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交往教学理论指导下的高中英语教学改革初探

作者:崔振成




  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高中英语在教材创新、教法改进、评价多元、参与多元等方面已取得相当可观可喜的改善,但在实际教学中,在“充满了升学主义的无奈拼搏和战天斗地的火药味中”[1],教师往往无视交往,关注传递;无视对话,青睐独白;无视个性,追求控制;无视生活,只重认知;无视创新,强调复制……结果,我们呕心沥血培养出的学生将来在社会中只会竞争不会合作,只会读死书不知灵活运用,情感匮乏,意志不坚,人格缺陷,很难适应迅速发展的社会的需要。因此,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真正出于对学生未来的关爱情怀,以战略的眼光来定位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已成为高中英语教学的当务之急。
  
  一、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再审视——探究问题之源
  
  1.工具理性的主流价值取向——“无人”的教育教学。工具理性与行为主义紧密相关,都是以目标和价值预设为基础,以人为控制为手段,以追求还原、复制和高效率为根本鹄的。工具理性的价值取向导致教学中“见物不见人”、忽视学习者主体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建构,这样的教学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具体到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关注有效应付考试的语法教学,学生成为了考试的机器和工具,而非语言的主宰。
  2.脱离生活世界的意义——授受而得的知识很快失去了意义。生活世界是不应也不能人为脱离出我们的教学过程的。但事实上,我们的教学依然是科学世界的王国,学生在只重认知不顾情感、只重读书不问意义、只重累积不判断价值的环境中畸形地发展,学生在科学世界的海洋里暗无天日,不谐世事、不懂交往。同时,没有正确的价值观教育,缺乏人文世界的关怀和熏陶,我们精心培育出来的学生可能是社会的危险品。
  而上述因素在高中英语教学中都有淋漓的体现,只懂定语从句、虚拟语气、倒装句而不会听说、不会理解、不会翻译解释的学生一旦高考落榜走向社会肯定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那感觉岂能是一句“这十来年英语白学了”所能涵盖的?
  3.“主体-客体”两极模式的缺陷——独白、传递、控制的教学方法。“主客二分”是自笛卡尔“我思故我在”以来现代逻辑思维的主流,“在教育过程中,这种模式只承认一个主体,学生是被动接受的客体,教育就是教师对学生的控制和训练,其教育学的人性假设就是赫尔巴特所说的‘以学生的可塑性作为其基本概念’[2],在这种关系中造成的只是教师的单一主体,学生无主体可言。”[3]这样,教师就在无形中成为知识的权威,取得了霸权的地位,主宰了学生的命运,“其方法是主客体在完全疏离的情况下,将我(主体即教育者)的意志强加于他人身上”,控制是“以被控制者个性泯灭为代价”的。
  高中英语教学中基于控制和独白的满堂灌现象依然十分普遍,教师累得大汗淋漓,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学生没有被邀请到教学中来,而是徘徊在教学之外,教师往往把语法点一字不漏地讲给学生听,学生不用思考不用归纳,考试中题不会就完全把责任推到老师身上。这种以教师的传递知识为根本目的不顾学生身心整体参与的教学模式难道不值得我们做深入的反思吗?
  探究问题之源,我们需要用一种新的更符合实际的有效的理论来重新梳理我们的教学思路,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生成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和发展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来拯救我们的学生和我们自己的良心与灵魂。笔者在多年研究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试图提出交往教学理论,并用以指导教学实践,以期对现实中存在的诸多教育教学问题起到一定的拯救价值。
  
  二、交往教学理论概述
  
  1.工具理性的摒弃与交往理性(人文理性)的确立。与工具理性相对应的是价值理性,它是一种人化逻辑的模式,也可称为人文理性,它强调对人性和人格的尊重和礼遇,提倡人际关系的平等和民主,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沟通和共识,注重知识的普罗化和人格化,强调知识的主体生成性和非强加性。因此,哈贝马斯又称其为交往理性。在工具理性日趋淹没人性、物化人性的情势下,交往理性却大胆张扬人性、尊重人格,进一步确立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因此,摒弃了工具理性,交往理性便毅然走向了历史的前台,人性便得以张扬和复归,人在教育教学中出现了,并站在了本属于自己的舞台。
  2.用民主、开放、包容、多元取代霸权、封闭、权威、一元叙事。交往教学理论是对人最尊重的教学理论,它提倡民主性,具有开放性,强调包容性,尊重差异性,突出多元性,彰显主体性。开放就要允许不同主体、不同手段、不同中介的介入,就要把对方同视为建构自我综合素质的资源和财富;包容就是对不同声音的尊重和理解,提倡互补,关注差异,使不同的意义解释都有一定的生存空间;多元是“对边缘的、被压制话语的解放”[4],是在民主的基础上对他人的认真聆听,虚心学习,和谐宽容和尊重推崇。因此,这样就实现了对霸权、封闭、权威、一元叙事的解构。
  3.走向生活世界、人文世界和科学世界的整合统一。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是历史的、内在的统一,非生活化的教育是一种非人性化的教育。交往教学理论注重对人的生活世界的回归,主张通过交往、交流、对话和沟通实现参与者个体人格的完善、个性的张扬、理性的复苏、情感的交融以及意志的坚定。同时,交往教学理论也注重人文世界对人性素养的熏陶和科学世界对人的综合技能的提升作用,力图为学生呈现一个统整的世界,避免他们人格的缺陷和个性的扭曲。
  4.强调交往、互动、对话、合作、交流、沟通、尊重和理解的教学方法。交往教学理论非常强调师生、生生之间的平等且有意义的交往,在交往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以互相邀请的姿态共同设计教学目标,共同创设教学环境,共同参与教学环节,共同讨论教学话题,共享对文本的不同见解和认识,以语言为工具,以对话为方式,以文本为中介,视交往、合作、互动、沟通为提升自己综合素质的重要资源和财富,并在交往互动中学会倾听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包容他人。
  
  三、用交往教学理论来指导高中英语教学——一种新的有意义的尝试
  
  新近的高中英语教材《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人民教育出版社》在编写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教材内容的生活性、实用性、趣味性和听说读写训练的综合性,同时也为交往教学理论的实践运用和模式构建提供了重要的机遇和平台。
  1.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性,让学生在参与中习得知识、完善人格。作为一门语言课程,英语更需要用对话和交流使其丰盈和流动,需要创设具体的情境以及故事情节,让学生都成为情境和情节中的主人公,在仿真的“生活世界”中进行活动和交往,在交往互动中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互相交流、互相提升,同时,知识在实践中得以具体化、实用化、内化以及社会化,人格在平等民主的交往中得以完善。现行高中英语教材中的Warmingup、Speaking、Reading、Integratingskill等部分都可以视为一个个具有现实意义的社会情境和故事情节,都可以让学生以主人公和主角的身份参与和融入其中,每个环节都应该有学生的积极参与的声音,都应该看到学生的身影,而非教师独白式地唱独角戏。
  2.在学生参与中共定教学目标、共设教学情境、共选故事话题、共享教学资源。教学目标是以学生是否实现为判断标准的。高中英语中每单元都给出了具体的教学目标(Goals),但这些目标需经过教师和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的重新理解和共同讨论来再次确定,比如,可以就Warmingup部分创设一个对话情景,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在讨论之后作一个演讲或报告,还可以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分组编制一个短剧,并进行当堂表演。Reading部分的内容可以以记者招待会的形式进行,学生和教师都可以是问者和答者,允许不同的人就不同的观点进行阐述和论辩,进行充分的交流和交往;教学话题的选择也应是师生共商的结果,应以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具有趣味性和教育性为准则。其实,在交往教学理论看来,每个参与者对他人来说都是一种极有意义的资源,马克思也曾说: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它直接和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个体之间的差异才使我们可以在异样的声音中互补、共享、提高。
  3.以尊重和理解为原则,自评和互评相结合,在反馈和反思中提升自我。文本不是客观中立的,具有不同背景和知识基础和价值取向的人对同一文本会有不同的意义理解。我们在教学中不能以标准答案来“统一认识”,尤其在英语教学中,对同一语句的释义总会有不同的观点,所谓的标准答案只能是一家之言。因此,不能用一个固定的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学生,应以师生互评、学生自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最了解学生的是学生自己,应让他们写出书面的或口头的评价,教师给以及时的反馈,用反馈和反思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综合评价,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自觉且诚恳地接受别人对自己的批评和建议,才能走向成熟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东娇著.教育沟通论.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
  [2] 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3] 冯建军著.当代主体教育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4] 靳玉乐,于泽元著.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 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