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新课程理念下化学有效教学之教师因素分析
作者:陈新峰 陈 欣
一、教学知识因素
一是系统丰富的本体性知识。这不仅包括化学专业知识,还包括相关学科领域知识和一般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它们共同构成了教师教学工作的知识基础。
二是深厚细密的条件性知识。这不仅包括普通心理学、教育学与教学论三门课程知识,也包括当代认知心理学、课程教学心理学、国内外教育教学动态、教育科学研究等知识,还应包括对新课程理念的诠释,课程标准的解读等与现代教育改革紧密相关的知识。具备这些知识,既有利于教师认识各种复杂的教育教学现象,也有利于帮助教师对本体性知识进行思考和重组,使课堂教学更具有效性。
三是丰富独特的实践性知识。教学活动不同于一般的科研活动,它具有明显的情境性,全面、丰富的实践性知识,能够保证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面对诸多不确定的教学条件做出符合实际的、科学的选择与决定,从而采取适合特定教学情境的教学行为。
四是娴熟灵活的策略性知识。策略性知识是教师运用本体性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创造性地处理教育教学这个特定情境中具体问题的知识,包括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方法的选用,学生思维的训练和学习行为的指导,教学技术手段和网络媒体的选择使用等。它反映着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和教学机智,反映了教师处理教学实际问题能力的强弱。
以上这些知识总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所以教师必须强化知识更新意识,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教学知识。
二、化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化学知识与自然现象、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它在改善人类生活环境、发展社会生产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化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实际,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帮助他们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还应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以及用学到的化学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使学生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强化其应用意识和危机意识,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教学的对象意识
课程标准要求化学教学要拓展学生选择的空间,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所以教师必须明确施教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并以此为前提进行教学的准备工作。
1.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根据认知同化教学理论,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也就是新旧知识能否达到意义上的同化。所以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确保化学教学能够从已知到未知,使后续知识的学习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
2.了解、尊重并适应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人的能力是多元化的,由多种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组成且各不相同又各有所长,在学习过程中也表现各异。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所表现出的不同认知水平和认知方式,在问题设计、教学过程展开、练习安排等方面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并引导他们在相互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丰富自己的学习经验。而要落实这些措施,前提是必须全面了解、尊重并适应学生个体的差异性。
3.选择适宜的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选择教学模式首先要确定教学的目标。再是要依据教学内容的性质。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中介,其中教学实践的一面,就包括了教学内容性质上的差异。不同的教学内容,也就决定了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的特征。三是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认知水平、知识和能力水平等,都是影响教学模式选用的因素。
化学教学方法中一类是为了完成局部的“任务元”而使用的基本方法,如讲授法等;一类是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内容和学生的情况等因素,设计教学策略,选择适宜的基本方法和构建方式所形成的综合教学方法。如以讲授为主,配合运用演示一观察、指导一练习等等。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参与度;二是既要照顾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要求,又能利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三是教学方法的情境化,以利于学生特性和特长发挥;四是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综合性,使不同的教学方法优势互补,做到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
化学教学媒体包括传统媒体和现代化媒体两大类。教师设计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根据媒体的功能特点、教师自身特长、学生的实际情况等诸多因素,遵循有效性、可靠性、方便性、经济性等原则来选择合适的媒体或媒体组合。
四、正确的角色意识
1.引导学生参与制订并适时调整学习计划。学年、学期的教学计划一般由学校统一安排。但执行过程中的近期和具体计划,如一个教学模块的学习安排,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完成。学生通过努力完成了自己的目标,体验了成功的喜悦,会进一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学习化学一是要学习化学知识;二是要获得能力。这个复杂的学习过程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计划也就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及时与学生交流,充分了解他们的知识掌握情况和能力形成情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评、互评,并根据评估的结果调整、修正学习计划,以提高他们化学学习的有效性。
2.做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在自主学习中。学生直接参与了获得知识的过程,这种学习方式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在其中的角色不只是知识的简单传授者,而且还担负着引导、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任务。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培养其质疑精神等。
3.由课堂教学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在自主性学习中,教师与学生是一种互相合作、共同探究的关系,学生会提出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也可能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创造,这些都要求教师在思想上要意识到自己不是知识的“权威”,也是一个学习者,和学生一起思考一起探究,这样才能使学生不迷信权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质疑前人的结论,激发和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创造性思维。
五、教学评价的功能意识
新课程理念下,不仅要求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使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全面化、评价方式多样化和评价的全程化。更要求强化评价的功能意识,发挥评价的诊断功能,判断教学的成效和缺陷、矛盾与问题,对教学情况进行严谨的科学诊断,以便为教学的决策或改进指明方向;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激发他们向更高目标努力的积极性;发挥评价的调控功能,从评价结果的反馈信息中了解教学具体情况,为调整教与学的行为提供客观依据,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能随时得到反馈调节的可控系统,使教学效果越来越接近预期的目标;发挥评价的教学功能,评价本身也是一种教学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学生的知识、技能将获得长进,甚至产生飞跃,教师可以在评估学生水平的前提下,将有关学习内容用测试题形式呈现,使题目包含某些有意义的启示,让学生自己探索、领悟,获得额外的学习经验或达到更高的教学目标。
六、教学监控意识
所谓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能力之一。
在课堂教学中能否使影响教学的各种复杂因素合理有效地发挥作用,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监控意识和监控能力。它是教师元认知能力的集中表现,是其教学能力和教学行为的调节中枢,反映了教师是否善于计划和安排自己的教学活动。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适时调节和校正自己的教学过程,以适应教学实际的需要。教师的教学行为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实际上是其教学监控能力以教学行为为中介而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影响。所以良好的教学监控能力是教师实现有效教学的保证,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必须强化教学的监控意识,提高教学的监控能力。以提高我们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七、教学反思意识
教师通过教学反思把教学实践以及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进行审视和分析,修正自己的决策和行为,有利于丰富实践知识,有助于自知和自我理解,有利于决策能力的发展,有利于教育理念的升华。不只是新教师,优秀教师也有反思的必要,因为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教师所面临的学生实际也在不断的变化着,所以我们一线教师必须把反思作为自身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时时反思、处处反思,才能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不断提高自身教学素养和教育教学效能。
(责任编辑 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