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能力发展研究

作者:靳瑞霞 徐久成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正处于全面深化的建设进程中,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是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中流砥柱,针对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养与发展已成为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教育信息化下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工作分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是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核心主体,是基础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实现者。基于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具有自身的独特特点。
  对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工作情况进行调研得知,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主要从事以下方面的工作。
  1.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工作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从选修走向必修,在基础教育阶段逐步引起重视。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的研究与实施,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能力要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要坚持以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计算机这个“工具”为主线,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工作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另外一项重要工作是与其他课程的教师团结协作,做好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工作。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其他课程融为一体,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其他课程教学体系的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
  3.中小学校园信息化建设工作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作为信息技术人才,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参与中小学校园信息化建设也是其工作的一部分。中小学校园信息化建设包括很多方面,最主要是指:计算机实验室建设与维护、校园网络资源建设、校园多媒体建设、校园办公自动化建设等。
  4.中小学网络教育工作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中小学网络教育方面的工作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1)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使学生掌握信息资源的查询、下载等基本知识。(2)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成果为基础,做好校园网络精品课程建设,使学生能够利用校园网络资源做到预习有据、解惑有方、复习有纲,充分体现信息时代的教育特色。(3)与其他教师结合,做好有关中小学生网络应用的德育工作。青少年学生自制能力较差,容易沉迷于网络,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作为信息技术文化的传播者,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做好这方面的德育工作。
  5.教育技术应用与研究工作
  未来的教育将会与技术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先进的信息技术(如互联网)、通讯技术(如通过卫星进行的远程教育和视频会议)以及可视化技术(如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多媒体和虚拟现实)对于形成未来的学校具有潜在的推动作用。信息技术教师作为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传播者,作为一线工作岗位中教育技术的应用者,肩负着教育技术的应用、研究、发展工作。
  
  二、基于教育信息化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能力发展
  
  我国的基础教育信息化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的实验探索及90年代的稳步发展,目前正处于大力普及、逐步深入的发展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教育三者并存,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是目前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软资源的主要特色。结合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需要及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特点,新时期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能力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提升自身信息素养
  随着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逐步深入,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求已突破了基本的技术层面,信息素养成为教师教育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在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中也将信息素养培养定位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一线执行者,其信息素养比其他学科的教师有着更高层次的需求。具体来说表现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利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获取、分析、加工、管理、传递、创新、交流信息,优化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良好信息素养,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并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的能力。
  (1)注重自身信息意识的培养。信息意识是指信息技术教师在信息活动中自觉地树立现代教育信息观,正确认识信息在信息化社会中的作用,并能够明确自身在工作和生活中对信息的需求。更为重要的是信息技术教师要能够发现并把握信息在教育教学中的价值,能够获取、分析对教育教学有利的信息并自觉地将其用于教育教学工作中。
  (2)注重自身信息知识的学习。信息技术专业知识是构成信息技术教师信息素养的最主要的基础知识。随着信息技术科学的突飞猛进,信息技术专业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积极关注信息技术科学的新发展,不断充实自身的专业知识,才能够较好完成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
  2.深入认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作为信息技术专业人才,要拓展自身的知识结构,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与其他学科的教师紧密结合,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工作。
  (1)深化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本质的认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要明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在其他学科课程的教学与学习过程中,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其他学科的课程教学目标,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的方法”,要防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流于形式。
  (2)正确认识信息资源及其引入和使用。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要防止教育教学工作落入信息资源泛滥的怪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要利用自身的信息素养,对信息资源进行分析,正确引入与教育教学紧密相关的信息,达到促进教育教学发展的目的,而不是舍本求末,堆积信息,加重学生负担。
  3.信息伦理道德教育能力
  任何技术都是一柄双刃剑,信息技术中网络技术的发展,在为人们发展提供便利条件的同时,也对人们道德发展造成了某些负面的、消极的影响,例如:信息污染、信息滥用、信息安全等。信息伦理道德是指在信息的获取、创造和传播过程中所应遵守的伦理道德规范。信息技术教师作为信息技术文化的传播者和利用者,对学生信息伦理道德品德的形成和促进起着重要作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要在工作和学习过程中自觉地选择有益的信息,坚决抵制不良的信息,为学生树立信息伦理道德的榜样。
  中小学信息技术要在教育、教学中积极宣传正确的网络信息观念,培养中小学生对网络的警觉能力,建立起中小学生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意识。
  (1)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道德认知能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要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道德判断能力,使其能够分清网络信息的是非、善恶、美丑,树立正确的信息道德观念,遵循符合道德要求的信息行为标准。
  (2)培养中小学生道德自制能力。所谓道德自制能力是指道德主体对自身行为的一种选择与自控。自制是使外在的社会规范、道德伦理转化为学生自觉行动的过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自制能力,使中小学生的信息伦理道德由他律向自律转化。
  4.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在信息时代,教师必须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国家教育部已明确指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是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教育技术的核心技术是信息技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中小学教师要积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优化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率;另一方面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要积极探索基础教育阶段其他学科教育技术的应用,提高基础教育的教学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负担,真正达到基础教育信息化开展的目的。
  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教育是我国目前基础教育信息化开展的主要方式,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是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推进者。本文针对基础教育信息化新时期的发展,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能力发展需求进行研究,使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能够与时俱进,紧跟时代要求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李芒.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意义及原则.电化教育研究,2004(5).
  [3] 王沛.教育技术的应用方式及其启示.中国大学教学,2007(1).
  [4] 乔广礼.对青少年信息道德教育的探析.教育与职业.2006(29).(责任编辑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