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情感因素对英语学习者学习效果的影响

作者:陈 革




  教学的目的是让学习者学到教育者所传递的信息,从而完成教学任务,掌握所学知识。因此,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能否接受教师这个传导者所传导的知识而产生教学效果是至关重要的。毋庸置疑在影响学习者学习效果的诸多因素中,情感因素与认知因素是同等重要的。
  
  一、情感教学的相关理论根据
  
  在教学中情感是指兴趣,态度,动机,自信心,意志等影响学习过程及学习效果的个人因素。教学是一种传递认知信息的活动,同时也是一个“涉及教师和学生理性与情绪两方面的动态的人际过程”。情感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情感教学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应实施的教学,只有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才能真正得到和谐统一。
  随着英语语言教学的不断发展,英语学习的目标不再是仅仅对书本知识的掌握,而是出现了教学目标交际化。以语言为工具,以人为本在交际化目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此过程中,由于教师是英语教学中的组织者和指挥者,他既要具备必要的语言技能又要有足够的人格魅力,学习者才会“亲其师,信其道”。其次,根据当今的一些西方理论,如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的自我实现,重视人的情感及对他人的接受、关心和尊重。人本主义体现在教学思想上,主要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原则和感情型师生关系的教育主张。以及克拉申的监控理论。监控理论中提出了有效习得语言的关键在于降低情感过滤程度的问题,即提高动机水平,增强自信心,消除焦虑,让学生处在积极的情感状态。再者是班杜拉的自我效能说。该理论认为自我效能对抱负水平,期望水平,对学习者的动机、兴趣及学习有关的情感态度都有影响。自我效能水平高的学生往往信心十足,情绪饱满,在学习上敢于正视困难,愿意加倍付出努力,直到达到目的。而自我效能低的学生则相反。这三大理论都论述了学习者的情感态度、个人价值、个人潜能在学习中的作用。也就是说,一位英语教师在教学中,既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又能正确运用积极情感因素,真正做到情知并重。
  
  二、英语教学中教育者对学习者情感的主宰
  
  在教学中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是教师与学生双方面的因素。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启发,引导或帮助学习者,促进学习者的自身发展。教师除了熟悉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外,还应该积极钻研并在教学中时刻关注学生内在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过程,以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除了具备这些素质外,最关键的是要善于营造有利于提高学习质量的心理氛围。这种氛围包括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的安全感,教师对学生内在情绪的敏感度,倾听并接受学生的意见,非评价性的师生的交流,自尊心的保护以及权力的合理分配等。这种和谐的心理氛围不仅使得教师能够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而且使得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过程,缩短师生问的距离,从而促进学习。
  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围绕着教学材料进行认知加工和交流的同时,也总伴以情感体验和传递。事实上,教学是一个情知交融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的作用。
  
  1、培养学习者的英语学习兴趣
  英语是一种语言,具有它的特殊性,更利于情感的传递与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课文的分析、讲解,很容易结合自己的经历,融入情感深入浅出地阐述课文内容,不知不觉地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传递给学生,在学生心目中塑造一个具有丰富知识和积极人生态度的美好形象。从而让学生了解自己,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同时,教师严谨的工作作风,极好的修养,良好的形象为学生树立榜样,学生就会亲近这个教师,由此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这样教师在情感和知识上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学生就会信服这个教师,才能遵从他的教诲。爱这个教师才会爱上这门课。
  因为有了爱这门课为前提,所以就很自然地对英语产生了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在我国英语学习者大都年幼,一般都在小学、初中阶段开始学英语,因此学习者在对学习英语的动机、目的不太明确的情况下,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尤显重要。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课前充分备好课,收集与课文相关的信息,精心设计好每一个环节,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在课堂上。教师始终要用欢快热情的语言,温和的目光,亲切自然的态度为教学营造一个愉悦轻松的氛围。由于英语是一门语言,要学好这门课就必须了解其文化、习俗、宗教等。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将这一任务变得生动有趣。现在最常见的就是借助多媒体的图、文、声、像的优势,让学生轻松了解所要掌握的知识。同时学生还可参与其中,比如,唱英文歌曲,扮演角色,讲笑话,谚语,演讲,介绍等多种形式学英语。
  
  2、激发学习者学习动机
  英语学习中的动机是指学习英语的愿望和推动力。教育心理学教授(Spolsky 1989)认为,动机包括三方面内容:对待学习的态度、学习的愿望和为此付出的努力。英语学习动机表现为渴求英语学习的强烈愿望和求知欲,它是直接推动英语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英语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的一种自觉能动性和积极性的心理状态。有动机的英语学习,效果良好;无动机的学习,学习者往往把学习作为一种负担,效果不佳。教师在激发学习者兴趣的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其教学活动,在教师创设,渲染的情景中,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对话,扮演角色,体验到英语是一种很有州的语言,它可以运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中,学好英语也可以让我们了解英语国家的人及文化,了解最新的高端科技动态等。学习者有此动机以后就会有积极的学习态度,从而自觉、主动地去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由此,学生会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习效率。在学生成功地完成了教师布置的任务以后,学生就会产生成就感,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
  
  3、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研究表明,学习者的个性因素与英语学习的成效有关。在个性因素中,尤以自信心最为重要。自信心是对自己能力和知识水平的肯定看法和自信。具有高度自信心和良好个人映像的学生学习成功率相对较大。自信心强的人敢于冒险,学习中不怕犯错误,能大胆地用英语进行交际,不为语言错误而感到难堪;而在同样的语言学习环境中,性格内向,寡言木讷,自信心弱的人,由于过多地顾及面子,怕出错,因而就失去许多语言实践的机会。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在教学中用鼓励的话语,消除学习者的焦虑情绪。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其实学英语很简单,只要认真学谁都会学好。学好它只需要通过大量的输入即听和阅读,多背一些好的句子,然后在运用中进行模仿。学生可以随时随处pick up English,比如在街上,电视广告中,在英语歌曲及电影里,在计算机上,甚至在他们吃零食的包装袋上等可以看到vogue,fashion,villa,crisp,shift等英文,只要处处留心就可轻松学会英语。
  在一定条件下情感的影响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有时则起着消极的破坏作用。心理学认为情感对认知操作活动的积极与消极作用,首先反映在情绪的积极性上。一般说,快乐,必趣,喜悦之类的正情绪有助于促进认知操作活动,而恐惧,愤怒,悲哀之类的负性情绪会抑制或干扰认知操作活动。在同样的有目的、有动机的行为活动中,个体情绪的高涨与否会影响其活动的积极性:在高涨的情绪下,个体会全力以赴,克服困难,力达预定目标;而在低落情绪下,个体则缺乏冲动和拼劲,稍遇阻力,便萎缩不前,半途而辍。现代情感心理学汤姆金斯认为情绪具有“放大”内驱力的作用,情感本身可以离开内驱力而直接起到动机作用。依照这一理论教育者应以情感为动因,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动机,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克服焦虑情绪,使学习者能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里学到知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潜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