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当前学校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任务
作者:王晓峰 崔学臣
一、整顿教学风气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教与学的关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二者是一种面对面的、互动影响的关系。教师不仅通过教学教授学生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还通过在这一过程中所展现的工作状态、治学态度、教学风格等个性特点对学生施加影响,某些方面甚至影响学生一生的思想观念或行为方式。这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一个应时刻被加强的阵地。
然而,一个时期以来,部分学校的教师受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或校内评职过于强调科研成果的影响,教学行为出现了消极的轻视教学的倾向,他们淡化了自己神圣的职业责任,表现为急功近利、得过且过、只为完成任务而教书。由于对课堂教学质量的忽视,学校课堂教学水平出现滑坡趋势,使一些学校建立的教师教学质量评比制度形同虚设,也使一些不具备基本教师素质、缺乏教学基本功的教师长期任教,致使学校教学这一育人的重要环节成了走过场。对于学校来说,当务之急是尊重教育规律,重视教学质量,完善规章制度,让教学回归本位;学校教师也应坚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职责,坚定地与这些不良现象作斗争,纠正不良教风,弘扬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风尚。
二、纠正错误学风
学风即指学习的风气。它应该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专指教师为保证教学质量而学习的风气,既通过学习,更深刻地理解教育理论,了解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教育前沿动态,更加深刻地了解和掌握教学规律,掌握更多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等。另一方面则指一所学校的学术研究风气。学校教师的学习活动是为保证教学质量而进行的,这是前提;只有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才有深层次的学术研究活动。二者不可本末倒置。
长期以来,学术水平和学历既是学校教师晋级、评职的硬条件,也是学校进行教师队伍培养的注重点,不但困扰了部分教师,同时,也形成一种一味追求高学历和多成果的现象。这种现象导致的结果是:更多的教师只是热衷于搞科研、写文章,而不过问教学,更不要说研究教学规律了。更可怕的是,某些教师在利益的驱动下,不顾职业道德,在学术上弄虚作假,拼凑论文之风盛行,科研论文达到了数量,而关于教学的内容却很少,既玷污了学校学术研究这块圣土,也破坏了学校教师的学习风气。试想,身为学校教师,如果不能掌握系统的教学理论,没有先进的教育观念为先导,不去深入地研究教学方法和技术,完成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任务将是一句空话。因此,纠正错误的学风是学校当前的一项紧要任务。
三、激励教师提高教学学术水平
教师的教学学术水平应该包含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其学科领域内的学术水平两方面。教学水平主要指教师在从事某学科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对教学内容、方法、技术的研究、综合和应用的能力;学科领域内的学术水平主要指教师以自己的专业为基础,对专业领域内的某个方向进行研究时所表现出的能力和达到的高度。因此,可以将学校教师的教学学术水平简要地理解为教研水平和科研水平。由于教师教学学术水平的高低关系到学校所培养出的人才质量的好与坏,所以,每个教师都有责任提高自身的教学学术水平,学校有责任为教师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去提高自身的教学学术水平。
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学术水平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做到“一个理解,一个把握”。“一个理解”是指理解国家教育的方针和政策,保证自己的教育和教学活动具有正确的方向性;“一个把握”是指要及时把握本专业的发展概况和前沿成果,为自己教学内容的取舍提供保障。其次,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技术。教学方法和技术是教师完成教学过程时使用的方法和手段,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都有其适应范围,教学内容是选择教学方法和技术主要依据。教学方法和技术使用得当,可以使教学过程顺利、成功、形式鲜活。第三,创造性地工作。这项工作从教学过程的准备阶段就已开始,教师应该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新颖的形式来采集、组织教学内容,用灵活的方法及精炼、准确、生动的语言和饱满的热情来表述教学内容,实现对知识的再创造过程,进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提高学校教师教学学术水平还需要学校创造各种学习条件,鼓励教师自主提高;出台具体措施,为教师提高教学和学术水平保驾护航。首先,用政策导向营造氛围,让教学回归本位。如在待遇上要向教学第一线教师倾斜;评职时,教学成果和教学论文与科研成果和论文同等对待等等。因为,教师的教学学术水平关乎教学质量,而教学质量又是立校之本。其次,加强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讲座、研讨会、交流培训的时机,有计划地开展教学研究和比武活动,比如教学研讨会、多媒体教学、公开课等。让教师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积累实践经验,取长补短,强化教学技能,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第三,建立客观的教师工作质量评定机制。一般来讲,教师的教学工作质量包括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等四个方面,但要对这些方面作出量化评定却并非易事。因为,对学校来说,教师是员工;对教务部门来说,他们是主体;对教研室来说,是教学任务的实施者;对学生来说,是他们遨游学海的领航员。教师的多重身份特点决定了对其工作质量的评定必须是以质量为核心由多部门共同完成。其中,各部门在评定中所占比例也应有所不同,学生部所占比例应该最大,教研室次之,教务部门再次,学校最小。最后,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合理的激励机制,是教师自我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是教师提高从业能力、提升教学反思能力的催化剂。无论奖励,还是责罚,都不是目的,只是通过这种形式,表彰先进,鞭策后进,鼓励教师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与科研当中去。比如,对教学质量评比优秀的教师,或给予评职优先的奖励,或给予外出进修的机会等;对教学质量评比较差的教师,或减少教学工作量,或限期学习提高;对不适合做教学工作的教师,可考虑调离教学岗位或转岗等。
四、树立全新的师资管理理念
当代中国教育发展的新形势给学校教师队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师资队伍建设遇到新的挑战。学校应以科学发展观为先导,树立全新的学校师资队伍管理理念。
首先,师资管理要凸显以人为本的理念。学校师资管理部门要由以往的以事为中心的管理模式转移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轨道上来,变单纯的管理控制职能为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合理的开发利用,配套设施要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有利于吸纳优秀人才,有利于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
其次,师资培养要树立以教学为本的理念。学校的核心工作是通过教学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而教师就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体。因此,学校教师队伍的培养应始终围绕教学而展开,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最终目标;逐步改变以往重学历、重科研、轻教学的现状,致力于学术与教学的双重提高,学校既要出学术名师,更要出教学名师。
第三,师资培养要树立培养与引进并举的理念。具有合理结构的学校师资队伍的形成是长期文化积淀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既有培养,也有引进补充。培养是指学校依托自身的教学实力,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将其中品学兼优者留用,作为教师队伍的后备力量;在经过老教师的传、帮、带之后,补充到师资队伍中去,保持了已有的学术传统。引进即是从其他学校吸纳高层次人才,其目的是为了拓展科研领域或补充科研力量的不足,促进学术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二者的关系犹如有机体的自主造血功能和补血机制,是学校师资培养的主要形式。理顺二者的关系,有利于学校教师队伍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教学学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责任编辑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