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音乐欣赏教学中师生情境互动的内涵表达
作者:孙 斌
一、钻研教材,把握作品情
音乐教材是情感传播的载体,凝聚着人类情感的方方面面。《黄河大合唱》中那悲壮浓郁又鼓舞人心的爱国情,《白毛女》中那催人泪下的父女情,马思聪的《思乡曲》中那强烈忧郁的思乡情;还有反映人类与自然斗争与命运斗争的音乐作品《命运》;宁静柔和的音乐作品《春江花月夜》;欢娱优美的音乐作品《G大调弦乐小夜曲》;委婉细腻的音乐作品《鳟鱼》等。教师要善于把握住教材中作品的情感因素,去撞击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体会、领悟、反思。这样,学生的心灵必将随之震动,情感必将随之勃发。
通过阅读优秀的音乐作品,学生将逐渐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使具有良好的现代乐感,逐步提高对音乐的感受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热爱生活、珍爱自然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乐曲和其他音乐作品,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这样,学生才会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音乐作品,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今中外的音乐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
二、设计导语,牵动学生情
怎样打开学生情感的窗户,激起学生情感的浪花,拨动学生胸中的“情”弦,精心设计一堂课的开场白是主要的一个环节。比如在欣赏《梁祝》时,我用这样的言语导入:有一段感情传唱了千年,有一个故事流传了千年,当悲歌化作欢歌的一瞬间,蝴蝶是自由的……寥寥数语,如投石击水,从情感上一下子牵引住了学生,从而激起他们感悟音乐的兴趣。再比如欣赏《黄河大合唱》时,我说,黄河作为我们的母亲河,她是中华文化的摇篮,养育了我们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她也见证了我们中华五千年的历史,谁不爱自己的母亲河,我们内心涌动的是对吾土吾民的深情和热爱。现在就让我们追随这黄河的浪涛去回顾一段难忘的历史吧!……学生马上就进入了音乐的情境中,也为后面的欣赏打下感情的铺垫。
在设计导课时,要注意根据章节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形式。导课要体现音乐教材的一致性,紧扣教材内容;导课要讲究生动的趣味性,来激发学生好奇心;导课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让学生去思考和探索;导课要把握好时间性,不宜占用过多教学时间。利用好导课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做到让学生爱学、乐学,也提高了学习效率。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导语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努力构建一个教师与学生平等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平台。
三、引导倾听,激发学生情
欣赏音乐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式就是用心倾听,没有比倾听更好的方式了,学生听中悟情,听中人情,听中动情,听中生情,达到水乳交融,和谐共振的效果。怎样让学生做到用心倾听进入音乐呢?实践证明,教师的引导是关键,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欣赏作品,教师生动富有感情的引导是关键,但怎样的引导是恰到好处的呢?有些教师深怕学生不理解音乐的表达,做了过多的分析说明,其实是不对的,我们知道音乐作为情感艺术,它是用来倾听感受的,而不是用来解释的。在学生没有建立良好的倾听习惯和欣赏能力时,教师要做必要的引导,这个引导应该是帮助学生激发情感的,而不是用过多的解释剥夺了学生感受音乐的权利。比如在欣赏《鳟鱼》时,我说:“我们都渴望自由,望着天空飞翔的鸟儿,看着水中游动的鱼儿,我们好羡慕啊!那么鱼儿真的无忧无虑吗?你在音乐中听到了什么?音乐是如何告诉我们的?”当我以悲痛、低沉、哀婉、缓慢的语调和着音乐引导着学生倾听时,作品情、教师情、学生情完全共鸣了。鳟鱼的悲惨遭遇激发了学生的同情心,获得了“润物细无声”的艺术效果。
四、分析要素,体味作品情
如果将一部伟大的音乐作品比作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那么,变化多样的音乐要素就好比生机勃勃的叶子、千姿百态的树枝。“叶、枝”与“干”血脉相连。而好的音乐作品又总是作曲家有感而发,因情而作,作曲家的思想感情如血脉一般贯穿作品始终,正如大树的“干”一样。教学时要认真理解音乐要素所浸润的作曲家的思想感情。比如,贝多芬《命运》中的命运主题,它是如此的来势凶猛而又形象,再如《二泉映月》中的引子音乐,这是阿炳对自己艰难人生发出的深沉喟叹,这个感叹句子,不仅饱含着作者自己对不幸命运的深切感慨,而且也道出了作者对苦难的生活史所表达的深刻主旨——人生命运变幻无常,难以把握。我们从这一动机中可以体味阿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鸣心态,体味他的坎坷的人生经历和酸楚的人生感触。教学时教师指导学生对类似以上重点音乐要素精心品味,既加深了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又使学生受到思想上的启迪,从而深刻理解作曲家的创作情感,做到学生情、作品情、教师情的和谐统一。
五、创设情境,感染学生情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音乐教学中,运用图画、影像、幻灯、音乐、语言描绘和动作演示等方式创造与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使他们耳濡目染,进入音乐所描述的情境,努力触摸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在欣赏标题音乐时,要让学生眼观标题文字,耳听音乐,脑现图画,神游佳境,获得赏心悦目的欢愉;在欣赏非标题音乐时,也要要求学生通过多种感官体验音乐的情境。总之,创设情境,注情于物,移情于境,引导学生把心放进去,入其境而知其事,明其境而通其情。
创设学生情感冲动的教学情境:一是,精心设计课前导入。有人说过这么一句话:“一堂课有一个精彩的课前导人,你的课就完成了一半。”虽然有些夸大其辞,至少它说明了导语的重要性。事实也是这样,好的导语,能够像磁石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够有效地牵引学生的情感走向,能够很快地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导语,可以是学生最敏感话题的探讨,也可以是困扰学生的一个疑问。二是充分利用教具。例如:一个实物标本、一段影片、一首流行歌曲等等。这些教具本身就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它能够有效地刺激学生的感官,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强化教学目标。
六、启迪联想,触摸作者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作品中的具体形象启发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联系生活实际来丰富补充作品的形象,真正把作曲家的情思化为学生可触摸到的真情实感,例如在欣赏交响诗《沃尔塔瓦河》时,当学生唱完主题音乐时,我适时发问:这种感情让你想到了什么?一句话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他们或凝目沉思,或低声交流,很快学生会说,这是一种深沉的爱,只有热爱自己祖国的人才能听懂这份爱。由此,学生不仅加深了对作品中音乐形象的理解,进而体会作曲家的创作情感,而且也使学生在积极快乐的思维活动中同时受到思想情感教育。
这样,音乐欣赏以潺潺细流浸润着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影响着每一个学生。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文化课学习效率,无形中也培养了学生音乐欣赏的能力,进而达到他们热爱祖国的伟大目标。音乐教学正如教学行家们所说的:“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我们音乐教师以敬业的姿态,在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开展的今天,努力探索,广泛借助于电化教学等各种媒体,定能在平凡的音乐教学岗位上,创造出具有不同特色的不平凡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