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创造性教学模式的基本理论探索

作者:廖 敏 张武升




  关于创造性教学模式,有一种普遍的认识,即创造性教学模式来自于教学实践,因此它被更多地归结到操作层面上。目前,这种认识正面临着一些挑战,因为实践越来越需要理论能对一些基本问题作出分析和解答,而这几乎就是构建模式过程中一件很自然而然的事情。因为所谓的模型方法,就是人们按照科学研究的特定目的,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用物质或思维形式再现原型客体的某种本质特征而设计科学模型。并通过对这种模型的研究来推知客体的某种性质或规律的认识方法。然而,就教学模式以往的发展情形来看,从理论层面上加以研究常常是我们所忽视的。因此,本文尝试着分析和探索有关该模式的一些基本理论。主要涉及创造性教学模式的本质、特点、结构和功能四个方面。
  
  一、创造性教学模式的本质
  
  由于创造性教学涉及诸多领域以及创造性教学模式自身具有的特点,认识和探索创造性教学模式及其本质常常有着不同的视角,并由此产生了不同的研究路径。
  
  1.路径一:从创造心理学视角出发
  该路径反映出心理学家为了发展人类的创造才能,推荐了各种不同的创造力训练程序,并认为教育措施除了对持续和成功的创造力必不可少外,其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归于其组织化因素,目的是保证主体的高效率,以及维持其高度创造力的心理状态。这些组织化因素的进一步综合和系统化可以初步地视为创造性教学模式,因此创造性教学模式可以理解为在创造性学校管理和学校环境中,由创造型教师通过创造性教学方法处理,培养出创造性学生的综合程式。
  
  2.路径二:从创造教育视角出发
  该路径反映出教育家强调创造教育的使命是发展人的创造潜能,培养人的创造素质,其基本要义是全体性、区别性、创新性和正确的社会价值理想和导向。在这一背景下的创造性教学模式涵盖了多种创造性教学模式。包括以教学为主渠道进行的创造教育;以开设专门的创造训练课为主进行的创造教育;以组织学生开展创造发明活动并产生某种创造性产品或作品为主进行的创造教育;以全面实验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为主进行的创造教育模式;以创办专门的创造学校或发明学校为实体进行的创造教育。因此,认为创造性教学模式属于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当今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教育改革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3.路径三:从素质教育视角出发
  该路径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创造力是未来高素质人才理应具有的重要品质之一,在探寻开展素质教育的各种教学模式途径中,创造性教学模式能够使人的创造素质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能使教学组织更合理化,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促进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形成。因此,认为创造性教学模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它以创造性的教与学大幅度提高了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4.路径四:从教学论视角出发
  该路径是把创造性教学模式归为教学理论体系下教学模式的一种,并由一般的教学模式来规定创造性教学模式,因此认为创造性教学模式是用简化的形式表达的创造性设计和组织教学的理论。
  综合以上从不同视角对创造性教学模式及其本质的认识与把握,我们将创造性教学模式的本质理解为:创造性教学模式是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以培养创造性学生为目的的一种用简化形式表达的创造性设计和组织教学的理论。与以往的内涵相比主要突出了三点:其一,主张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动态和谐地生成创造性教学模式;其二,强调对教学活动进行个性的、系统的、创造性的设计,并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创造性地完成和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其三,力求模式理论形式上的简化特点,提供简明扼要的建模程序、原则和方法等,以便于有效指导建模实践。
  
  二、创造性教学模式的特点
  
  1.主题选择的前瞻性
  主题因素指创造性教学模式赖以成立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每一种教学模式均有各自明确的主题,模式的主题既是模式个性的表达,又反映出当前国内外教学发展的趋势和需求。主题的选择使教学模式从形成到发展再到构建成型的过程中既体现出与众不同之处,又能日益接近这种趋势和满足现实需求而不是相反。现代教学思想发展的趋势也表明关注与研究创造性教学的未来趋向。
  
  2.形式表达的多样性
  创造性教学模式并不是在真空中形成的,它可以通过不同的学科、年级、师生等因素表达出来,而创造性教学模式中这些基本因素的不同组合又会产生出许多创造性教学模式的变式,对这些变式的一般意义的表达与概括反映出创造性教学模式形式的多样性。比如,在中小学阶段可以专门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造力,进而形成相应的创造性教学模式,也可以整合自然学科课程和人文学科课程来共同培养创造力等,还可以根据某一学科在某方面的特性进行相应的创造力品质的培养等等。
  
  3.结构组成的整体性
  模式结构组成的整体性是指该模式坚持三个方面的全面与综合,即模式理论结构的全面性、模式实践结构的完整性和模式方法体系的整体性。第一,创造性教学模式的理论结构力求关注相关研究领域及其最新发展趋向,因此其基础的理论结构涉及哲学、脑科学、心理学、创造学、教育学、教学论、课程论等。第二,创造性教学模式的实践结构完整地表达出作为教学模式应该具有的各个因素,即发展创造力的主题、完成创造性教与学的目标、实现的条件和手段、具体的操作程序、评价的方法与标准。以上五个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实践结构。第三,创造性教学模式坚持了方法体系的整体性。一方面是宏观上。从课堂教学到学校教育再到地区推广的整体方法论架构。另一方面是微观上,在教学方法体系上的整体性,比如有的模式坚持把矛盾教学法、扩散集中教学法、反思教学法、类比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到模式的构建中。
  
  4.功能发挥的有效性
  功能发挥的有效性是指该模式从理论功能和实践功能两方面反映出的效果。从模式的理论功能来看,创造性教学模式以简化的形式表达出创造教育教学的思想和理论,提供了相应的方法、程序,指出实施的条件和评价的标准等,便于人们认识创造性教学的重要性并掌握方法要领和具体实施运用。从模式的实践功能来看,创造性教学模式可以实现指导、预见、系统化和改进四种功能。
  创造性教学模式的功能还具体体现在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素质发展上有突出的效力。除此之外,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和人格也有积极的明显成效。例如,有的模式的实验结果就证明了这一点,实验班学生在各科学业成绩上均明显高于对比班。因为创造性教学模式民主性强、提倡独立见解和创新、师生关系和谐,所以学生获得了良好的条件来发展自己健康完善的人格。他们对人热情,关心、帮助他人的行为表现多。因此,这些模式在功能上把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学业成绩的提高以及人格的发展统一起来,实现了发展上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