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信息时代的体育教学应强化育人功能

作者:杨志勇 赵一杰 龚喜军




  我国教育长期被片面理解成“教”,教知识、教学问的观念根深蒂固。师范教育被定位于培养“教什么和如何教”的能力,注重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的培养,忽视对“育什么和如何育”的职业素质培养。教师缺乏对“育”的深刻理解,对学生创造性、意志力、合作精神等能力的培养过程一筹莫展,束手无策。我国基础教育之所以难以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不能说与多数教师只会教不会育无关。在这种背景下体育教学也变成了专门传授体育知识、技能的过程,忽视了体育教学的育人功能。
  不同的历史时期及社会对人的培养目标及要求是不同的,对体育教学和体育教师的要求也不同。由于工业化大生产时期与信息时代的社会对人的培养要求不同的,教育的特征便产生了差异。分析时代变迁对体育教学的影响,认清正在出现的新社会特征和现实对体育教学的影响和要求,发现当前体育教学与未来要求的不足之处,寻求体育教学的发展与社会的协同演进,是体育教师的历史使命。
  
  一、工业化大生产时期的体育教学崇尚技术传授
  
  历史的发展进入了工业化大生产时代,由于“知识就是力量”以及知识、理性对社会生产的巨大作用。社会对知识、技术的推崇也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左右着体育教学工作。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也变成了专门传授体育知识,学生对体育学科的知识体系、知识点的掌握成为体育课程的关注焦点,而不是学生预期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学校体育课程中,学生对基本运动知识、运动技能和运动能力的掌握程度,成为我国体育教学的评价中心。相应地,伴随着学科中心的课程理念而来的,必然是以支配式为主的教学策略。
  在这个崇尚技术的时代,体育教师不可避免地带有浓厚的技术主义的色彩。教学的技术、技艺成了体育教师的生命线。相对而言,职业的理想与信念、价值追求等成为次要甚至无足轻重的了。由于技术和教师职能专业化的加强,教师的教育使命感和整体教学效能感下降,呈现出“业有专攻,而胸无大志”的状态。在实践中,对体育教师的培训成了对技术的培训,对体育教师的评审成了对技术水平高低的评审。对体育教学质量的评价主要看学生的技术动作掌握情况。对学生体育课成绩的评价也主要看学生的技术动作掌握情况。这样,那些身体素质高有技术基础的学生不用怎么练就能拿高分,而那些素质比较差的学生或者掌握技术动作比较慢的学生怎么刻苦练习也很难及格,就别说拿高分了。其结果是扼杀那些素质比较差的学生或者掌握技术动作比较慢的学生锻炼、学习的积极性,造成素质越差、技术动作越差,越不敢练,越不敢练越差的恶性循环。过于策略化的训练和技术化的评审,使体育教师对技术的依赖性增加,他们沉溺于技术、技能的提升中,忽视了科学研究,忽视了对自己文化素养的培植和对教育真谛的思考。只会“教书”不会“育人”。这样只会让体育教师变成异化了的技工,基本上失去了对体育教学育人环境的培育和控制,失去体育教学的育人功能。填鸭式技术传授的体育教学,让体育教师发现他们的教学工作越来越繁锁和越来越具有压迫性,体育教师忙于应付繁重的教学及事务性的工作。很多体育教师不搞教学研究,不搞教学改革和创新,没有承担起体育教师除教学以外的教学研究和发展的使命。这个时期的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更倾向于追求各项具体的指标而忽略了教学中对体育灵魂的培养,以及对体育教学价值和精神的追求,体育课成了纯技术的操作。这个时期的体育教学很少考虑是谁正在或应该为学生整体发展而谋划,体育教师更多的考虑如何完成当前的教学任务,很难有意识地把体育教学工作归入一个培养人的巨大工程之中。
  
  二、信息时代体育教学工作的特征
  
  信息化对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冲击。由于学校教育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体育教学也必然随之变化。在国际性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使得信息化时代的体育教学具有以下几个新特征。
  1.保持和提高健康水平。保证在文明发展的同时,人类的健康水平不至于下降,防止自身的退化。只有通过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健身锻炼,保证良好的身体素质和机能水平,才能达到此目的。体育教学是保证其目标实现的重要内容。
  2.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学校体育不仅是教育的内容。也是教育的手段。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习到体育知识和技能,掌握一两项适合自己的健身锻炼项目,能够制定运动处方,进行科学的健身锻炼,培养学生的健身锻炼习惯。使学生在增强体能、提高身心健康水平的同时,也学习如何与人交往和社会共处。现代社会从另一方面加强了体育对于增加学生情义体验的重要意义。
  3.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目前,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学习,仍然是绝大多数人一生中唯一能系统、持续接触体育的阶段,学校体育又是学生系统学习体育的途径。因此,学校体育肩负着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的重任。
  4.着眼于学生发展和终身体育的课程内容。当代体育教学在构建课程内容体系的时候,更多的将学生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思考问题的方式不是“老师要求学生应该掌握哪些体育科学知识”,而是“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获得哪些对他现在及将来生活和工作有益的东西”。体育课程中的非生存技能本质和健康意义的功能突出,扩大了体育课程的内容范围,也改变着教和学的方式。而长期以来被忽视的学生个体情感体验、行为习惯等非运动技能的表现。由于他们与终身体育的联系而变的重要起来。体育课程变的更加个性化、人文化,因而使教材内容更具有弹性。
  5.育人为本。与传统体育教学以“增强体质”为目的的主要指向不同,信息时代体育教学的本质是培养人。它不但指向人的自身自然即躯体的完善,更重要的是作用于人的精神包括人的情感、意志,提高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在充分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下,体育的育人功能正在被重新挖掘和发展。
  
  三、信息时代的体育教学要强化育人
  
  信息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将进一步促使我们思考更深刻的问题。教育的功能是什么?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教育的主要功能被一个次要的功能掩盖了,传授知识的桎梏与膨胀,挤占了教育的主要功能。信息技术把教育从单一传授知识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教育有可能把重点放到教育的主要功能上来。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使文明积淀成人格”。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体育教学过程应该说是使学生如何养成习惯,使其终身受益的过程。
  1.学术的发展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特定的社会发展背景和发展要求的反映。一个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整体学术发展的水平、思维方式的转变,决定着学科的走向和重心的转移。随着体育教育的发展,人们对体育教学内涵的挖掘和理解越来越深刻和丰富,体育教学怎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个体发展和学科发展,依据“与时俱进”的价值尺度对体育教学做出哲学层面的挖掘和解读,确立学校体育对社会现实和人的发展责任的担当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历史是发展的,教育是变化的,思想是流动的,一成不变的教育和不思变革的教育是缺乏生命力的。根据时代的特点不断调整我们的思想、发展我们的观点,我们才能成为教育变革的主动者。信息时代为教育的新飞跃提供了平台,也对体育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2.信息社会突出了体育的育人功能,研究如何充分发挥体育学科的教育功能,通过体育教育这一重要途径,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总目标的实现是势在必行的。体育教学是互动的,也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交往和沟通的过程。体育教师作为教育者、影响源,他的修养、知识水平、情感状态、个性品格等无时无刻不在作用于学生、影响着学生。目前学校所处的内外环境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整个社会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着巨变,可以说变化是这个时代的特征。教育改革的步伐之大、触及问题之深也同样发人深省,体育教师若再抱着以不变应万变旧的观念、不思进取只能被时代淘汰。作为体育教师应该适应信息时代的特点,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自身的修养,勇于改革。与变革时代同步。
  
  (责任编辑 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