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当前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发展趋向分析

作者:胡之骐




  3.教师反思与批判能力上升
  教师同样也是受信息技术影响最大的群体,教师作为一半的自由思想者,具备一定的反思和批判能力。利伯曼(Lieberman)指出,“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建立在需求、反思和参与者需求驱使的尝试上”,达利·哈曼德和曼拉夫林(Darling-Hammond & Mclaughlin)指出,教师专业发展应该“为教师提供批判性反思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和适应关于教学内容、教育理论和学习者的新知识、信念的机会”[4]。反思能力和批判能力的增强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是有利的,而信息技术刺激了作为一半的自由思想者教师这种反思和批判能力的增加,事实上是资料获得途径和数量的增加,“迫使”教师不得不强化这方面的能力。例如,在进行教学课件的准备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络进行资料搜集,并且为了应对学生的质疑会尽可能多地搜集相关资料(这里的资料可以是多元的)来完善自己的理论。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在为教师提供大量数据的同时,也带来了匿名性和更广阔和深入的交往平台,从这个意义上讲,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教师思维的自由度得到了增强。
  
  三、信息社会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趋向
  
  1.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的拓展
  教师的位置既然在信息社会的冲击下已经发生改变,那么探讨教师专业发展问题首先应该解决一个方向性问题,即教师专业发展究竟应该如何取向?人与技术的关系自工业文明诞生开始就一直困扰着学术界,从叔本华和尼采的悲观理论到现代的后现代理论无不在强烈批判由技术所带来的人自身的异化。但是,技术是理性的载体,“技术活动是人类自身理性活动的一种形式和结果,它集中了人们认识世界的全部成果,而这种结果最终体现为技术的客观物质性的特征。因此,技术本身既是具体的,同时又是抽象的。从理性的抽象存在方式转换到物质技术的具体客观存在,其中介是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5]这么一来,可以说技术的发展与理性是相互制约的,之所以会出现人类自身的异化现象,可以说在于人类理性发展的片面化,工业大机械技术带来了高生产效率,可以说工业社会中人的异化正是源自对高效率的片面追求,当前的理论批判和实际改进都在力图纠正这一偏差。仅仅是偏差而不是根本性的错误。
  根据有关部门预测,至2010年,全国高中的毛入学率将从2002年的43%提高到80%左右[6]。姑且不谈至2010年信息技术会发展到怎样的程度,高中生数量的增多就将给我们的教育带来更多元的挑战——毛入学率的增加意味着学校将容纳更多社会阶层的人。另一方面,教师也将面临一个管理问题,传统的授课和管理方式已很难做到对学生教学质量的保证,这在近年来高校扩招政策影响下已初见端倪。再说得简单点,就是一个教师管不过来那么多学生。因此,拓展教师的能力已非常必要了。
  信息社会是由信息技术所支撑的,教师的位置已然发生着改变,巨大的信息交流量和华勒斯坦所担忧的“两歧状态”促使我们对当下教师专业发展作出思考。笔者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重点在于自身定位,已有的教育研究表明,时代的发展需要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向学习引导者发展。那么,引导者自身应该具备怎样的能力?信息社会所构筑的信息网络体现出一种“去中心化”,传统的金字塔权力结构已经开始分化,社会中所出现的“草根阶层”正在积极追求一种权力的“扁平化”。在这样一种社会趋势下,个体正在逐步成为一个庞大的网络中的一个结点。从信息技术角度讲,结点分为两类:转接结点和端结点。转接结点提供通信功能,端结点是提供或索取信息的计算机或服务器,它们属于政府、学校、组织、企业、ISP或个人。所有的结点交织在一起形成结构复杂的巨大的资源库。如果可以把整个教育系统看作一个网络的话,那么教师则是其中的一个转结点,他负责信息的识别、分类、处理和传递,而学生则是作为信息的端结点,在接受一个转接点的同时也可以接受其他结点的信息。教师应具备信息发现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创造能力。具体来说就是三种能力。1.教师的有用信息发现能力,即教师必须能高效而全面地获得信息;2.教师的信息处理能力,即教师能够识别和筛选信息,并能利用已有信息解答学生问题的能力;3.教师的信息创造能力,这一能力有赖于教师自身的科研素养,能够通过对信息的整合创造出符合自身所处教育环境的信息。
  2.面向两个世界的责任感与道德规范
  教师的责任来自于本身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教师既拥有社会所规定的普遍的道德底线,同时又拥有职业所特定的道德规范。信息技术为我们创造了相对于现实世界来说的虚拟世界,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教师职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拓展至那个“新”世界的必要。从理论角度看,规则是人类文明所发展到的领域内所必需的,更何况当面对一个人类自身创造出的世界时,我们更需要已有规则的介入,当然,领域的不同可能使规则也不尽一致,但作为道德底线的一类规则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其次,当前社会中展现出了发生在教育领域的道德下滑、责任感缺失等问题,根本上体现的是,教师责任感的缺失。
  因此,在讨论这一问题的同时,我们必须面对两个世界,即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无论我们所持态度是乐观或是悲观,虚拟世界正在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 焦文峰.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述评.江苏社会科学,2000(4).
  [2] [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 [法]保罗.维利里奥.解放的速度.陆元昶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4] Lieberman,A.Practices that support teacher development:Transforming conceptions of professional learning[A].Phi Delta Kappan, 1995,76(8);Darling-Hammond,L.& Mclaughlin,M.l.Policies that suppport professional developmeng in an era of reform[A].Phi Delta Kappan,1995,76(8).宋广文,魏淑华.论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研究,2005(7).
  [5] 陆江兵.技术、理性、制度与社会发展.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6] 袁振国,林奇青.中国大陆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教育研究杂志(大陆版),2003(2);张斌贤.教师培养模式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教育研究,2005(12).
  (责任编辑 付一静)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