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网络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作者:童 姗




  一、网络具有的两面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就像一把双刃剑,具有两面性,既有其有利的一面,也有其弊端的一面,那么如何看待网络这把双刃剑?
  笔者认为,首先上网可以拓展视野,拓宽我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比如,我们足不出户,可以聆听名师的讲授,查阅丰富的资料,了解国内外大事,邀游于知识的海洋,使有限的精力得到延伸。并且上网学习可使我们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我们的主体作用,在网校上进行学习,可以毫无顾忌地发问,直到弄懂为止,有时课本上一些枯燥呆板的知识在网上变得趣味横生,从而使学习的积极性大为增强;其次网友间交流思想,探讨人生,以解忧愁,启迪心扉,同时可克服面对面的胆怯心理和害羞之情,使大家乐于参与、乐于展示自我,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和交流能力,以上是其利。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对网吧的管理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加之一些业主见钱忘“德”,诱惑我们光顾非法网站,致使其沉溺于一个虚拟世界不能自拔;再加之我们中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完善性,导致我们自制力差,依赖性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弱,使我们有时不能正确处理上网问题,比如有些人过分迷恋网上聊天、游戏,造成精神空虚,歪曲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些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以上是其弊。
  
  二、网络发展给传统思想政治法制教育工作提出的严峻挑战
  
  网络的现代信息技术,信息量大、速度传播快、覆盖范围广泛,具有及时性、综合性、开放性和虚拟性等特点,对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网络是一个超越地域和国界的人类信息传播交往空间。能否在信息全球化条件下及时地捕捉信息,准确地掌握人的思想变化,将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及时性和针对性。
  其次,网络的信息传输几乎综合了报刊、广播、电视、图书、录音录像、户外宣传等现有众多媒体的所有优点,具有整合优势并采取相对独立的形式。网络上浩如烟海的信息,内容涵盖全球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体育等各个领域,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和思路。
  第三,网络无国界,网络无年龄,人们在任何一个网络的终端都可以自主地、随心所欲地“周游”,真正实现“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理想。信息全球化条件下各种社会力量都力图在网络上占据一席之地,各种思潮纷至沓来。由于人的自主性空前提高,从而思想认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个性化、多元化,复杂化特征也更加明显。
  进入网络世界,从触摸电脑的儿童至七八十岁的老人,都在进行自己所想要的一种思想游戏规则,敲打自己的思想,吸取个人的“营养”,这种“营养”直接影响人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第四,网络交往匿名性。相互交往的人往往并不知道对方的真实身份,这种交往具有很强的“虚拟性”。各种“虚拟”的或电子的共同体可以在网络上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对社会其他群体和机构,产生非常大的影响。网络世界互动关系的虚拟性,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增强了人们感性上的隔膜。
  
  三、实施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措施
  
  网络作为影响广泛的传播媒体正日益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与渠道,创造更为新颖更为有效的,适应现代人信息交流特点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式,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着力研究并着手解决的一个紧迫课题。
  1.坚守网上的马克思主义阵地,用邓小平理论武装网民,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的动摇。一是坚守唯物主义阵地。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提倡科学反对迷信。互联网上确实存在封建迷信、愚昧落后的东西,它们麻痹人的思想,瓦解人的斗志,动摇人的信念,破坏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必须给予高度重视。二是积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一面旗帜,它对于团结各种爱国力量共同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和祖国的繁荣昌盛具有巨大的感召作用。因此,网上宣传必须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正确引导人们思想走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加强思想道德、法制教育,努力提高网民素质。网民的高素质是互联网络在全社会良性发展的关键。通过网络手段,加强对网民的网络行为道德和伦理道德教育,提高网民的网络道德水平和网络行为的自律意识,推动网络文明建设。互联网络上的斗争是全球性的斗争,是高科技的竞争,而归根结底是政治思想、意识形态的斗争。互联网络使我们的意识形态防御能力面临着严峻考验。由于我们对互联网络在国际意识形态中的作用认识不够,经济投入少,对互联网络这种现代科技传播手段还较陌生,现有的信息平台没有充分利用,我们的网站内容还不够充实,变化小,更新慢。我们的网络宣传还不很适应网上意识形态斗争主动攻击的需要,没有在互联网络上形成强大的对外宣传攻势,使得我们在国际形态斗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我们应该加强网民的网络行为道德的宣传教育,制定网络守则,约束网络行为,建立具有普遍适应性、层次较高的网络伦理和道德规范、法制意识标准。
  3.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完善网络政策、法规。互联网络在丰富人们文化生活的同时,也给色情、暴力等文化垃圾提供了新的传播手段和生存土壤。由于网络文化市场不成熟,不规范,政策法规不健全,使网上资源的开发缺乏良好的环境条件,出现数字化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网络图书对目前传统的出版形式提出挑战,已经引起版权问题上很大争议。这些都给“扫黄扫非”工作增加了难度。目前,各国政府纷纷制定高速信息网络的建设和发展政策,保护自己国家的利益。我国思想教育工作者要针对互联网络对意识形态、社会经济发展的长远影响,加强网上舆论监控、建立宣传网络信息平台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相关部门要制定出与网络教育相适应的政策,以加强网络舆论的导向和引导。建立专门机构负责网上舆论的调研、管理和网络文化的治理工作,立法机构研究完善网络法律、法规。
  4.建立网络文化运行体制。互联网络的发展需要计算机、电信、宣传文化等多种产业部门的有机结合,而现有文化体制尚不适应互联网络的迅猛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尽管不少新闻、文化部门已经上网,但多处于各自为战状态,未形成整体合力,缺乏对国际网络的挑战能力和措施。因此,创立一种全新的以资本为纽带、以市场为基础、以政府为主导的互联网络文化产业运行体制,是我们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的紧迫任务。
  5.加强网络管理和规范。传统的媒体是牢牢掌握在党和政府的手中的,受众是被动的接受者。而互联网络突破了党和政府对媒体的控制范围,扩大了受众接收信息的自主权,增强了受众对信息的发布能力。又由于网民多匿名在线交往,因此,不同国籍、不同地域、不同意识形态以及不同年龄,不同经历的人的这种交流会呈现相当的复杂性,使得舆论导向的控制更加困难。而且网上的宣传往往是“先入为主”、“先声夺人”,因此,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和分析,提高宣传的针对性和宣传质量,及时了解网上信息,对网上的一些有害信息要针锋相对,澄清是非曲直,进行“解毒”“消毒”工作,要切实加强对网上各种主页和网站的管理引导以及对非法反动信息的删除工作,加强网上舆论导向和引导。
  6.加大网上思想政治法制教育工作科学含量。从问题分类来讲,人的思想活动变化规律,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客观上的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二是主观上的认识因素和思想状态。因此,在思想政治工作上:第一个层次是解决政治问题,即政治方向、政治原则、“四信”问题。第二个层次是解决意识(即思想)问题,即“三观”、“四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问题。第三个层次是解决认识问题,即“四科”(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知识、科学方法)问题和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等。第四个层次是解决实际问题,根据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新情况,解决现实生活中人们遇到的实际问题,使人们的思想统一化、本质化、形成凝聚力。
  总之,互联网络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如何抓住机遇,利用网上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内对外宣传,传播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展示社会主义中国的良好形象,抨击别有用心者对我国的抵毁、攻击,澄清重大政治问题上的是非曲直,抵制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行“西化”、“分化”的图谋,应成为当代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研究、思考并加以解决的重大课题。我们应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网络意识,学习有关互联网络知识,充分认清互联网络给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尽快熟悉互联网络并学会网上操作,为宣传思想政治法制教育工作的创新与发展服务。(责任编辑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