编教材中应多用一些“真实材料”(authentic material),即从英美原版和从实际交际活动中选取的材料,它的好处在于其中许多部分涉及场合、身份、相互关系等社会因素。
3.将中英文化知识融于英语教学中
在讲授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强调注意英语文化,培养学生对中英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洞察力。结合英语词汇、句型教授其民族语义及其用法。结合文化背景内容进行讲解,指明其文化意义及其运用的文化规约。有意识地进行中英词汇文化对比,特别强调词汇的文化差异及具体用法。结合句型教学进行常用文化交际的训练。注意文化交际特点,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4.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加强文化敏感性
我们的学生能到英美留学的,毕竟是少数,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了解英美社会主要靠间接地阅读有关材料。文学作品是了解一个民族的脾性、心理状态、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最生动、最丰富的材料,报刊是了解当前社会各阶层、各集团的动态、各种社会问题、社会关系的最直接的途径,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和报刊时留心和积累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材料,加强学生的文化敏感性。
5.开展中英语言和文化比较研究,将研究成果运用于英语教学
对比中英语言和文化,是一种适用且有效的文化教学方法,可对比英汉两民族打招呼的差异;可对比英美人和中国人发出和接受邀请的不同方式;对比不同的餐桌礼仪;对比中西方称谓关系的区别,让学生了解中国和英美各自的文化、风俗习惯。
6.利用第二课堂的补充辅助,营造文化教学氛围
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观看英语电视节目、英语原版录像和电影,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可以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始阶段让学生先读一些有关节目背景知识的英语读物,引导学生留心积累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等方面的材料,并在课堂教学中多讲一些专门性的文化知识,然后随学生一起观看节目,并在观看节目后进行小组话题讨论或者角色扮演。不论是讨论还是角色扮演都应强调文化的得体性。教师们还可根据实际情况,为他们创造条件,创造环境,营造异族文化氛围,增强文化的敏感性,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这个手段可以对有限的课堂教学进行极大的补充延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7.利用外籍教师进行专题讲座,实现文化渗透
和英语本族人接触是学习语言和了解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在一定意义上,这种接触是别的方式无法替代的。仅仅让学生在课堂上听课还是不够的,还要定期组织外籍教师举行专题讲座,给学生专门讲授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鼓励学生有准备地积极参与,带着文化方面的疑惑和问题与外籍教师面对面地交谈。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又丰富了学习形式,使学生更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8.展示图片和实物,增强文化感性认识
教材中常常出现西方文化所特有的事物,利用图片和实物来说明、解释某一个“文化现象”,比用一段抽象的语言文字来解释更形象、更生动、更逼真,让学生获得一种感性认识。另外,也可以用实物展示的方式给学生讲解中英习惯上的差异,如信封、信封的格式、式样,教师可找一封英美国家的来信,直接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以免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出错。
9.向学生推介中英文化书籍,开展文化知识竞赛或测试
文化包罗万象,仅靠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是难以穷尽的,明智的做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不定期地向学生推介中英语言与文化的书籍和杂志。教师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借阅,组织学生定期召开中英文化差异系列演讲会或座谈会,开展文化知识竞赛,进行中英文化知识测试,激发学生了解文化知识的兴趣,取得英语文化渗透的理想效果。
10.利用大型节日进行文化教学
近年来,中国尤其年轻人热衷于过西方节日,诸如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等,作为英语教师,应该把西方的圣诞节与中国的春节进行比较,把西方的情人节与中国的“七夕”进行比较,把西方的感恩节与中国的中秋节进行比较,让学生了解每个节日的起源、宗教文化、演变历史、庆祝方式、典型食品、服饰文化等,了解中英两个民族灿烂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同时,教育学生更要庆祝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
总之,要跨语言、跨文化交际获得成功,必须重视中英两种语言在文化方面的差异,应该了解和研究文化差异。但是,我们不需要也不应该盲目地模仿和搬用。不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学不到地道的英语;不加区分地搬用推崇,也绝不是明智的、科学的态度。
参考文献
[1] 平洪,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 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
[4] 王福祥,吴汉樱.文化与语言.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5] 李向平.对比汉语速通英语.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