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外语教学中语篇理解存在问题的总体分析与解决策略
作者:解 峰
根据美国心理学教授David W Carroll(1986)的研究,语篇的结构有两层:一是局部结构,即语篇中单个句子之间的关系;一是全篇结构,即句子结构与语篇的主题之间的关系。这两层结构合起来构成语篇的连贯。通过句子之间恰当的衔接手段,如:指称、替代、省略、连接、词汇衔接等,达到语篇表层结构(局部结构)的连贯。根据Clark and Haviland(1977)的设想,读者总是期待作者用给出的信息来谈及已知的概念;用新信息来提到不太懂的概念,这样一个名为新旧策略的句子融合模式就提出了。这一策略包括语篇里句子理解的三个阶段,1.确定当前句子中的已知信息和新信息;2.为已知信息找出先行词;3.把新信息放入记忆点中,如果没有先行词就要建立一个信息桥来连接已知信息和新信息。
外语教学中,阅读应被视为一个能动的心理过程,语篇应有它自身的内在意义:它真正的意义应取决于读者与篇章的互动。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简单表示成:作者→语篇→读者。这一过程清楚地表明阅读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的获取作者所要传达的意思。然而,有时我们发现这样并不可行,与各个读者的沟通大相径庭,而且读者没必要达到作者的期望。所以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跨度仍是值得探讨的。什么阻碍了读者分享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呢?笔者认为,作为一个教师,就是在这个跨度上建立一个桥梁帮助学生成为出色的读者。
一、学生篇章理解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和出自印欧语系的英语截然不同,因此中国学习者在阅读英文语篇时,要面对诸如拼写、性别、时态、语态等方面的语言问题。笔者在这里并不详述上述问题,而是就学生作为阅读者和语篇作者之间的障碍做探讨,对学生在篇章理解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体分析,列出以下五点:1.思维及表达方式不同。由于独特的社会生活和地理环境,中国人和英语本族语者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大有不同。中国学生常常把自己的思维方式用在阅读中,因为不仅在语言,甚至在认知和情感上都没有相似的经历。常常造成阅读上的语言文化迁移,即用中国思维理解英语文章。2.各行之间的表达意义。中国学生常常在读每一段的时候被隐含的意义或字里行间的意义而迷失方向,总是追究单个词或短语的意思,对文章的局部结构过于重视,而忽略了文章的整体结构。3.前指代表达,前指代表达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又是阅读中的一个缺憾。除了代词,几乎所有语言成分都可以用来当指称词。通常这些词跟在指代的那部分后,但有些时候又离得较远。学生常常无法找见这些成分真正指代的内容,也就无法正确理解语篇。4.词汇和句法错误。中国学生常常混淆具有同一词根的不同词缀的词,如“thinking”和“thinkable”等,因为母语当中并没有词缀这一说。此外,由于汉语中没有冠词和介词,学生对这两种词的掌握也总是犯错。再者,汉语属于分析型语言,不同段落之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而英语是一种句法型语言,句子和段落之间的联系通常是通过连接词和句子间的结构来表达意思。大多数情况,读者可以通过“语境”克服含糊与不清楚,但有些时候“语境”并不起作用,学生这时就很容易犯错了,搞不清哪个句子统领哪个句子,尤其是复杂句子结构的句子。5.非语言信息。阅读需要可视和非可视信息。如果读者缺乏非可视信息(对语篇背景知识的了解,语言,或对世界的了解),那么他对可视信息的解释会大大受到限制。依据上述的分析,我们必须找出一些可行的办法来解决学生遇到的困难。
二、问题解决策略及语篇理解的有效方法
几乎所有语篇都包括局部结构和全篇结构。如果学生对文章的背景知识有些了解,各种各样的模糊语,省略、不相关的成分或者文章内潜在的分散细节对于读者来说并无大碍,当然理解这篇文章就相对容易些。然而,学生对于陌生的文章这样的方法就不奏效了,因为他们没有与文章相关的图解,这时局部衔接关系对于理解就至关重要了。细致地处理这些局部的衔接关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由于文章的不熟悉所带来的不利状况。鉴于读者在阅读中有如此多的错误,笔者列出一些可行的办法来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难题。
1.培养跨文化意识
由于各国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完全融合是不可能的。在学生阅读时,由于对自己母语的使用规则、解释规则的理解能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可以无意识地用这些规则去理解别人的言语,这种无意识性使学生在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作者的文章时容易产生失误,那么平时应努力掌握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语言符号、行为符号的规则及意义的同时,更要注重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思维模式和道德规范。通过观看国外电影,阅读介绍外国文化生活的书籍,通过网上,现实生活中的英语角等渠道寻找英语本族人与他们交谈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换位思维,克服理解中的障碍,以达到真正的有效沟通。
2.有效处理语篇
有效处理是指一些活动的集合,这对于学生是很有帮助的,尤其是在精读训练中。这一处理过程包括三个步骤:第一步,把新信息与我们永久记忆中的信息相结合;第二步,对文章提出一些疑问;第三步,在教科书的页边的空白处做笔记可以促使读者思考这些信息是否重要或者他们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通过这些工作可以让读者更加了解文章,保持与行文的同步,改进对文章的理解程度。根据文章写出概要或者大纲,非常有助于全面理解文章作者的意图。在课堂上,笔者经常让学生写概要,结果表明学生在理解篇章时确实提高不少。许多心理研究表明如果读者基于深层语义层来处理文章所给的信息,那么就可以记忆更多的文章。
3.连接语篇中的命题
众所周知,语篇由许多句子构成,每个句子又彼此相连。所以我们可以借助表层结构寻找语篇中各个概念的关系的这样一种方式来受益,这种方式包括注意前指代和记录从哪里得出的推论。这一方法有三点益处:首先,这种方法可以帮助读者建立一个相互关联的命题网络,在这个网络中每一个命题都是其他命题的寻找线索;其次,即使读者需要推理的信息,表层寻找各个命题之间的关系也会加深处理信息的层次,读者对单个信息印象会更加深刻。最后,由于命题的相互关联,它们之间或者附属或者凌驾于另一个信息之上,这样就使读者有一个等级式的记忆从而可以用来组织我们对文章的印象并写出概要。
4.确定要点,建立整体结构
目前,许多老师过度关注分析语篇的局部结构。他们总是详细地解释语法点而忽略关注文章中的要点。Reder和Anderson(1980)作了一项实验,他们把篇章中的许多细节去掉,但并没有强调文章的要点,结果发现读者对精简的文章的记忆力比标准文章的记忆力要好得多。这就表明如果确立文章的要点,省略多余的细节,读者的理解度会有很大的提高。事实上,如上文中提到,语篇还有一个整体结构,这是理解全文的关键。如果对作者的观点有一个整体的图式,读者就会快速理解整篇文章。
较多时间内强调文章的要点是有益的,但读者最终还是要找出语篇内在的重要内容,随着对文章内容、结构的熟悉程度的提高,读者就慢慢推断出文章作者的意图。所以写概要是测试学生是否成功掌握作者的观点很好的办法。整体结构形成后,读者与作者在理解上的差距会缩短很多,前者也就成为一个出色的阅读者了。
本研究中,还可以举出更多阻碍学生进行有效阅读的障碍,但笔者的意图并不是对这些事实进行描述,而是让学生和老师注意到这些可能造成错误理解的缺陷。此外笔者根据自身的对语言学知识的学习和日常教学经验详尽介绍了一些解决学生阅读问题的应对策略。
为了让阅读课有效,多年来外语教师一直把教学方法和现行框架结合起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传统的教学方法而采用全新的国外理论。正确的态度是先了解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把这种方法和现行固有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加固现有教学方法并使之适应当前的教学。综上所述,阅读课是以语篇为基础的课程,广大教师应更进一步了解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将先进的理论运用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克服阅读中他们与语篇作者的障碍,成为快乐、有效、成功的阅读者。
(责任编辑 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