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运用标记理论研究汉语对英语特殊疑问句的迁移

作者:王志玲




  (1)按照疑问词顺序:who,what,which,when,where,how,why
  1)由who或what对主语提问最容易,它不涉及改变语序、填加助词,其标记性最弱。例如:Who said so?What happened?
  2)由what,which,when,where,how对陈述句中的宾语或状语提问。①如果谓语是系词、情态动词等可直接与主语换位的,标记性弱,完成该句需要疑问词提前,主-谓换位。②谓语是实义动词,需要在主语前填加助词并表现时态或数的一致性,标记性相对强于①。本部分①②的标记性都强于1)。
  3)由why提问。1)、2)提问的内容在原陈述句中都有相应的内容,是提问整个句子的一部分。用why提问涉及句子整体理解,在认知上相对1)、2)难度大。加之仍然需要疑问词前置,填加助动词等规则,学习难度最大。
  (2)按照谓语部分用词顺序:系动词,带助动词,不带助动词
  1)系动词做谓语。(从单数到复数,标记性由弱到强),只需要与主语换位,本身不需要做任何变化。
  2)谓语中有助动词will等或情态动词can等:需要与主语换位,动词保留原来形式、原来位置。如:What can I do for you?
  助动词中的be等,have等与动词构成符合谓语:需要与主语换位,动词保持时态特征并留原位。
  3)实义动词做谓语。动词从复数到单数,标记性从弱到强;时态从现在时到进行时、过去时,标记也从弱到强。该部分涉及填加助动词,而且动词要去掉时态特征等规则,所以标记性最强,学习难度大。
  这些内容表明随着规则的增加,标记性强度也增加,学习难度亦加强。英语特殊疑问句结构复杂、标记性强的特点造就了学习者的学习困难。
  2.迁移受学习者的心理认知影响。发生迁移不仅仅与语言类型学上的标记性相关,还与认知学上的“典型性”和“心理类型”密切相关。如果学习者心理感知两种语言间的距离小,而语言的实际距离也小,且目标语呈典型性、标记性弱特点,就容易发生正迁移,有助于目标语学习;当学习者感知两种语言间的距离小,而语言的实际距离很大,且目标语呈非典型性、标记性强的特点,就要产生负迁移,干扰目标语学习。基于心理感知对语言迁移的认知影响,笔者通过访谈调查了小学生初学特殊疑问句的心理感知,发现学生对目标语的心理距离很近。这种感知与第三部分所分析的语言实际距离较大,且英语句式具有标记性强的特点共同起作用,一定会产生学习中的负迁移,形成学习困难。Kellerman根据研究认为,学习者心理对“哪些母语特征可迁移,哪些不可迁移”有一个衡量的尺度,直觉告诉他们一个范畴中的非典型成员或有标记特征的不可迁移(许菊2004,3)。中国学生的心理直觉使他们迁移了汉语中典型的、无标记的内容,如疑问句中使用陈述句语序,不填加助动词,忽略动词的屈折变化,换位等规则。而对于汉语中那些非典型性,有标记的项目,直觉阻碍他们的迁移,他们不会在英语中出现汉语有标记的语言项目。例如,汉语中的“是不是”(V+not+V)是个非典型性的、有标记的语言项目,不大可能在英语中以“Are you not are a student?”形式出现。可见,母语迁移是有选择性的,这种选择性是在学习者不自觉的状态下进行的。在迁移中,学习者对典型性的心理直觉和他们的心理语言类型共同发生作用。
  以上,笔者通过标记理论,从语言学和认知学的角度研究了汉语对英语特殊疑问句的负迁移影响。提出了在疑问句学习中,学习难度递增的顺序。该顺序是以标记性为主导,以疑问词顺序和谓语部分用词顺序为主线,解释难度是如何逐渐加强的。
  
  五、标记理论带给外语教学的启示
  
  目的语结构有标记性或标记性强是外语学习中造成母语迁移和产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研究语言的标记性能给外语教学带来一定的启示作用。1.根据标记理论,无标记项容易习得。教学中,应该首先呈现无标记的语言学习内容。例如,特殊疑问句的教学应该先从对主语提问的句型开始,这种句型与陈述句相同,都属于无标记项目。它不涉及疑问词移位等规则,学生易接受,能激发学习兴趣。2.根据标记强度与学习困难程度一致的关系,在教学中,应该遵循标记性由弱到强的原则,逐步加入有标记性的语言内容。仍以特殊疑问句为例,教学中应该先讲解、练习带“系词、/情态动词”的句型。因为这样的句子不涉及填加成分,只涉及疑问词前置,主语-情态动词换位。这样的句型相对来说标记性弱于“填加助动词”的特殊疑问句。最后讲解、练习填加助动词的句子,学生在原来基础上,综合练习特殊疑问句的各个规则。3.从认知学角度分析,教师发现学生对语言的心理距离,即总结讲解学生的错误语句,明确指出问题,对比语言间的差异,明示语言的实际距离很大。这样学生会逐渐调整心理距离,转变心理感知。总之,标记理论对研究语言学习提供了有益的指导。目前我国学者对其研究多为理论论述,缺乏运用其指导具体教学实践的研究这有待于广大同仁们进一步努力。
  
  参考文献
  [1] Ellis,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9.
  [2] Odlin,T.Language Transfer——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3] 李定成.疑问句语序的生成机制分析.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7).
  [4] 俞理明.迁移与二语习得——回顾、反思和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5] 寮菲.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迁移现象分析.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2).
  [6] 许菊.标记性与母语迁移.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3).
  (责任编辑刘永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