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美国个人主义对教学论的影响
作者:秦小健
1.个人主义的内涵
美国学者萨姆瓦指出:“广义地讲,个人主义的概念是描写这样一种学说,认为个人利益是,或者应该是至高无上的;一切价值、权利和义务来源于个人。它强调个人的能动性、独立、行动和利益。美国人认为,作为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独立性、责任心和自尊心。具备了这些,也才不负作为一个人而受到关注和尊重。”[1]由此可见,美国个人主义实际上是强调个人独立、个人自由、个人机会均等,以个人为中心,个人的权利应该受到尊重。
2.个人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美国的个人主义是伴随着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而产生的。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在它的历史上曾经有多次移民的大潮,但给现代美国带来影响最大的主要是被“五月花”号载到北美大陆的英国人,这批移民主要是在英国大陆受到宗教迫害的清教徒。清教徒主张自己拯救自己,而传统的天主教认为个人只能通过教会、教皇或其他教主才能拯救,这从根本上违背了他们的利益。因此,早期清教徒受到了圣公会的迫害,被逼来到了美国。早期清教徒的主张实际上也就是美国民族精神的核心——个人主义的根源。可是当早期清教徒来到北美以后,却发现这里虽然有世界上最大的河系和丰富的矿产,但是却只有300万印第安人及其他们创造的很原始的文明,在这片土地上一切都有待开发,这里实际上是一个远离欧洲大陆的荒芜之地。与此同时,这些移民远离祖国,虽然获得了自由,但是也失去了一切可以依赖的东西,要想在这里生存,就必须靠自己的奋斗,在这里谁也没有特权,所有的人一律平等,如果自己不积极进取就会被残酷的现实淘汰,优胜劣汰是那时存在于这里惟一的生存法则。所以,美国在刚诞生时就产生了个人主义的文化性格,并且在美国的“西进运动”中得到进一步的强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人主义逐步演变成了美国文化的核心,渗透到美国的各个角落,深刻影响着美国人的生活。
3.个人主义在中美文化中的区别
“个人主义”这一概念在中美文化中有很大的差异。在中国文化中它主要是强调一切从个人出发,把个人利益置于集体利益之上,只顾自己而不顾别人的自私自利的思想,这种思想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而在美国文化中所指的个人主义是在近代才出现的,它是由法国历史学家和政治家亚力克西·德·托克维尔所创造,它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认为个人的价值至上,自我控制,自我支配,政府应当保护个人的利益,个人应当不受政治、宗教和社会的束缚。但同时美国也十分强调国家或团体的重要性,因为只有在团体中才能展现自己,没有了团体也就无所谓个人。因此,可以说个人主义在中美两国文化中的内涵有着本质的区别。
二、个人主义影响下的美国教学论
个人主义作为一种民族精神,已经渗透到了美国的每一个角落,教育也概莫能外,教学论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深受其影响。
1.教学价值取向
个人主义是美国的民族精神,已经渗透到美国人的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实际上,个人主义也直接影响着美国的教育事业,它的一系列教育教学方针政策都是在其影响下制定出来的。既然个人主义是美国人奉行的原则,那么这些原则就一定会运用到美国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把学生看做教学的中心。不论是上世纪60年代强调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探究能力的改革,还是到了70年代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甚至80年代和90年代的综合化趋势,这些都是以学生为导向,从而通过改革使学生获取某种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他们非常强调个人的价值,充分调动学生个人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成功地获取某种能力,同时达到完善并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的目的,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自我实现,以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培养出既能适应社会又能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2.教学目的
美国的个人主义是根深蒂固的,在教育领域内甚至在整个教育史上杜威可以称得上是个人主义的代表。他认为儿童天生的本能、性情和冲动是“萌芽的种子,含苞待放的蓓蕾”,它“为一切教育提供了素材,并指出了起点”。教育活动就是要依据这些材料,促使种子生长,催动蓓蕾开放。他反对外在的、固定的、终极教育目的,他们认为外在的目的不能顾及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杜威说:“因为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2]个人主义影响下的教育目的就是把教育当做一种促使人和社会不断发展的工具,而不是把个人和社会引向一个既定的目标。也就是说美国的教育目标是个人立足于不断变化发展的个人和社会,重要的是培养个人继续发展的能力和更新社会的机制,而不是把个人和社会引向一个固定的目标。[3]
3.课程设置
美国在个人主义传统的影响下,课程的内容和设置都显示出其独特性。在内容的选择上,他们认为“传统的课程是由前人所积累起来的系统的间接经验构成的,是一种符号和文字构成的系统,是由成人编就的。它们代表成年人的种种标准,不适合儿童的现有能力,超出了儿童已有的经验范围,是他们力不能及的东西”,[4]所以他们十分注重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结合,强调学生的参与。美国的课程设置也充分体现对个人的尊重。以高中为例,在高中有的学生会选择继续读书上大学,有的则会选择毕业后走向社会,学校为适应每个学生的需要,就不得不开设很多课程。其中不仅要为一般的学生开设基础课程,为继续上大学的学生开设学术性课程,还要为不上大学的学生开设非学术性课程。这样既保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保证使每个学生的需求得到充分满足,从而使他们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4.教学方法
在美国由于长期受到个人主义的影响,其教学方法应用上更注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变成认识的主体,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是普遍受到大家反对的。霍拉斯·曼指出,“知识不能被灌输到儿童的心灵中去”,只能由儿童自己来掌握。在学习过程中,与其让他们作为被动的接受者,不如让他们成为主动的参与者。[5]从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到斯金纳的程序教学,再到布鲁纳的发现法,无不体现了这种精神。布鲁纳认为,“认识过程是人主动地对进入感觉的事物进行选择、转换、储存和应用的过程,是主动地学习环境、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的过程”。在他看来,“不论是认识一个新事物、解决一个新问题,还是掌握一个概念、原理,都是一个主动过程”。[6]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参与课堂,教师则尊重作为个体的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学生回答的问题可以与教师的答案不同,但只要是学生认真思考得出的结果都不应该受到教师的批评。总之,在个人主义的影响下,美国的教学方法都十分强调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中心,注重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5.师生关系
美国是一个年轻的移民国家,生活在那里的人是从世界各地移民来的,为了在美国的大陆上求得生存,就必须依靠自己的开拓和奋斗。这种传统影响到美国人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在教育上就是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奋斗精神、开拓精神、自我创新精神,课堂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教师只起到辅助作用,为课堂教学创设情境。在课堂上学生是真正的主角,教师只起到引导的功能,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尊重对方的人格,在这点上他们处于十分平等的地位。教师在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多项权利,比如隐私权、选择权等,甚至全美中学校长委员会也认为真正聆听孩子的声音是他们提高学术成就的前提。
从总体上来看,美国的个人主义就是其教学论的精神核心,并在教学论的各个侧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肯定地说,个人主义影响下的教学论,具有很多的可取之处,并且美国的实际情况也表明了它的合理性。但是客观地讲,美国的教学论也存在着很多的弊端。在教学方法上,过分强调学生的积极作用,一切以学生为导向,忽视教师的地位,进而影响到系统的知识的传播。以师生关系而言,过多地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容易忽视教师的特殊指导作用。毋庸置疑,美国的教学理论给我们一种新的视角。我们传统的教学理论往往把着眼点过多地给了教师,而忽视学生的地位,那么有效地吸收并运用美国的教学理论于我国的教育教学实践,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将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引进美国的经验时,必须首先对中美两国的文化传统进行分析比较,才可以将这些好的理论为我们所用,切不可全盘吸收。
参考文献
[1] 王锦瑭.美国社会文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2]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3] 石中英.教育学的文化性格.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
[4]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5] H.W.Button & E.F.Provenzo,History of Education and Culture in America,c1983,Printice-Hall,Inc.,Englewood Cliffs,N.J.p99.
[6] 吴杰.外国现代主要教育流派.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
(责任编辑 张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