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解读基于课程文件的中学英语教学评价

作者:欧阳苹果




  英语教学评价作为英语课程文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系统地搜集信息的过程,目的是对英语教学计划、课堂教学以及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等作出决策,它在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从我国1986年第一次将教学评价写入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到新课标的颁布,英语教学评价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测试方法”阶段
  
  1、背景与内容。“文革”的结束,高考的恢复,外语教育逐步步入正轨,这些都对英语教学评价发出了呼唤。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第一次将教学评价写进了中学英语教学大纲。1986年的《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虽然没有将教学评价单独列出,但在“教学方法”部分提出了“测试方法”,指出:“要定期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进行检查。不仅要进行书面检查,而且要测试听力和口语能力。要明确测试的目的和要求,并逐步实行标准化。命题要覆盖面广,难易适度,针对性强。”1990年的《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也有同样的表述。
  
  2、特点。这一阶段的英语教学评价只是为教学提供反馈信息,以便于改进教学方法,立足点还是教师的“教”;评价的方式也只是“定期检查”和“测试”,为标准化考试服务。虽然这一阶段对教学评价的认识还不够全面、科学,但较以前的大纲已有一定的进步。
  
  3、理论基础。(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盛行。以斯金纳为主要代表的新行为主义理论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他认为强化训练是解释机体学习过程的主要机制。因此,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被广泛运用于当时的程序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获益匪浅。但是,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指导教师教学过程中,教师成了知识的主动灌输者、施教者,学生成了被施教对象、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因此,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评价往往主要考虑教师的教学知识传递能力、传意技巧,而忽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主体人物的作用。(2)科学主义理论。科学主义是一种弥漫于社会上的对科学技术的重视、信仰或崇拜。自从近代科学主义思潮在社会各领域广泛兴起以来,知识本位的教学模式和科学的评价范式也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主导价值倾向。由此,从赫尔巴特开始,教育理论与实践就被纳入到科学化的不归之路。科学知识的价值凌驾于人的价值之上,把受教育者视为工具,学生沦为知识的载体和科学的奴仆,更严重的是对人的存在、人的个性的漠视和否定。这样,科学主义对教学评价的影响更是毋庸置疑的,运用科学的、实证的方法对教学评价结果进行因果判断,以期达到教学评价的科学化。
  
  二、“考试、考查”阶段
  
  1、背景与内容。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应试教育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素质教育成为必然。1992年,教育部颁行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用)。这部大纲单独设立了“考试、考查”一项,并将其与“教学目的”、“教学要求”等并列,强调考试、考查的目的、内容和方式。提出:“考试、考查是检查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应合理使用。除日常考查外,还有阶段考试和结业考试。日常考查和阶段考试后应作讲评,以便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改进。语言知识是为言语能力服务的,因此,考试、考查内容应单项和综合相结合,注意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考试、考查既要有笔试,也要有口试和听力测试。”1993年的《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和1996年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供试验用)也有大致相同的评价要求。
  
  2、特点。这一阶段的英语教学评价,虽然仍将考试、考查仅仅看成是改进教学的有效手段,但其目的已扩展至“检查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获取教学的反馈信息”。这种评价不仅将促进学生的“学”纳入教学评价之中,而且教学评价的方式也开始丰富起来,这说明教学评估的方法对课程的制约作用,已经开始受到关注。教学评价注意到考试、考查对学生学习的诊断功能,而且考试、考查的形式也有所增加,这些都有利于对教与学的诊断与促进功能的发挥。
  
  3、理论基础。(1)交际教学法。交际教学法是20世纪70年代在欧洲兴起的外语教学法,它的理论主要来自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和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法。它强调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使用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方法,强调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重点培养学生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交际教学法的使用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英语教学。这一阶段的英语教学评价指出语言知识应该服务于言语能力,考试、考查内容应单项和综合相结合,注意考查学生为交际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考试、考查既要有笔试,也要有口试和听力测试。(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其主要内涵可以概括为三个相互联系的不同层次,亦即人的身体和精神的全面发展,人的活动能力的多方面发展和人的身体和精神的全面、充分而自由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理论,是对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客观规律的概括和总结,它对无产阶级革命,特别是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实践,起着现实的指导作用。1990年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教育要落实全面发展的方针,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注重培养他们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外语教学可以促进学生道德、情感和智力的发展,拓展他们的视野。因此,在这一思想影响下的英语教学评价提出检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三、“教学评价·评价建议”阶段
  
  1、背景与内容。1999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为了更好地与新的课程体系相衔接,教育部组织力量在拟定新的课程标准的同时,对原教学大纲作了修订,并于2000年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为了更好地应对新世纪的挑战,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课程体系,2001年7月教育部制定并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2003年4月又颁布了《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这两个《标准》都以“评价建议”的形式提出了教学评价的指导性意见。
  
  2、特点。大纲中“教学评价”取代了“考试、考查”。术语上的变化使其内涵得到了极大的扩充:评价不等于考试,考试只是评价的手段之一。不仅反映了语言教学理论的飞跃,而且体现了教学观念上的质变。《标准》指出教学与评价两者应是在共同的教育目标下协调一致,互相促进,“不能为评价而评价或以评价为目标进行教学”。这一阶段的教学评价认定,评价和教学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提出,极大地丰富了评价的内容,更能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这种既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的评价方式,使得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了和谐统一。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师的评价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进行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评价主体走向多元化,不仅说明了对学生全面发展认识的深化,而且也反映了对教学评价的认识更加全面、公平、合理。
  
  3、理论基础。(1)多元智力理论。美国哈佛大学的著名心理学教授加德纳在1983年公开出版的《智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了言语——语言能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等七种智力,在1998年和1999年增加了自然智力和存在智力,这一新型的智力理论与当前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强调个体的差异;把承认学生间的智力差异和个体差异、学生自身发展的不平衡性和整体性以及学生智力的不同表现方式作为教育的着手点。这就需要我们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终极目标,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使得每个学生都能通过适合其智能特点的学习方式展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2)建构主义理论。20世纪80年代建构主义理论的产生,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一次革命。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习者的主体能动性,认为学习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对现代教学的启示是:评价的主体应当是学生,是学生、教师与同伴之间激励互动的关系,学生应当成为积极能动的评价者,参与到教学评价的各个环节。这是一种超越目标取向和过程取向的评价实施的主体取向的评价,这种评价认为课程评价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教师与学生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评价是以知识、经验的建构为标准,并同时注意评价与有效教学的整合,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知识的建构。可以说新课程中的评价观,方方面面都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