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教育实践发展现状的理性分析

作者:杨小秋

能以主体的主动参与为其理想。教育实践解释学的目的是使教师回到与教育实践同一的自我。教师个体赋予实践以意义的过程,是主体主观意志的参与和创造。按照杜威的理解,教育实践是人塑造的,它变化不居,始终处于发展进化之中,在不断与教师交互过程中生成它的意义。由于教师主体的认知背景(结构)、目的和期望制约着对教育实践认知的深度和广度,所以对实践的解释展现了各异的意义与个性。解释社会学认为,日常生活是社会的基石,要了解教育,必须从审视学校中的日常活动开始。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角色和行动方式所反映的也正是教师的日常生活。
  
  五、教育实践时空的不断拓展
  
  教育理论的创生有多种途径:常识的、哲学的、应用科学的、实践的、批判的。石中英认为,教育实践不是理性行为,教育实践者有自己的合理性及其评判标准,而理论工作者在试图建构理论模型时,习惯上不得不采用总体化、客观化和清晰化的路线,忽视历史、忽视细节、忽视时间性和空间性,忽视那些对教育实践的构成来说至关重要的、缄默的、偶然的和不确定的因素。理论不同于实践,二者的逻辑不同,不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而是伙伴和朋友的关系。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过:“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实践的存在就是人的存在,实践主体的教师认识自身的存在及其意义就是认识教育实践的存在及其意义。虽说教育实践的“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但教育实践的发生越来越超越时空的界限。具有无限的拉伸的趋势。所以康德把时间和空间看作是事物存在的基本方式,也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基本框架。
  当前的教育实践在减少实践的中间和过度环节的同时,努力避免时间延滞和信息失真。一是削减了教育实践层次,扩大了实践的范围、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紧密相联、上下互动的传导机制。二是浓缩了教育实践精华,打破时空界限,缩短了教育实践时空路径,提高了教育实践的效率。三是由集中向分层实践转变,有利于增强教育实践的灵活性和有效性。四是构建了灵活高效的教育实践运作机制,使教育实践的运作程控化、自愈化。从教育实践的研究、发展的趋势上看,理解教师的教育实践的过程比单纯关注教师做什么更重要。如,童年的经验生成并建构教师实践体验的意向结构,它在教师一生中扮演重要角色。过去通过当前的结构和记忆影响着现在。另外,未来通过期望和目标也影响着现在。未来不能决定现在,但对未来的看法却能决定现在。对未来具有积极图式者或消极图式者的行为是明显不同的。
  
  六、继续深化教育实践的相关属性研究
  
  对教育实践不断地进行感性研究、经验研究、操作研究,进行归纳结构,通过不断的提炼、分析、综合和创造,形成对教育实践相关属性的理性认识,揭示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各种内在关系,探索教育实践的本真的演绎结构。
  
  1.教育实践的价值研究
  从实用主义观点对于实践有无价值的衡量,要看实践结果、实际效果。这就是从实践,特别是从实践结果出发去理解价值。正如邓小平强调的,一件事情有无价值,要拿事实来说话,要用事实来证明。教育实践是一种道德行动,它是由教育价值所导引的伦理活动,而不仅仅是一种贪图狭隘的功利目的的活动。而介入教育实践主体的实践过程中保持价值中立时,会促使实践的主体有可能反思一切教育现象存在的合理性,反思自我实践的合理性;教育实践过程在“价值介入”时,这又使它深刻影响教育理论的同时影响教育决策,进而影响整个教育活动。
  
  2.教育实践的有序到无序
  有序的教育实践看到了实践操作的可观察的直观性(经验性)、可重复性和同一性,因而强调它的客观性质,以相对静止的思维方式思考实践。教育系统及其子系统(课堂教学、教学管理、教学设计、学校组织)构建的教学实践过程具有非线性、不可逆性、开放性、偶然性、无序性等复杂特征。所以,教育实践的领域是一个动态和变化的,而变化则总是偶然的,其中不可避免地具有一种机遇因素。因此情境多元思维(CMT)或建构主义反对教育实践的规范性操练,提出“过度的练习将理解驱赶出来”、“操练即谋杀”、“操练有害”等观点。教育工作者以运动思维方式进入实践领域,从正确履行工作到专业自主发展,从关注教学问题到关注教育生活的超越。正如尼采不相信有所谓永恒的概念、永恒的价值、永恒的形式、永恒的灵魂一样,人们力图通过自我意识理解这个世界。对于教育实践,同样可以肯定个性创造,尊重个体意愿,反对普遍道(理)对个体或个性的束缚。
  
  3.教育实践的繁殖力
  不断增长的教育实践的繁殖力表明未来的教育实践的硬性影响。首先,表现在对问题的解答上,教育实践可以为以往工作的问题提供满意的答案。其次,体现在产生新问题的能力上,教育实践在不断解决旧问题的同时,又会产生新问题。这是一种理想的实践,为教师的成长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和领地。第三,创造新的理论的同时预见未来。
  
  4.教育的实践美
  教育实践逐渐走出粗放式经营模式,走进“精耕细作”的时代,教育的实践美就是教师带着审美体验,去创造审美因素,并产生美感效应的教育教学活动。教育实践美是一种综合美,它是一个高度综合、统一的有机整体,由各种美的要素组合而形成。它是科学实践与艺术实践的统一,是实践的美的创造与美的欣赏的统一,是实践美的情感与美的行为统一。教育实践的美是实践的高尚价值,是常驻不变的特性。实践由低到高的发展有三个层次,即有序实践(规范化)、活力实践(放射化)、愉悦实践(人性化),追求并达到教师才华、专长、智慧、艺术素养及机敏性等实践技能更高境界的能力与愿望的人性化的愉悦实践,必然是美的实践。
  
  5.教育实践交往
  教育实践中的交往不仅对新教育思想的产生具有意义,而且对教育思想的传播更具有意义。中国古代就有“君子独学,孤陋而寡闻”的训诫。建立一个轻松、舒适的气氛,在安全的交往环境中教师相互学习、支持,进行具体的、富有真实意义的对话,探究普遍性问题、求索教师个别性问题的论证,使教师获得可能的解决方案的机会、与同行分享新的教学法的机会。教育实践交往中形成的实践共同体活动有助于教师确定、描述、分析课堂上的教学行为,可能获得不同的观点,发展“批判性共同体”的教师体系。
  
  (责任编辑 付一静)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