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从文本批评透视社会文化背景
作者:郑 宇
一
回顾19世纪的历史,这是欧洲列强不断对外扩张的时期,其中以英国最为突出。这一期间的扩张主义具备两个特点:(1)它有工业和军队的强大支持;(2)往往有明显的道德、文化和种族优越性等意识形态来支持它的阐释活动。在这种社会背景之下,印地安人通常被描绘成未开化、无人性、毫无理智的野蛮人,是远远不及白人的低劣种族。换言之,两者根本不能被相提并论。当时的作家们普遍相信美洲的历史开始于欧洲人对新大陆的入侵,以及西方文明对它的全面影响。他们急切地想忘却印地安人在这一漫长历程中所遭受的屈辱和苦难,无视北美社会发展的黑暗面。然而库珀却完全不同于那些刻意歪曲和污蔑印地安人的文人,他习惯于将印地安人分为两类:好人(德拉瓦人)和坏人(休伦人),给予他们比较公正的对待,甚或有个别被美化得几乎完美无缺。以昂克斯(钦加哥的独子)为例,在作者的笔下,他被塑造成一位名副其实的英雄人物,具备现代人类所有的优秀品质。他凭借机智和勇敢多次成功地将爱丽丝与科拉姐妹从绝境中解救出来。小说中,玛格尔是一个仅次于昂克斯的重要人物,他代表着一切邪恶和残酷的势力,是魔鬼的化身。库珀的创作意图在于告诉人们:玛格尔罪恶的根源是他同欧洲军队过于密切的交往,是白人教唆的结果。在小说末尾的高潮部分,玛格尔无意伤害科拉,只是不断地恳求她嫁给自己,最后甚至在狂怒中结束了杀害科拉的凶手的性命。读到这里,我们不禁也会对玛格尔的堕落产生些许理解和同情。因此,我们可以说《最后的莫希干人》中,作者对印地安人的描写并非失真,而仅仅是与19世纪的主流文学格格不入,这恐怕是库珀在当时的文学界遭到猛烈抨击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
殖民文学的目的是为了证明向外扩张的合理性。我们必须牢记帝国的有效统治是同时体现于有形世界和意识形态的象征层次上,而后者主要通过文学和文化得以表现。在很大程度上,殖民文学起到了使殖民主义合法化的权威性作用。
贯穿于《最后的莫希干人》的一个重要主题是19世纪印第安人的被迫流离失所和侵略者的大肆掠夺与血腥屠杀。表面上看,这似乎只是一个充满冒险与浪漫的“侠士”故事;事实上,库珀的用意在于揭露白人在被殖民地区的种种暴行和他们的侵略行径给当地带来的严重后果。为了抢夺大量的土地,欧洲人发动了残酷的战争。对本土人,他们诱哄、欺诈,乃至实行种族灭绝的政策。白人用酒精和圣经瓦解印地安人的精神信仰及战斗意志,在各部落间进行恶意的挑唆、离间,使其相互残杀,最终一起灭亡,从而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此外,在殖民过程中,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也遭到了严重破坏。作品里,通过侦探的话,库珀不止一次真诚地承认了白人犯下的丑恶罪行。然而,我们无法回避这样一个事实: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期(1837~1901)标志着英国殖民主义的鼎盛阶段。早在1815年,英国就已经成为了世界的主宰者,以及欧洲工业革命和对外扩张的领头人。人们普遍认为不列颠是注定要而且有义务去统治全世界,或至少也要统治她的大帝国现已延伸到的占地球四分之一那么大的面积。大英帝国公开地进行全球性的扩张,并从中获取了大量的好处。甚至于“帝国主义”这个原本指法兰西第二帝国的术语也转而指代英国的对外侵略和她对被殖民国家所担负的责任。大英帝国之所以如此傲视天下不可一世,不仅仅是因为其先进的科技和优良的武器装备,同时也与大量的意识形态宣传密不可分。殖民文学总是通过各种神话和想象来使自己的殖民行径合法化,无时无刻不暗示着新世界的建立是要以上千万人的生命为代价,它企图掩盖本土人所承受的灾难和痛苦,包括血淋淋的战争、致命的疾病、饥荒以及被迫大规模迁徙中人口的迅速减少。在白人的心目中,其他种族的悲惨命运被视为他们天生堕落的一部分,是理所当然的。因此,印地安人和其他少数民族常常成为被忽略和歧视的目标。这一点可以从总督约翰·温索朴(JohnWinthrop)的一篇日记得到进一步证实。在记录一场发生于300年前的大风暴时,他写到:“然而,由于有仁慈的上帝,没有造成任何的破坏;虽然一棵大树被吹倒,砸死了一个印地安人。”
三
“皮袜子”故事集里,鹰眼是一个贯穿整个故事的关键性人物,他具备印地安人和欧洲人所有的优秀品质。在一定程度上,他对事物的看法代表了作者本人的观点。鹰眼虽然保持着和钦加哥及昂克斯的联系,但总的来说,他仍是一个独来独往的隐者,不受任何人为法则的约束。鹰眼对有关宗教的书籍没有多大兴趣,这当然也包括圣经在内。在小说的第12章,他向大卫宣称自己一生只读一本书,那便是“大自然”。言语中,他公开表示了对基督教的蔑视,认为正义永远比任何宗教和人为法则更重要,这主要体现在人类同大自然的和谐关系中。鹰眼宣扬人们应当不分肤色、种族和信仰,相互善待,服从于自然规律,根据自然赋予他们的天赋或才能找到适合自身的最佳位置。倘若果真如此,世界将不会再有烧杀、掠夺和战争。几千年的人类历史孕育和产生了各种优秀灿烂的文明。然而,白人自视欧洲文明拥有绝对的优势,其所谓的纯洁和高贵是不容玷污的。当两种文明发生冲突时,惟一的解决途径是以一种去取代另一种。与此同时,不同文明之间可以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的观点也遭到了彻底否定。殖民主义总是在“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掩盖下进行的。长久以来,许多欧洲人对自己在世界上扮演的人类文明使者的角色深信不疑。从这个角度看,印地安人根本就没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拥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因为在欧洲人眼中这些都是丑陋、肮脏和绝对不能容忍的。在漫长的殖民岁月里,印地安人失去的不仅仅是他们的土地和自治权利,还有自身的语言、文化、价值观念等。泯灭民族主义及其精神,是殖民主义的产物。他者占领本土,殖民主义统治民族主义,是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政治策略。正是由于欧洲人无法容忍其他文明的存在,他们采取了各种措施来教化本土人。著名的女评论家坡·安伦(Paul Gunn Allen)在她的《西方如何取得真正的胜利》一文中讲到,殖民当局采用的办法包括禁止举行各种传统仪式,在政府的支持下对当地人进行再教育,强迫印地安儿童进入基督教教会学校,用基督教的节日名称对本土人的传统节日进行重命名,切断发展本土文化的经济来源等。其结果是,在长达500多年的欧洲殖民历史中,印地安部落从典型的母系氏族——讲究人人平等,基于传统仪式的社会权利结构转向了与欧洲父权体制极其相似的世俗化结构。结合以上分析,鹰眼的想法只不过是他自己的一厢情愿罢了,与主流社会的理念倾向是从根本上相矛盾的。
四
人类文学批评史是社会发展进程的真实缩影,它不仅客观地反映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演变,而且从侧面促进了社会文明的进步。随着时代的变迁,当历史跨入20世纪后,曾经不可一世的大英帝国在正义的力量面前迅速土崩瓦解,被殖民国家重获自由独立。第三世界人民的呼声越来越大,他们强烈要求表达心中对自由、平等和公正的渴望,改变曾经被恶意歪曲、污蔑的形象,重获消失已久的话语权。正是在这种进步的政治文化氛围中,《最后的莫希干人》逐渐得到了评论界积极公正的认可,其作者詹姆斯·库珀也在文学史上恢复了应有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罗钢,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2] 艾勒克·博埃默.殖民与后殖民文学.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3] 皮特·康.哥伦比亚美国文学.伦敦:剑桥大学出版社.
[4] 詹姆斯·库珀.最后的莫希干人.伦敦:剑桥大学出版社.
[5] 马考斯·康利夫.美国的文学.伦敦:剑桥大学出版社,1992.
[6] 张京援.后殖民理论与文化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7] 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责任编辑张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