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教育受众自主化教育行为的塑造
作者:曹玉玲 渠继生
一、教育受众自主化教育模式的形成
1.自主化教育模式的概念阐释
自主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自信、自立、自强、自律精神。促进其身心俱健的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和学习能力,促进其主动发展的终身教育。教育受众的教育活动自主化,是指教育受众体能和智能的自我开发以及人格自我完善的全部过程和自觉行为倾向。也就是说,广大教育受众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通过自主化的学习过程接纳信息,构建新知,提高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一种自觉学习、自觉修养的行为模式。早在古代,我国一些教育家就已经阐明了自主化教育的重要性。如孔丘强调立志,要求人们“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择善而固执之”,他还提倡“内自省”,“内自讼”,要求人们自觉地改过迁善。马克思主义德育论认为,自我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是教育的结果,又是进一步教育的条件或内部动力。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
2.自主化教育模式形成的路径选择
自主化教育是教育受众个体发展的主要手段和途径。皮亚杰认为:“知识不是客观的,而是个体在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构建的结果。”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类知识的总量与时俱增。传统教育模式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等方面的限制,教育受众的知识与技能的增长速度远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要求。这就需要教育者创新教育观念。构建轻松和谐的教育环境,促使教育受众不断探索、感知、摄入、编码、储存新的信息,并逐渐构建起新的信息链接,形成新的知识与技能。
当然,教育者的引导和启发要科学、客观。要根据学习对象、学习内容、学习环境等灵活选择,以利于教育对象个体自主化教育行为的产生和模式化。
(1)自主质疑的策略引导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疑”是获得真知,增长才智,解决问题的起点。一切创造性思维始于“疑”。没有疑,就没有创新;没有疑,就谈不上探究,更说不上进步。所以培养教育受众自主质疑、释疑的能力是教育活动的主要目的。质疑方法的选择需要教育者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教育受众。要以教育对象为中心,给学生充裕的时间与空间去对所学习的材料进行阅读、思索、分析、内化与探究,提出质疑,让学生形成一种自主学习、独立思索、主动探究、大胆质疑的思维和逻辑习惯。以利于提高教育受众个体的自主质疑与独立思维的能力;除此之外,教育者还要根据教育目标和教育对象个体的认知水平,因才施教。启发诱导教育对象个体的质疑兴趣,通过独立思考后大胆地提出问题,并对提出的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与辩论。通过辩论,明白事理,在辩论的过程中增加教育对象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学习的内动力;三是要加强对教育受众创新思维的锤炼。要引导他们在质疑过程中避免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要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问题,对任何事物都要从不同角度与不同侧面去分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当个体在释疑过程中的思维遇到困惑、障碍时,教育者要及时巧妙地提供帮助,使学生感到学习有支持,学习有快乐,学习有收获。
(2)自主活动的策略引导
教育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促使受教育者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进而转化为行动。而这一过程需要通过教育受众的不断实践与认识才能完成。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育主体要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与体验生活的内涵,加深对生活的认识与理解。所以教育内容活动化就成为教育观念创新的又一显著特征。具体的策略指导的实施过程包括: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采取策略,指导教育对象自主参与活动内容、对象、形式的设计,活动过程的调控与指导,并有情感地、积极地参与活动过程,从而在活动中经受体验、接纳信息、思维内化、增长才智、提高觉悟,并根据活动的需要对活动进行监控和调节,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最后对活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或现象进行分析,以备调适和评估等。通过这样的长期有目的、有计划地加强对学生自主制定活动计划、选择活动内容、参与、监控、指导和调节活动过程的策略训练和指导,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主活动的意识,提高自主化教育的能力。
(3)自主评价的策略引导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群体行为的内部动机比外部刺激具有更持久的作用。教育受众自主评价实质上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自我反思、自我教育、激发内在动因的过程。众所周知,教育评价归根结底必须指向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或者说,从教育主体评价到教育受众的自主评价是一个质的飞跃。培养教育受众的自评能力可以激发他们参与教育活动的兴趣,促进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发展。总之,自主化教育能力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教育对象终身发展的需要。自主化教育行为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育者要依据教育受众个性特点和心理需要,激发他们的自我教育动机,加强有助于自主化教育行为模式形成的行为训练,促进自主化教育行为的塑造和养成。
二、教育受众自主化教育行为的塑造
从系统论的角度分析教育受众自主化教育行为的塑造,我们可以看到自主化教育行为的内容应包括教育目标的规划、教育内容的选择、自主化教育行为的过程控制、自主化教育行为的效果检验、总结和提高。这些均是自主化教育行为塑造的必要且关键的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教育受众自主化教育行为的塑造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环往复、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需要监控的,也是符合人的行为规律的。笔者认为,教育受众自主化教育行为的塑造过程的实施、实现,需要一个良好的内控和外部机制予以保障。那么根据教育受众自主化教育行为内容及行为特点,建立教育受众个体自主化教育行为塑造模型加以研究说明(如图1)。
实际上,现行教育管理理论大都是从信息技术、知识工程等角度入手,对教育受众的外部教育能力促进和管理机制进行建构,而涉及教育受众群体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较少。就图中基于行为塑造模型的系统结构及相互关系。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教育受众个体的自主化教育行为,需要教育主体根据教育对象个体的实际情况予以适当的指导,充分提高他们对制定学习目标、享受教育过程的自觉性、积极性,使他们能把教育主体的预期教育效果和教育目标,变为自己努力的方向。而教育对象自身要加强教育过程的参与和内化,并结合教育主体的标准达成社会发展对教育受众的个体要求。
其次,教育受众的目标实现能否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就需要教育主体与社会发展以及对教育对象个体的要求之间保持良好的信息交换,根据社会发展对教育受众的期望标准及时调整教育主体的标准,从目标管理的角度出发,激励他们向更新、更高的目标努力。
再次,教育主体自身也需要建立持久、有效的自主化行为的外部机制,外部的驱动机制可以有效激励教育受众积极参与教育活动,培养自身的能力和塑造优良的人格。还需要将教育受众的自主化教育行为塑造的全过程纳入外部监测机制范围,及时地识别行为发生、发展的权变因素,并实施适当的政策和目标的调整,保证教育主体要求与社会发展要求和期望之间的信息有效流通,并根据教育主体的要求,配合外部驱动机制促使教育受众在总体上达到社会发展对教育对象的期望标准。
(责任编辑 付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