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中小学生体能素质下降的原因及对策

作者:王永强




  体能是指人体器官系统的机能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它包括耐力、力量、速度、柔韧、灵敏等身体素质。体能素质的提高需要一定量的体育运动来实现。最近一次的体质监测数据表明,尽管中小学生的营养水平和形态发育水平不断提高,但中小学生的部分体能素质指标近20年来却持续下降:超肥胖学生的比例迅速增加,城市超重与肥胖的男生已接近了1/4;中学生的视力不良率已经超过了2/3,在2005年高考招生中,有85%的考生专业受限;在近两年的征兵工作中,有63.7%的高中毕业生因体检不合格被淘汰。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2006年12月23日,国家教育部、体育总局在北京召开建国以来的第一次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国务委员陈至立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健康第一”是教育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新世纪新阶段要全面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提高青少年健康素质。
  
  一、中小学生体能素质下降的原因探析
  
  1、学校主导因素制约着学生体能素质的发展
  (1)学校存在着严重的重智育轻体育、重升学轻素质现象。常年以来的应试教育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在许多学校看来,只有学生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才是最终或唯一目标,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体育课往往是众多文化理论课的牺牲品:一些学校随意更改教学计划,任意缩减体育教学课时;有的学校课程表上安排的体育课时得不到保证,经常被挪做他用,或是用于补语文、数学、英语等主科课程,或是用来开会,排练节目等;有的学校毕业年级干脆取消体育课,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无法得到保证。据2005年北京市的调查显示:北京市中、小学生平均每天上8节课以上,超过国家规定课时的50%,部分高中生每天上课达12节,严重影响了体育活动时间。
  (2)部分学校领导对体育教育教学重视不够。由于部分学校领导重视不够,对体育经费的投入不足,致使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匮乏,部分中、小学场地器材陈旧,种类单一,许多体育器材没有考虑到中、小学生的生理发育因素,成人化的标准与活动和学生群体不相符。
  (3)学校体育师资力量薄弱,教学内容单一。许多学校体育教师的数量有限,造成一个老师教多个项目,许多基本传统体育项目在慢慢“消失”,如小学的“跳山羊”、中学的跳箱、跳高、单双杠等器材,因为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被体育老师们放弃了,这样往往使得许多学生失去了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
  
  2、家庭因素促使学生与体育锻炼分道扬镳
  现代社会家庭的主要存在模式是以核心家庭为主。核心家庭指夫妇双方或其中一方与未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这样的家庭形式成为时代主流的同时,意味着独生子女现象的不断增多。由于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形式有失偏颇,希望子女将满门心思都花在学习上,为了“考高分”、“上名校”,挤占学生的业余时间上家教、参加补习班,而忽视学生体育活动,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心理压力。生活上重营养,轻锻炼,放松了对独生子女在意志品质和吃苦耐劳方面的教育,独生子女怕苦、怕累、怕出汗的现象十分普遍。这种情况下,学生很难有机会接触体育活动,就是偶尔的体育锻炼也难以达到很高的强度,对体能的发展作用不大。从而形成了造成学生“运动低能”的恶性循环。
  
  3、现代化的社会生活方式使学生远离操场
  多种娱乐方式的兴起,让学生更热衷于玩那些高档的、冒险的电子游戏和电脑网络游戏。这类娱乐项目基本上对体能要求不高,只需要坐在那里,用眼睛看,用脑袋想,最多加上一些手指的动作。学生们一有时间,便泡在网吧,沉迷于虚幻的网络游戏之中,而对传统的体育游戏早已失去兴趣。在饮食方面,汉堡、碳酸饮料、膨化食品等,无一不是当今中小学生的最爱,而很多中小学生更是把吃洋快餐当作互相攀比的“指标”。高热量、低营养的饮食结构,再加上缺乏体育锻炼,加速了肥胖的产生,很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二、全面提高中小学生体能素质的对策
  
  1、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从根本上变升学教育为素质教肓,学校应把体育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加强经常性的检查和督促,真正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要建立健全一套能激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评价体系,不断改革和完善体育课程的考试制度。在重视技能考核的同时还要加强学生身体素质方面考试的比重,充分应用现有的体育设施和器材,加强体育教学研究和体育活动的指导,切实保证学生体育锻炼有一定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
  
  2、各级地方政府和学校要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力度
  保证必备的体育用品和器材,建立和完善体育设施和体育器材的维修、保养和使用的管理制度。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多渠道筹措学校体育经费,不断完善学校体育场馆和器材设施。
  
  3、家庭和学校要互相配合,注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坚忍不拔的精神
  家庭教育要培养子女独立自主的能力。学校体育教学要注意学生心理、生理方面的特点,不断探究创新,深化教学改革,选择具有一定负荷的运动项目,改善学生的心肺功能,努力提高耐力项目的教学效果。要防止教学手段的单一和枯燥无味的现象,讲究练习趣味性,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加耐力项目的锻炼,不断增强学生的耐力素质。
  
  4、改善体育教师待遇,提高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体育工作相对辛苦,学校采取一定的倾斜政策来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是十分必要的。开展优质课的评选活动等,多渠道、多层次地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鼓励青年教师脱颖而出,使他们尽快成为学科的带头人。对于贡献大、能力强、素质全面的青年教师要破格晋升,不拘一格地加以重用,使青年体育教师能够自觉地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水平,为学校体育工作多做贡献。
  
  5、学校要注重体育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的研究
  不能片面地强调体育教学中的趣味性,以及学生对开设体育项目的兴趣和爱好,应从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角度出发,对学生不太感兴趣的素质项目,如耐力项目(中、长跑等)要进一步加强,不能避重就轻。
  总之,中小学生的健康是国家的财富,中小学时期的体能素质是以后健康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根基。政府和学校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检查与监督制度,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确保体育课程教学时数和足够的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并且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活动、运动训练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为广大学生强身健体创造良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