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的解析与构建

作者:姜生成




  一、研究目的
  
  当前学校体育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我们面临的共性问题是:“体育改革工作呈现出重实际、轻理论的态势”,偏重于技能、教法和体质等“物化”层面的科学研究,忽视了在此基石出_上加强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以及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等人文方面的深层次的探索,从而使学校体育呈现出重科学、轻人文的重体轻育倾向。深入研究以增进学生健康为特点的、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小康社会的学校体育课程体系,并上升到社会科学的高度来思考体育课程体系在体育教学中的位置,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二、研究方法
  
  调查法、文献法、专家咨询法。
  
  三、结果与分析
  
  1、创立“以人为本”的体育思想理念
  “健身”是指增强体质和增进健康,它需要科学;“育人”是指培养富有情感和责任感的身、心、群(合群素质)全面发展的“人”,它需要人文。实践证明,完整的体育过程是有形物化的锻炼和无形的人性修炼的整合,即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值得强调的是,为什么学校体育不能只强调“健康”,其原因有三:一是单纯的健康会使人形成只求生命数量、不求其质量的旧观念;二是“育人”是德、智、体三者共同的目标;三是《纲要》的五个“基本目标”的归宿是为了“人”,即从“身、心、群”三个方位健身育人。但是,我们并未将其高度概括为一种“以人为本”的教改指导思想,其主要原因是我们体育思想禁锢,而导致其实践改革的缓慢。当今,欲打造有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品牌,就应在思想上树立“健身育人”的理念。
  
  2、揭示“以人为本”的体育教育原理
  科学与人文是有区别的。科学揭示规律,求真;人文追求教化,求善;二者和而不同。《纲要》中指出,“体育课程是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其中,“增强体质、增进健康”需要“科学”;“提高体育素养”需要“人文”,这就需要我们应深入研究人文与科学融合的体育原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健康是人的生物、心理、社会三者达到完满状态的理念,分析过去人们偏重于研究体育生物学的“科学原理”,忽视了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索增进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的体育“人文原理”。完整的体育原理应是其科学原理(生物学的)与人文原理(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融合的原理。
  体育科学原理,主要是研究如何通过锻炼与养护,从而改善人的形态结构、内脏机能,以及提高运动素质的科学道理。不论学校体育的内容及方式如何改革,都要遵循这一规律。因为医学早已证明,当人体在运动中心率达到每分钟120~140次时,心输出量和肺气量都达到了最高水平,此时健身效果最佳。因此,按着学生年龄段的“价值阈”进行健身仍是科学健身的基础。
  体育人文原理,是通过体育培养人性,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和群体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的道理。其中,培养人性更有助于增进健康。人性主要包括情感与责任感两大要素。实践证明,在运动中培养情感能使人产生对他人关心和理解的心态,有助于增进心理健康,但情感若没有责任感的制约将会失去方向;培养责任感能促使人更关心他人,有助于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但责任感若没有情感作支撑,将会失去动力。因此,学校体育应把身体锻炼与人性修炼整合起来,解决学生心理脆弱和“病从脑入”的情感和责任感问题,让未来的体育课程体系更“人性”化,更系统地“健身育人”。
  
  3、拓宽“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内容体系
  在体育教学内容体系定位上,应突破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主的旧体系,建立以增强体质、提高体育健身实用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线的体育文化和保健技能的发展。在教学内容体系选择上,要紧密结合各专业岗位体能胜任力的特点,把身体锻炼的知识、方法、运动处方原理、健康效益等内容安排到体育课程中,建立起以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健康为主线的人文与科学融合的新型体育教学内容体系。
  (1)身体健康教育方面。学校体育课程中的身体健康教育包括身体锻炼、身体养护和身体维护。身体锻炼是通过运动形成健身“诱因”的过程;身体养护是根据身体锻炼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采取补偿营养、科学节食、合理睡眠等措施“进行”健身的过程;身体维护是在前两者的基础上,通过讲究卫生、服饰和心理调适等获得健身“结果”的过程。然而,过去国内的身体健康教育,存在着生物学的成分多,缺少心理和社会成分,即缺少高品位的身体文化的问题。因此,未来的身体健康教育必须让学生在体验高品位的文化过程中,去学会健身,学会做人。把运动的刚性之美、柔性之美与生活有机结合,使身体健康教育思想更加丰富而深刻。
  (2)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根据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需求的变化分析,体育课程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个性教育和娱乐教育。首先,要进行挫折教育,也就是要积极研究“病从脑入”和“事从脑发”而影响健康的社会问题。体育课程有其独特条件,因为不良的心理刺激在运动中出现的频率很高。例如,学生在众人面前失误、摔倒、出丑等失态的刺激,反复出现,加之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十分有利于提高学生抗挫折的能力。其次,要深入研究个性教育,也就是探索推进人的心态由“从众心理”向“独创心理”转变,以此缓解个性的压抑。我们借此可以研究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与众不同的气质,从而增进心理健康。第三,要深入研究娱乐教育,也就是要探索“心理按摩”。由于现代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节奏过快,因而造成身心过于紧张,致使学生郁闷、无奈、空虚等心理障碍日益增多,人们需要休闲性的娱乐性运动去放松和“按摩”其心理,从而增进心理健康。
  (3)社会健康教育方面。上个世纪末,中国健康教育协会刘立提出了个体“社会健康”的概念,他认为“社会健康是作为一个社会化的人在履行个人角色和任务卜的一种最适宜状态”。体育课程进行社会健康教育,首先,要重视其理性教育,也就是说学校体育教学要由过去重生物本能的感性身体锻炼,转向重视理性的社会身心修炼。其次,要重视社会行为教育,它包括行为设计和形成训练。“皱纹、松垮肉体、中年发福的迹象、秃顶等随衰老而出现的问题理应得到遏制——个体自身要进行积极的身体维护与保养,可借助化妆品、美容、健身和各种消闲方式收到成效”。可见,进行社会行为健康教育,其实质是身体文化教育的升华,意义重大。这是未来社会体育与高品位文化结合的发展态势。过去,我们在体育课中偏重于技能教育,忽略了通过运动对学生进行社会行为的教育。体育课具有“修正人的举止”的独特功能,但以往的体育教学往往注重的是竞技行为的训练,忽视了用它进行人的健康行为教育。体育应针对学生的个体特点和需求,进行有个性的形象设计与行为训练。第三,要加强协作教育。培养学生协作能力也是体育课程特有的功能,因为学生上体育课多数是在群体互动中协作完成动作的,其它教学则不然。“体育课通过多人互动的教育,对于培养学牛群体意识、角色意识和协作能力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为培养学生竞争、创新、协作素质提供了有效的时间。当前学生体育锻炼的第一需求是娱乐和交往,第二需求是增强体质。可见,体育锻炼提高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增进其社会健康的需求日趋强烈。
  
  四、结论与建议
  
  1、思想创新
  创立“健身育人”的思想,是打造国家学校体育品牌的核心所在,是主动迎接小康社会体育的思想平台,因为小康社会的体育小仅需要科学的健身,更需要体育的人文关怀。
  
  2、原理辨析
  揭示人文与科学“融合”的体育原理,是主动迎接小康社会的体育科学平台,因为小康社会体育的理论与实践不仅需要科学,也更需要人文。
  
  3、内容创新
  创建增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的体育教学内容体系,是迎接小康社会体育的操作平台,因为小康社会更需要提高人身、心、群素质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