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课堂提问的反馈艺术
作者:蒋 丽
笔者查阅的众多著作,大多对发问技术研究较多、而对学生回答后教师点评总结、给学生提供反馈的技术研究却很少有人问津。对学生回答的反馈直接关系到提问目的是否达到,教学任务是否完成。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反馈是一种即时的、现场的评价,比起其它的评价方式,它能即时地让学生认识、了解、提高和发展自己。学生的发展依存于具体教育情景的日积月累和随时随地的教学评价,这种评价与教育教学的发生过程继起并存,所以对学生回答反馈艺术的研究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一、提升观念,转变传统课堂提问观
马克思·范梅南的现象学教育学启示我们,教师要时刻从“替代父母的关系”的角度思考自己的角色与责任,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应该与父母对孩子的情感一样。并且要像“父母一样,关心孩子的成长、成熟与学习”。[1]当教师真正理解了教育是一种召唤、使命和替代父母的关系时,教育的意义就会真正彰显。
现象学教育学强调教师反思的重要性。反思会让我们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问题,让我们更加注重自己的言行,让我们的行为变得更加智慧。关注学生的经历与体验,并理解他们怎样经历日常的世界,怎样经历教师对他们的影响,这样有助于教育者反思自己的提问行为对儿童是否合适,是否真正触及了学生的体验世界。范梅南教授在他《儿童的秘密》那本书中详细讲述了一个叫古尔吉的学生在自然课堂上被教师提问的体验,让我们明白教师在课堂上的做法多么关键,那种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体验会深深地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成长,我们意识到“孩子们在一个教师生命中所具有的特殊意义”[2]他们喜欢被老师提问,希望自己的答案得到老师的肯定与表扬,愿意在老师耐心细致的帮助下获取进步。
教师在对学生提问反馈中还要具备一种机智的敏感性,机智使得“一个真正的老师知道如何去“看”孩子——注意一个害羞的表情,一种情绪的流露,一次期待的渴望。真正地‘看’不仅仅是用眼睛……”[4]课堂教学提问往往充满偶发性和不确定性,我们必须对这些出乎意料或无法预测到得情景保持这种敏感性,机智的敏感性使我们知道什么时候保持沉默,什么时候顺其自然,什么时候适时介入。同时还要拥有及时准确地处理这些偶发性事件的智慧,把握住稍纵即逝的教育时机。
现象学教育学还要求我们尊重儿童的实际情况,尊重他们的个人秘密以及儿童所体验的世界。在与儿童交往时,教师不应该试图把自认为正确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念强加给他们,尽管他们是不完美的,但仍然有必要去倾听孩子们的话。教师应该怀着对儿童秘密的尊重,进入他们的生命之中,并全身心地投入到理解孩子的隐秘世界中去,通过给孩子以心灵的震荡,来唤醒他们对充盈人生的追求。
二、具体答问反馈策略
1.提示有方,诚心纠错。学生回答错误或答非所问时,教师切忌发火批评,冷嘲热讽。教师首先要弄清学生出错的具体原因,然后针对不同情况采取措施:
(1)如果学生对题目理解不清,教师则应重复问题,突出重点词语,降低语速,或改换另一种表述方式,把问题分解,缩小题目范围,降低问题难度来使其明确问题。
(2)如果学生对题目理解有误,或思路不清晰,教师可通过适当提示和鼓励性的话语,从已知确定的问题,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一步步将其引向正确的答案。
(3)如果学生回答错误,是因为知识掌握有误,教师可机智地采用归谬法,暂且不对学生的回答做任何评价,而是顺着学生的错误发问直到使学生自己感觉到原来的想法存在矛盾,从而自己找出正确的答案。这种方法类似苏格拉底的“精神产婆术”。
(4)在教师的提示下,如果学生仍不能回答,教师可以尝试让其他学生提示,如教师可问:“你能向这位同学指明思考方向吗?”或采取“回问”方式,即把问题引向其他同学,待其他人回答之后,再回过头来,问刚才那位同学。这种提问既可采用原来的问题,也可再据此提一个类似的问题,学生回答正确后教师别忘了给予鼓励性表扬。回问无疑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敏感性,有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
2.耐心等待,恰当点拨。教师提问后,学生处于沉默状态。教师不应立即采取措施,而应耐心多等待3~5秒,给学生留够思考、组织答案的时间。研究表明,在课堂提问中教师应有两个重要的等待时间:即“第一等待时”,“第二等待时”。所谓“第一等待时”是指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要等待足够的时间,不能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别的学生回答。所谓“第二等待时”是指学生回答后,教师也要等待足够的一段时间,才能评价学生的答案。因为学生可能要补充、修改原来的答案。第一等待时为学生的回答提供了思考的时间,第二等待时保证学生能完整的做出答案,而不至于打断他们的思路。罗尔发现在大多数的课堂中教师的等待时间不足一秒。增加等待时间3秒,会产生如下影响:学生回答问题的长度增加,正确性上升;特别对那些反应慢的学生,不能回答的情况减少;主动、自发的回答增加;参与问题讨论的积极性提高;交流增加。停顿的时间与问题的难度成正比,对知识、理解、应用等低层次的问题,停顿时间可稍短;而对于分析、综合、评价等高层次的问题,停顿时间可稍长。另外,停顿时间还要与学生的认知速度相关,对冲动型的学生,教师停顿可稍短些;对反省型的学生,停顿时间可稍长。
3.细心补充,引导探究。学生回答的不够全面深入时,教师在肯定其正确成分的同时,还要灵活采用:
(1)续接。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让学生把话说完,认真倾听并运用语言和非语言手段,鼓励犹豫不决的学生。在学生语言表达有障碍时,教师可以通过提示关键词,接通学生思路,帮助其补充完善回答。
(2)转引。转引是指教师把同一个问题分配给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生回答的提问技术。在某个学生回答不完善时,可通过转引问题让其他学生参与进来,共同解决问题。研究表明,转引与学生的学业成绩显著相关。转引既适用开放性题型,也适用于封闭性题型。
(3)探究。探究是指学生的回答不够详细规范时,教师要求学生提供额外信息,进一步澄清自己的观点,从而使答案更规范的提问技术。探究往往由两个或多个由易到难的问题组成,例如“你能在详细点吗?”“你是怎样得出此结论的?”探究具有以下优点:①可避免学生仅做表面回答,浅尝辄止,将低层次的问题升级为高层次的问题。②鼓励学生挖掘题目背后的含义,扩充学生知识面,促进学生多维思维的发展。③能够发展学生的迁移能力,建构知识,促进知识的系统综合。④探究使教师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帮助诊断学生的学习困难,采取针对性补救措施。
4.倾心表扬,回味悠长。当学生回答正确时,教师要尽可能地给学生积极的评价,因为积极评价会形成学生的愉快体验,提高学生的内驱力,建立一种良性课堂循环,有助于促进教师提问和学生解答能力的提高。
(1)评价用语要形成一个等级系列。教师应把对学生的真实感受传递给学生,使用机智的语言,饱满的热情,充实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激励而不是使用空洞无力的语言进行廉价的表扬。
(2)要使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解答理由,并进行自我评价,再由其他学生对答案进行共同补充、讨论,评价。
(3)可通过追问另一个更深程度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4)还可通过扩展新的材料和见解,使问题更具有概括性和普遍性,扩大学生的学习成果,学生就会对知识掌握地更全面,更深刻。
(5)另外,教师还可采取“引用式表扬”,即教师在陈述总结时,如能引用学生回答的语言“正如某同学说的那样……”则可收到比口头表扬更好的效果,这样会让学生感到为班级教学做了贡献,得到认可,尝到成功的喜悦,唤起学生的自信。
最后,要求教师对回答做一个总结,指出学生回答的优点与不足。如有必要教师可复述正确答案或再做简单讲解,也可请其他同学复述,为的是照顾中下等的学生的接受能力。这一总结有助于系统与综合学生所学的知识,帮助学生建构结构良好的知识体系。另外,教师要允许不同答案、不同观点、不同解法的存在,不应用唯一的标准答案限制学生的思维。
参考文献
[1] Marx Van Manen.The Tone of Teaching.The Althouse Press,2002.
[2] 马克思·范梅南.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 肖峰.学会教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13.
(责任编辑 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