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以人为本的后现代体育课程研究
作者:黄菊茹 刘庆国
和谐始终是人类追求的理想境界,从古希腊时期的“善”和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到当今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都说明人类一直把和谐视为“人间最美的状态”,但是由于人们的认识水平、价值观念等的影响,不同时期对和谐的认识与态度却不尽相同,人类社会中出现了诸多不和谐现象。后现代思想正是针对现代社会中的种种不和谐而进行批判,并呼唤和谐的到来。
“和谐”一词中的“和”指平等的对话,“‘和’有‘和面’之义,意即面对面,商讨、议事、谈判”;而“谐”字则表示“谐调”、“统一”和“共处”。对于“和谐社会”而言,这种和谐就是指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等方面的平等对话、协调统一。其中人的和谐是首要的,因为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的发展是以人的发展为基础的,同时,社会的发展也是以人的发展为目的的。社会的和谐不仅要以人的和谐为出发点,同时,人的和谐也是社会发展的归宿。就体育课程而言,和谐不仅包括上述三个方面,而且还应特别强调个体自身的和谐,即人身心的统一与和谐。
后现代思想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强调对人的尊重,特别是重视人的个体地位与价值。基于后现代思想的后现代体育课程也是把人置于首位,强调个体自身、个体与个体的和谐。体育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身体运动来实现对自身的改造,这其中既有对身体进行生理方面的改造,也包括素质的提高与发展。
第一,生理的改造。即便是体育课程对个体生理的改造也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形成和保持美好的机体形态;发展体质和体能;掌握运动技能;提高身体的健康水平。
第二,心理的改造。主要反映在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上:形成克服困难的意识与能力;敢于向难度更高的体育活动挑战;敢于向自身的极限挑战;既能正确对待胜利与成功,也能正确面对失败与挫折;学会自己确定适合自身的目标;清楚心理测试对身体健康的意义,学会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
后现代体育课程对健康的理解是全面的,不仅包括生理形态与机能,也十分关注心理的健康,注重个体身与心的全面和谐。除了个体身心的和谐之外,人的和谐还包括一个重要的方面,即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二、后现代体育课程强调公平原则
公平一直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但尺度却又很难把握的概念。人们对于何谓公平的理解,往往会因特定的历史条件,以及认识主体间的差异而表现出诸多不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公平完全是随意性的,它的实质就足其社会性即特定历史条件下某一特定群体一致认同的用于评判社会现象及规则合理与否的价值尺度。
1、“公平”辨析
公平是一个涉及利益关系评价的尺度,即一种价值判断。既然作为一种价值判断,那么它必然具有主观性特征,也就足说,公平是由利益主体,或者是他人在相关利益主体的立场上对某一利益关系所作出的合理与否的评价、评判;其次,公平又是由特定群体成员所公认的,即具有社会性特征,因此公平也有其客观性一面;再次,公平具有时效性特征,这是由于公平总是人们在特定历史时期内的特定社会现实之下所作出的评判,这一标准会因社会及历史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最后,公平还具有涵盖广泛的特征,也就是说,公平涉及包括人与人之间利益的分配、对资源的占有和使用、参与的机会等许多方面。
2、在体育课程中,公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参与的公平性。这里所说的参与同样包括几个方面的参与:首先是体育课程制定工作的参与。如果体育课程的制定总是由政府主管机构或几位课程专家来实施,众多的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只能被动接受,这很难说是参与上的公平;其次是在体育运动的参与上。如果课程内容过窄、只适合少数学生参与,就应该算作是不公平的,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应该是人人有参与的机会;再次是参与的主动性与被动性。学生的参与应该是积极主动,而不应是被动,甚至被迫的;最后还要考虑到对学习的评价方面。如果学生始终被视为被评价的对象,没有机会对自身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也是不公平的。
(2)体育课程资源占有的公平性。体育资源在中国相对缺乏,学校往往因办学经费短缺而压缩在体育方面的投入,这使得本来就不堪重负的学校体育资源更是雪上加霜,因此就出现了学校体育运动场地与器材的不足和单一。体育资源的不足一方面使仅有的资源常常是被少数运动天赋较好的学生所独享,另一方面也使那些在学校条件不具备的运动项目上有兴趣的学生失去了参与体育运动的机会,变相地剥夺了他们参与的权利。
(3)获得成功与决乐的公平性。体育运动与身体密不可分,而人的身体形态和生理机能又受遗传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大,再加上不同个体的心理、生活背景、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使得不同个体在同一项体育运动上会有鲜明的差异,所以也就使他们在获得成功与快乐的机会方面有所不同。如果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范围过于狭窄,那些在所规定的内容方面因身心等因素影响而不能有较好的表现,又缺乏自主选择自己擅长和喜爱的运动项目的机会,这种现象应引起有关学者的重视。
快乐体育是“为克服困难、战胜自我所获得的成功体验”,而不是仅仅为了一时的愉快和愉悦。这种快乐的获得是要在既充满着友谊和欢乐,更充满艰辛和苦涩,乃至挫折与失败的情况下,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最终登上成功的顶峰之时所领略和体验到的体育的全部乐趣。真正意义上的、持久性质等。
三、以人为本的后现代体育教育
后现代体育课程首先强调参与体育课程制定的公平性。在后现代课程观看来,体育课程的编制不该仅仅是少数权威专家的事,不仅各地方有权根据特殊的地理及物质条件自主制定课程,教师具有自主选择、开发体育课程的权利,而且学生和学生家长同样有参与体育课程编制工作的权利。在体育运动的参与上,后现代体育课程要求所有的学生均有平等地参与体育运动的权力。但并不是说要求学生必须参加所有运动项目的学习,而是最大可能地为各个不同个体提供适合他们自身兴趣爱好和身心条件的课程内容,并最大可能地为他们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如果课程内容的学习只能由少数有运动天赋的学生参与,就应该算作是不公平的,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应该是人人有参与的机会;反对强迫学生参与体育运动,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内容的学习与开发中来。在学习的评价方面,后现代体育课程提倡他人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相结合,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自我感受进行评定和评判。
正是由于中国体育资源相对贫乏,使得学生在体育资源的占有上难以实现公平。后现代体育课程坚持这样一种理念:学校应尽可能在体育方面增加投入,尽量满足学生的体育资源需求。这里除了数量方面的增加以外,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尽可能增加种类,不仅可以满足更多学生的需要,而且也可以使学生个体的不同体育兴趣和爱好得到满足,同时也以使具有不同身心素质和不同生活、文化背景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他们自己的运动项目所需的运动条件。值得强调的是,这里所谓的公平并不是指那种平均主义,其真正意义是要使每一个体都能获得适合自身爱好和个人条件的运动资源。
今天,无论是学校还是服务于其中的教师,都失去了其以往所具有的正统、权威地位。这一情况的发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主要是因为:人们对权利与民主的追求而导致的学校的正统性与规范性的式微;迅速发展的社会传媒和互联网络使人得以从校外习得更多知识与技能,从而对学校传统的知识传授的地位形成的摇撼;知识与信息的急剧膨胀使教师不可能拥有学生所需的全部知识与技能等。
后现代体育课程一改过去把教师看作知识和技战术的传授者,学生就是被动的接受与习得者的观念,解构教师的权威性,提倡学生与教师是一种平等的合作关系。在这一理念之下,学生与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同是游戏者,师生在课程教学的实践中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总之,当今是一个既充满竞争又需要合作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但同时人与人之间又必须合作。因此,个体不仅要有参与竞争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心理素质,同时也必须具备乐于、善于合作的品质与素质。后现代体育课程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社会现实,既要鼓励学生个体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竞争当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同时也要协助他们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意义,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关心和帮助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