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英语情感教学的心理学研究

作者:刘政元




  一、理论背景
  
  外语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语言、心理和社会等诸多因素。所谓英语情感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以人为本”,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有意识地激发和调动学生有利于英语学习的积极情感因素,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自信心、主动性和目的性,提高英语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教学中的师生共同参与并和谐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的方法。现代教育学理论认为,情感是非智力因素,它提倡每一个教学阶段和每一门学科都应该高度关注学生的情感,这是因为情感态度与人的发展密切相关,并且直接影响各学科和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感是影响学生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情感能够激发出浓厚的兴趣,进而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学生的知识、能力的获得过程,是伴随非智力因素的参与而发生、发展的过程。在一定的条件下,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主体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非智力因素的参与,旨在实现学生主体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充分发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内心世界的重要性,将人的思想、情感和情绪置于人的整个心理发展的前沿地位。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的低层次需求如果得不到满足,就无法实现高一层次的需求满足;他把情感需求划分在低层次需求上,而认知需求则在高层次需求上。罗杰斯特别强调减少教育中的威胁性,创造“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气氛,教师应热忱地对待学生和设身处地理解学生,以保护学生积极的自我形象,从心理角度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
  
  二、研究方案
  
  本文研究对象共计300人。这些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根据问卷调查反映的情况,课题组对部分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访谈。对老师的采访主要想了解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状况、对学生学习自主能力以及学生学习情况的看法。另外,为了便于研究,对学生建立档案,详细记录其语言学习及其他方面的情况,观察他们在情感因素影响下的各方面的变化,并对这种变化进行分析,以便进一步完善情感教学的理论基础。利用校园网及互连网,借助于BBS、E-mail等现代化的手段加强师生间的情感联络,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大班教学所带来的师生间的情感差距,并可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在线心理和学习辅导。
  
  三、研究结果
  
  1.通过调查和访谈发现的问题
  (1)学生方面。学生虽然有强烈的合作精神和参与性,但是在实际学习活动中却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参与意识。学生一方面有较高的自主意识和自我信念,同时又表现出极强的依赖意识。本次对学生的访谈中也显示出我国学生学习意志容易动摇,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方方面面都渴望教师给予帮助。学习者不是生来就知道自我管理、自我决策的,尤其是在无条件服从权威的传统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中国学生,往往倾向于依靠别人的帮助,而不是自己主动采取措施。我们的学生在制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策略、学习效果评估等方面,很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
  (2)教师方面。在对教师的访谈中,多数教师表示教师应该拥有足够的威严,如果学生不认真听讲,80%以上的教师会感到非常生气,认为学生不尊重自己的劳动。许多教师抱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风气不好,同时也表现出无奈,苦恼没有很好的办法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所以很少采取相应措施,也没有精力和时间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此外,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只重“教”,不重“学”,片面强调单方面的输入,强调惟一性和标准化,忽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忽视学习者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目前相当一部分教师依然是课堂的主体,采用的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语言输入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方法。尽管很多教师意识到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实际上采取的还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掌握课本内容为目的的传统教学模式,英语课成为机械的语言知识的传授。
  2.解决问题的建议性途径
  (1)培养英语学习兴趣,激发内在动机。外语教学要为学生提供语言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语言交流的愿望,并使其体验语言交流成功的喜悦。语言点的教学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将语言结构和语言功能(意义)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在语境中理解,在运用中掌握”。语法教学不要满足于让学生罗列和背诵“条条框框”,而应启发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语言规律。总之,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践,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应作为我们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2)保证学生学有所得,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学有所得首先是指让学生学到应该学到的内容,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首先应该教语言,教语言知识和听、说、读、写。因为,语言运用能力和外语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归根结底要取决于语言知识。国内学者在进行“学习成功者与不成功者学习方法上的差异”的个案研究中发现,优生在听、说、读、写活动中都注意对语言形式的理解与掌握。有的教师片面理解“交际能力”的内涵,一味追求语言表达的“流利”和课堂教学的“热闹”,忽略了语言知识的传授,由于学生没有学到应学的内容:足够数量的词汇和必要的语法知识,不具备词汇拼读能力和自学能力,考试成绩自然不理想,久而久之,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了原有的兴趣和热情。
  保证学生学有所得还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关注每一位学生,关心他们的个性差异和身心发展,对于一些胆怯内向、不善口语表达的学生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对他们的点滴进步进行及时的肯定和鼓励,使得他们获得学习上的“成就感”,产生上进的动力。教学中,我们还要做到因材施教,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形式和难度的练习和任务。让他们通过成功完成任务、解决问题,体验和认识自己的进步和能力,做到“每次离开教室,学习者都感到来上课是有收获的”。
  (3)掌握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学习效率低下,成绩提高缓慢是造成不少学生放弃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主要表现为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恰当有效的学习策略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策略的训练,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提高、培养他们不断反思和调节学习策略能力。其次,克服由于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而产生的急躁情绪或焦虑感,要告诉学生:语言学习是一个艰苦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的训练,不要期望在较短时间内收到明显的效果,要用小步子逐渐抵达目标,才能不断产生学习上的“成就感”。
  (4)情感的潜移默化。列宁说:“人类在探索真理时,积极、肯定的情感起激励促进作用,消极否定的情感起抑制阻碍作用。”教师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自己严格要求,用良好的师德风范去感染、影响学生,使学生在学校生活中耳濡目染,进而达到积极情感的潜移默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师在授课中还要注意身体语言的运用将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在课堂内认真倾听学生们的发言,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等都具有很强的亲和力。以上这些都能使学生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学生们会认为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受到了老师的注意及尊重。当然,课堂教学中教师还需调动班级活力。这就要求教师培养英语学习积极分子,经常在班里表扬他们,朗读他们的优秀作业,把他们的佳作张贴等等。同时,鼓励大家交流学习方法。树立责任心强,功课好,又肯帮人的学生榜样。特别是当教师要求学生练习时,榜样同学的作用是很大的。随着示范,同学们的思路打开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师生的情感交流加强了。
  (5)不断充电,提高自我。孔子曾明确要求教师具备两种品质:一是“学而不厌”,二是“诲人不倦”。教师的知识就是通过不断地学习获得的,能为人师,必有其过人之处。这里不仅是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学技巧的提高,更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原来拥有的知识必须不断更新才能与时代相合拍。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不仅是本学科所涉及的,还应该包括心理学、教育学、社会科学等内容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6)情感的课外延伸。学语言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靠细水长流。所以,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就得靠教师不断地督促、鼓励和指导。那么,反复地进行个别谈话,个别辅导是师生间情感联络的好方法。其次,作业中的积极的情感型的评语对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科学研究表明,积极愉快的情感能够提高人的意志水平。
  
  参考文献
  [1] 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 何高大.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外语教学.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
  [3] 王初明.外语写作法.中国外语,2005(1).
  [4]Arnold,Jane(ed.).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9.
  [5] Nunan,David(ed.).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9.
  [6] 广东教育学院编著.现代教学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7]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责任编辑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