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策略

作者:张艳丽




  近几年来,随着英语教学改革呼声的日益高涨,旨在提高英语实践能力的相关措施也在全国逐渐展开。然而,英语应用能力差却是不争的事实。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转变意识,强化自主学习
  
  因我国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应试教育的误导,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使得我国仍有为数不少的学生依赖老师的思想比较严重,学习缺乏主动性与创造性,认为学习就是看书,练习就是做题,测验就是考试。众所周知,新世纪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此,学生必须增强主体意识,注重“学法”,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形成有效学习策略,这也是英语学习克服“费时低效”的根本。
  自主学习作为现代素质教育最基本的内容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被广泛关注。
  20世纪90年代末期,西方语言学界对自主学习理论的研究达到高峰,这一理论也开始引起国内专家学者的关注,成为近年来国内外语教育界研究的热点和今后外语教学的新趋势。
  自主学习实质上就是自我监控,强调学习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管理和规划学习。因此,英语自主学习就是指学习者根据自身需求、学习动机和学习目标积极主动地决定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和学习形式,并有意识地监控和评估自己的学习过程。
  
  二、加大可理解输入
  
  Krashen的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认为“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首先,学习者接触到的语言是可理解的(i+1),即如果学习者现有水平为i,当前语言知识状态与下一阶段语言状态之间的差距为1,那么他(她)可理解的输入应为“i+l”。也就是说,学习者所接受的语言输入要超出现有的知识水平,能够理解其中的大部分,但仍然有一部分需要做出努力,这样才能不断取得进步;其次,Krashen反复强调大量输入。在二语习得中,应该含有大量丰富结构的自然输入,即“粗调输入”(roughly-tuned input)和“精调输入”(finely-tunedinput)。前者指的是未进行任何调整的语言输入,而后者指的是对语言进行调整之后的输入材料。“粗调输入”优于“精调输入”;粗调输入强调使学习者将注意力放在语言所传递的信息上,而不是语法结构等形式上。只有通过足够的输入量,学习者才能获得必要的语言知识,并加以巩固和掌握;而对于新的语言知识,首先应做到字、词、句、段落、篇章无障碍,然后模仿使用;模仿是英语学习的基础,是培育创新的土壤。只有通过模仿,真正掌握了英语的灵魂、精髓之后,才能将学到的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语言知识,脱口而出,应用自如,并最终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
  
  三、输入以阅读为主
  
  在我国,英语学习的环境已有了很大改善,但我们的学习毕竟不是在目的语国家进行,缺乏天然的英语语言环境;班容量大,设备不足,师资紧缺,现有的国情决定了英语学习只能以阅读为主,尤其要加大课下泛读量。
  
  1、阅读是语言输入和积累的主要来源,即使在英语国家,普通公民也须经常读书看报以加强语言应用能力;虽然听也能够吸收语言营养,却远不如阅读那么有效和可靠,因为声音转瞬即逝的特征使听者难以在瞬间记住全部内容;而书面文字符号的静止状态则能使读者通过反复阅读来锁定需要的目标;因此,对迅速充实语料库而言,阅读比光听更为有效。此外,阅读以个体性为主要特征,对于学习环境的要求较低。只要一书在手,便几乎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阅读;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可以通过查阅有关资料解决,也可以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对象请教,不会形成太大的心理压力,所以阅读更能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2、英语学习首先是知识的学习,离开了知识的积累,应用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图式阅读理论(schematic theory)认为,阅读过程是读者在语篇的各个层次上和各个层次之间的从上而下(top-down processing)和自下而上(bottom-up processing)的两种信息处理方式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结构图式。阅读能有效地丰富学习者的图式,尤其是内容图式,使学习者能够更加全面系统地认识西方文化以及价值观,培养语体意识,培养积极的语言文化和语言学习情感,提高其审美能力。实践证明,读者大脑中的图式越多,越完善,则被调用的可能性越大,调用的速度也越快;而根据建构主义学习观,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接受外在信息的同时,主动地根据先前认知结构,注意和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这种建构过程是双向的、多元化的;因此,输入材料与原有语言知识结构之间不是简单累加,而是相互作用,有同化,也有顺应,其结果是一个具有整体性、转换性、开放性和自我调节性的新的结构,正是这四种特性,使得英语学习者能够随着阅读材料的不断增加,新结构的不断建构,从而可以根据不同的语境产出无数恰当的输出。黄源深、王守仁、陆谷孙、李观仪等英语专家在《英语学习》、《外国语》、《英语世界》等刊物上发表的许多文章中都指出,要提高英语水平必须依靠不间断的大量阅读,而阅读又必须做到精泛结合,默读与朗读相结合,有了扎实的语料基础,转化成实际应用就有了可靠的保障。
  
  3、对于阅读的效果,学习者应有几分耐心。阅读的效果不是立竿见影,而是潜移默化的,因此学习者应以“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态度去阅读,不为一时察觉不到收获与进步所困惑和动摇。阅读下的英语水平虽然察觉不到,实际上却在时时进步。久而久之,自己已经在不知不觉中站在了一个新的高度上。
  
  四、加大中国特色内容的输入
  
  由于语言环境的影响,英语学习离不开中国特定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传统、风土人情等;外国人到中国,要听要看的主要是中国的事。因此,加大英文版以中国特色为内容的输入量,已经成为中国英语学习者提高应用能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就要平时多联系实际,增加如China Today,China Daily,《中国翻译》等报刊、杂志的阅读量,从身边事扩展到家庭、学校、社会乃至中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中国人都应关心中国文化,主修英语或别的外语的朋友们更要注意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和钻研,因为在外语上用很多时间,可能会忽略中国文化的学习,结果是对所学语言国家的情况和文化特点知道得多,而对中国的文化特点知道得反而少。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有很多宝贵的成分,我们应该珍视这份遗产,努力予以发扬光大。
  诚然,语言知识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日积月累,循序渐进。重视积累量的同时要遵循重复原则。量的原则强调“泛”字;而重复原则强调“精”字;在加大输入的同时,还要重视可理解的输出。输出有助于学习者消化输入并转为摄入,能够刺激学习者从简略理解转向准确表达,使学习者提取已储存语言知识的能力得到有意义的锻炼,通过对已储存在短期记忆中的不稳定语言成分进行反复使用,促使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转化;输出是习得的必要途径,也是实现语言学习的终极目的。因此,只有将输入输出两者兼顾,才能逐渐克服英语学习中的不利现象,将所学知识成功内化,最终提高实际的语言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