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创造教育: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方向
作者:魏庆洪
一、传统教育与创造教育的理论冲突
改革传统教育,实施创造教育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特别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教育日益受到现代化浪潮的冲击,面临着新技术革命加速历史进程的挑战。虽然创造教育是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但由于创造教育有自己赖以实施的特殊的依据和目标,所以传统教育与创造教育之间存在着许多理论上的冲突。弄清楚传统教育与创造教育间的关系,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事关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成效的重大实践问题。
自从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赫尔巴特在19世纪初提出了把教学作为主要手段以来,各国科学家逐渐形成了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育。因此,就形成了这样一种现象:每当人们谈到教育的时候,总是涉及教师、教育和学校。人们习惯地认为学校才是学习的场所,惟有教师才能传授知识,书本知识才是唯一的知识等等。这些片面的理解限制了教育的发展。总体说来,两者教育理念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学目的上,传统教育历来以知识的传授和继承力为其最高目标。因此,传统教育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储存器,希望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创造教育则不然。从信息论的观点来看,创造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获取、解释、简化和深化信息的能力。
2.教学原则上,传统教育重点在于教给学生“这是什么”,主张“以教为主”,“读书是受教育的核心。”而创造教育更重视教给学生“这为什么”,并启发学生经常提出“这为什么”,主张“学生必须全面发展。”为什么中国的中学生年年获奥赛奖,但中国却无人获诺贝尔奖?因为我们的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以“学会”为目的的“考生”——寻找已知世界的现成答案者,而不是培养“会学”的,探索未知世界的“学生”,而奥赛需要“考生”去回答现成的答案;诺贝尔奖则需要“学生”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3.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不同。在传统教育的背景下,优秀学生及奖学金等级的评定均以笔试成绩为主要依据。在升学、就业和职业生涯中。笔试成为一种保障公平的手段被日益广泛地使用,并强化着各级教育的应试特征。以中国传统教育为例,对大多数的中国学生来说,试题都是有标准答案的。不管中考、高考还是平时的测验,每次考完之后,学生们都喜欢与标准答案比较,看自己成绩如何。这样就使得学生在面对标准答案时谨小慎微,思路狭窄,思维的空间拓展不够。知识结构缺乏立体交叉,很难有创造性的突破。而创造教育更注重学生的创造,以学生对信息的创造性理解和运用及创造性的思维方法为标准。
传统教育与创造教育的理论冲突还有很多,具体如下表:
二、中国创造与创造教育的现状
千百年来,传统教育在中国一直占有主导地位,而创造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对于“教育”,《说文解字》中解释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上所施,下所效”的内容主要就是当时的伦理规范,“作善”就是做出符合伦理规范要求的行为。因此,《中庸》明确指出:“修道之谓教”。总之,古代教育强调的是服从伦理规范,教育也就是教化。因此,传统教育在我国有着深厚的底蕴,无论是科举考试还是八股取士,其中规定的条条框框都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只局限于考试所涉及的内容。
建国后,我们改造了旧中国的教育体制,确定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并学习了苏联的经验。所有这些。无疑对我国培育新一代知识型人才起过巨大作用。但是,世界在高速发展中变化着,而我们的教育思想、教育结构却未摆脱“凯洛夫模式”,迄今未形成结合我国国情并适应世界潮流的教育体系。苏联凯洛夫的教育论强调以知识,技能和熟练的技巧来武装学生,建立他们的共产主义世界观和有计划地发展他们的智力与道德品格,从而把传授知识和培养人才统一起来。这是一次重要的发展和贡献。但是他又沿袭“三中心论”的思想。强调在教师的领导下,组织学生的活动,以实现这种工作。20世纪50年代,凯洛夫的教育思想支配了我国整个教育活动,至今仍存在其影子。
凯洛夫教育思想之所以能在我国产生巨大的影响,是因为我国的传统思想历来是僵化、保守的,这种传统的教育思想和凯洛夫的教育思想一拍即合,由此严重地束缚了我国的教育。在我国实施创造教育的时候,必然会遇到陈旧的教育思想的阻碍,所以我们必须首先改革各种有碍创造教育实施的教育思想,确立现代教育的思想。
我们现在开始思考为何在中国本土还没有产生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对“零诺贝尔奖”现象的思考不可避免地要与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挂起钩来。中国教育中强烈体现出来的社会本位,即只强调教育如何适应社会、适应经济、服务社会、服务经济,而忽视了人自身的发展,直接窒息了个性教育和创造教育。另外,国家权力对教育的直接干预也很大程度上妨碍着创造。这种强势干预体现在对课程知识的控制、对思想的压制、对人身心的专制。值得肯定的是,社会各界已经逐渐意识到创造教育及素质教育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大作用,传统的应试教育越来越被人们所抨击。素质教育是以一个点为圆心向外不断扩张的陀螺样的图形,孩子可以不断发挥自己潜在的能力,是由内而外的自主式,发散性的;而应试教育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无缝焊接的圆环,孩子们都要向圆心看齐,是由外向内,被动式,聚敛性的。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培养出了两种人:一种是内控型的,我自己的事情我做主;另一种是外控型的人,我的事情你做主。我们的学生聪明者太多,智慧型的太少……
三、中国呼唤创造教育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大声疾呼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他从当时列强胜于科技,我国失于创造的痛苦经历中,认识到创造教育的重要性。陶行知先生的这种开创性的认识,对当前我国全力推行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改革和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美国著名科学家J·D·贝尔纳认为。文艺复兴时期社会的教育任务主要是培养有教养的社会名流,以满足社会的政治需要;工业社会教育的重点是培养社会的管理者和领导人,以满足工业社会发展的需要。贝尔纳没有预见现代,现代社会需要大批不断地而且迅速地获得各种专业知识和综合知识的人才,他们富有创新精神,并能不断解决生产、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各种人们不曾遇到的新问题。因此,我国只有进行创造教育,才能培养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才能解决各种社会问题。
如果说创新是支撑一个民族崛起的脊梁,创造教育就是这根脊梁的骨髓。康德指出:“在种种冲突、牺牲、辛勤斗争和曲折复杂的漫长路程之后,历史将指向一个充分发挥人的全部才智的美好社会。”,充分发挥人们的创造性,使人们的思想、才智从各种禁锢中解放出来,是历史的必然。而对于刚刚迈出创造教育第一步的中国来说,要想达到个人才智的自由解放,普及创造教育,我们的国家、社会及教育界所要做的还有很多!更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方向所在!
(责任编辑 付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