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学校组织文化建设中的问题、成因及策略

作者:叶天莲 罗良针




  4.加强制度建设,实行制度化管理
  制度化的本质,是通过制度创新来实现与提高员工对制度的认同,继而达到最大限度地挖掘师生员工潜能的目的。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要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要把学校统一的价值观转化为学校各部门、各组织、教职工、学生的具体理念。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价值观是“源”,制度是“流”,要形成价值观之“源”转化为制度之“流”的过程[3]。
  二是要完善制度实施机制。从制度的执行力度来看,普适性是制度充分有效的前提,学校内部的任何人都要受到制度的约束。一是制度的执行不能因人而异,或者对管理层或者对上级领导的亲属无效,这一点在公办学校特别突出。二是管理者对下属不执行制度表现出宽容,以致使“老实人”吃亏。理论上讲,制度不被执行可能是因为制度本身的局限,从某种意义上说,制度的严格执行比制度本身更为重要。有制度不执行表明管理者的能力不足。
  三是要完善制度评估机制。制度本身的好坏也影响到制度的执行,制度不被执行大至有以下几种情况:首先,制度的违约成本太低,以至于人们不怕违背制度后的惩罚。其次,指导制度的价值观或理念不正确,或制度自身存在规定性与选择性的矛盾。另外,制度不被执行也反应了制度的稳定性与变化性的矛盾。所以制度评估机制必须根据制度的执行情况,作出及时的判断,对于制度的缺陷给出正确的结论,准确地确定制度的违约成本,防止制度与价值观或理念脱钩,防止制度变化过于频繁等。
  5.物质文化建设要折射出校园人的精神追求
  世界著名大学之一的美国康奈尔大学在其“校园规划指导准则”中有这样的一段话:“以任何标准来衡量,康奈尔大学都是美国最美的校园之一。十分重要的一点是:期望进入康奈尔大学的学生们承认,在他们选择康奈尔大学的诸多理由中,校园环境是仅次于学术杰出声誉的第二位的理由。”学校的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中“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比如校园中的建筑,它本身虽然并不是文化,但是,它是人创造的,是人们的精神世界的对象化的物化。任何人造物上都蕴涵着人们的某些思想、情感等精神因素,因此就对人们的精神世界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有许多功能,但最根本的是育人功能。它除了能够满足校园人学习、工作、生活的基本需要,保持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外,更重要的是能培育校园人的爱校之情,由对学校的爱升华为对祖国和民族的爱,不断激发和固化人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优美的校园环境还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使人的修养不断得到提升。比如人置身于道路整洁、花香四溢的环境中,不仅能得到美的享受,促进文明习惯的养成,而且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勃勃生机,缓解紧张工作、学习的压力,促进健康心理状态的形成。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我国历史上的“孟母三迁”,目的就是让儿时的孟子有一个积极健康的成长环境。所以,学校在建设物质文化时,要自觉地发掘校园的精神文化潜能。在校园规划、设计、建筑中,即在“人造环境”的过程中,自觉地渗透精神的因素,使之更好地反映出校园人的精神追求。
  6.凝练学校特色,塑造品牌形象
  学校物质文化是学校精神文化的静态传达,也是学校制度文化的必要补充,它包括二维平面视觉系统和三维空间视觉系统两个部分。
  学校二维平面视觉系统包括学校标志、标准字、标准色以及在办公、环境、交通、通信、宣传、服饰等方面的具体展开和应用。学校标志是高度概括和凝练学校文化内涵的一个象征性视觉符号。如:某学校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校内有一棵郁郁葱葱的大榕树,因此学校校报便可以取名为“榕韵”,各种竞赛也可以称“榕韵杯”,另外,校徽、校服也都可以突出这个标志。
  学校三维空间视觉识别系统包括学校建筑、自然生态环境、人工景观等三个方面。学校建设不管是一个建筑单体还是整个建筑群,它不仅仅是容纳师生教与学的物理空间,更应该是蕴涵学校历史,表达教育理念的文化载体。自然生态环境是营建学校视觉形象的天然条件,若巧妙地利用可确立他人无法模拟的学校形象的个性特质。学校的人工景观,不管是大的环境营造,还是小的园林小品,或者是一些必需的文化设施,都要依据学校的办学理念与特色来谋篇布局,精心设计。
  总之,学校的组织文化建设是现代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经过一个非常漫长和复杂的过程,必须始终如一。
  
  参考文献
  [1] 乔安妮·马丁.组织文化.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2] 阎德明.学校品牌的文化品位.教育教学科研,2006(4).
  [3] 刘国麟.企业制度文化建设初探.中外企业文化,2004(11).
  (责任编辑 付一静)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