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健康教育背景下体育教师素质的重构
作者:孟祥立 杨乃彤
一、健康与健康教育的内涵
1.健康的内涵
健康是一个综合的、历史的概念。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对健康的要求和认识也不断变化、更新和扩展。长时期以来,人们对健康的理解是十分狭隘的,认为身体没有生病,没有损缺,便是健康,更多地把健康与身体(生理)健康完全等同起来。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时代的不同,现代健康观对健康衡量的标准不仅仅是指四肢健全、无病,除身体本身健康外,还要求精神上有一个完好状态。目前多数学者同意世界卫生组织的观点: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安宁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能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这个定义明确地告诉我们,健康包含生理健康(身体健康和健全)、心理健康(心理没有问题与疾病)、社会健康(个体具有正常的社会适应能力)三个方面,只有具备这三个条件的健康者,才是真正健康的人。
2.健康教育在体育中的内涵
1919年美国儿童健康组织首次采用健康教育(Health Education)一词,二战之后上世纪50年代以来,健康教育受到了更多国家的重视,尤其是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发表《阿拉木图宣言》提出“2000年人人健康”的口号之后,健康教育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了蓬勃的发展。青少年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在校期间又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养成的重要阶段,因此,这个阶段的学生在身心两个方面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进而影响和支配他的社会行为。针对学生的特点,结合健康的内涵,从教育的因素来理解,健康教育应该包含健康知识、健康态度与健康习惯的教育;从学生个体的角度来理解,健康教育是指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健康水平的教育。
二、体育教师的素质结构
1.素质与素质结构
在素质教育研究过程中,对于素质、素质结构有着多种不同的理解。传统的观点强调素质的先天性,即认为“素质”是先天的、遗传的自然素质,如《辞海》中认为:“素质,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教育大辞典》中认为:“素质是个人先天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它们通过遗传获得。”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素质的涵义得以不断地发展和创新,使其内涵和外延都得以进一步的深化和扩大。根据马克思主义“人的社会本性是主要的,连其自然本性也打上了社会性的烙印”的观点,教育界普遍认为素质是人在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作用及社会实践活动发展形成的一种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具备的综合品质,它的结构一般指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及劳动技能技术素质等。
2.体育教师的素质结构
(1)思想素质。教师的思想素质主要由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教育观念等因素构成。政治素质是指教师自身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世界观和人生观等素质的总和,它是教师素质的灵魂,对其他素质起着统帅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教师职业活动的目的和方向。道德素质是指教师在道德品质方面的修养,这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育观念是指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理性信念,它直接影响教师的社会知觉、判断等心理过程,从而引发其相应的教育教学行为。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教师的思想素质对此阶段的学生有着直接、广泛、全面的影响。这要求体育教师必须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献身教育、热爱学生、严以律己、为人师表,在政治、道德素质方面成为学生的楷模。在教育观念方面,体育教师要自觉、主动地吸取时代的新的教学理念,保证自己树立正确科学的教育观念,主要体现在适应健康教育要求的新型学生观、教学观和教育目的及过程观,如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育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与发展性、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健康和谐发展的教学目标。
(2)知识结构。健康教育以传播健康与卫生知识为重点,把培养学生健康的习惯和生活方式作为核心。为达到这一目标,体育教师必须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在专业知识方面,体育教师除要掌握本学科较全面和坚实的知识外,还必须掌握与体育教学有关的健康学、卫生学方面的知识,保证学生在身体练习的过程中达到身体健康的目标。体育教师在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卫生保健学知识的前提下,还应当拥有较广泛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因为普通文化知识本身具有陶冶人文精神、涵养人文素质的内在价值,它能丰富人的文化底蕴,使人性更加完善。具有高尚道德建树和伟大人格的体育教师,对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社会健康的水平。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只能由人来建树。”体育教学毕竟属于教育的范畴,体育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了解教育活动的规律和教育过程中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即必须掌握一定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科学知识。
(3)能力结构。在健康教育思想指导下,体育教师至少应突出两种核心能力:一是终身学习的能力。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周期日益加速。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要求改革与调整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方法与教学评价等因素。面对教育和专业知识的老化,教师必须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不断更新思想、观念、知识及能力结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社会的要求。二是组织加工教材的能力。《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突出了教材内容选择的自主性。依据课程划分的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三个递进的目标体系,体育教师和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教材内容。这要求体育教师应具备根据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结合本地区、本校实际情况,组织加工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的教材内容的能力。
三、体育教师素质构建的途径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体育教师的思想素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塑造人们的心灵、思想和品格的职责。因此教师的政治立场、观点和态度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体育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体育教师应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尤其要加强个性与人格的修养。
2.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在提高体育教师素质的过程中转变教育观念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只有在新的教育观念的指导下,才会有新的教育实践,并把这种教育实践由自发的、经验的程度提升到自觉的、理性的高度,去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所以转变教育观念是进一步完善体育教师素质结构的前提和动力源泉。在转变教育观念的过程中,体育教师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按照健康教育的要求去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进而提高整体素质水平。
3.加强在职培训,提高体育教师的业务素质
目前,绝大多数体育教师是在传统教育观念和旧的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不进行培训和继续学习,他们很难胜任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体育教学。为此,应采取多种措施,以提高在职体育教师的素质。如加大在职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的力度,使其了解当前体育教学状况和课程改革情况,进而达到转变教育观念的目的;按照健康教育的要求去进行体育的说课、做课、教师间互相评课等活动,在实践中完善能力结构;强化科研意识,鼓励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教育科学研究,使教学与科研有机地渗透,共同促进体育教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孙立春.素质教育新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2] 李瑾瑜,柳德玉,牛震乾.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换.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 耿培新.新颁布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与旧大纲的比较.中国学校体育,200l(5)
[5] 中国学校体育研究会.新世纪学校体育改革探索(论文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 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