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背越式跳高教学中的安全防范措施

作者:黄志豪




  背越式跳高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一种新兴的跳高姿势,由于其动作优美,姿势先进,技术独特而深受运动员和青少年学生的喜爱。目前,我国大、中学体育教学也大都把背越式跳高作为教材。但由于背越式跳高独特的技术特点,加之学生的身体素质与接受能力参差不齐,在练习和比赛中容易发生伤害事故,从而影响背越式跳高的学习与普及。作者根据多年背越式跳高的教学实践,总结归纳了几种易发生的事故类型,并对其产生原因及预防对策与广大同行商榷。
  
  一、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
  
  1.对运动损伤的严重性认识不足是造成运动损伤的重要因素
  很多事实证明,运动损伤的发生,都与体育教师和学生对运动损伤的认识不足有关。存在一些片面的认识或受一些错误思想的影响,认为“运动受伤是经常出现的事,要运动就会有损伤”,“运动损伤难免”,“运动损伤是一些小伤小病,关系不大”,“受伤是运动过程中难免的自然现象”等等。由于学生缺乏运动经验,好胜心强,好奇心强,思想麻痹大意,缺乏预防运动损伤的观念,往往心血来潮,忘乎所以,或情绪激动,急于求成,无视循序渐进原则。再则是在练习中因畏难、恐惧、害羞而产生的过分紧张和犹豫不决。这些不良的思想和心理状态是造成运动损伤的重要因素。
  2.对准备活动认识不足和准备活动不充分,是造成运动损伤的主要因素
  学生的准备活动目的是为了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加强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活动,提高肌肉的弹性和力量,加大关节的灵活性和运动幅度,克服人体肌能活动的惰性,使人体能从准备活动前的相对安静状态进入相对紧张的活动状态。而一些学生缺乏对准备活动的认识,轻视准备活动对提高运动成绩、防止运动损伤的效用。认为准备活动做不做无所谓,或随便活动一下就行了。更有甚者认为做准备活动是浪费时间、消耗体力,往往不做准备活动就进行剧烈运动,结果肌肉僵硬,身体协调性差,运动损伤随之发生。
  3.动作技术概念不清是导致运动损伤的必然因素
  在体育教学中,特别是学习新动作时,由于学生神经活动兴奋和抑制过程不均衡,分化抑制的能力差,学习动作时常常不按动作要领,违反了人体结构的特点和技术动作的力学原理,这样各种错误动作的出现必然会导致各种运动损伤的发生。
  4.运动场地、器材、着装以及运动环境、气候是影响运动损伤的客观因素
  运动场地不平或布满杂物,跑动时就容易扭伤或跌到受伤,地面过硬,吸震力差,足、腿及膝部所承受的撞击力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运动器械表面不平或有裂缝,安放位置不当,着装不适合运动要求,衣服过紧过松,鞋子过大过小,穿皮鞋或硬底鞋。这些都能成为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进行运动,如气温过高易发生中暑和疲劳;气温过低易发生冻伤和肌肉僵硬,身体协调性下降而引起肌肉拉伤;雨中地面湿滑易出现摔伤;大雾天气影响视力,使学生在运动中反应迟钝,这也是导致运动伤害事故发生的因素。
  
  二、背越式跳高教学中易出现的几种损伤类型的原因及其防范对策
  
  1.在助跑起跳技术环节中的摔伤及踝关节扭伤
  背越式跳高采用的是先直线后弧线的助跑。在由直转曲的助跑过程中,速度逐渐加快,身体逐渐内倾,对踝关节的冲击力也增大。由于青少年学生踝关节内外侧副韧带及小肌肉群力量相对薄弱,如遇场地不平或起跳动作不正确,就容易造成踝关节扭伤(起跳脚关节内翻)。在起跳的倒数第二步,摆动腿的着地远离弧线则容易造成摔伤。
  预防措施:
  第一,在直径为10~15米的圆圈上踏线反复做助跑起跳练习(逐渐减少圆圈直径),体会“向心”跑和正确的起跳方法。
  第二,加强学生踝关节力量和身体协调性的训练。
  第三,注意场地的安全检查,场地不能凹凸不平,不能有小石子和其他杂物。不能穿硬底鞋进行练习。如学生穿钉鞋练习对场地损害较大时,应注意时常平整场地。
  2.在过杆技术环节中的撞伤和压伤
  过杆时,人撞击远端跳高支架,碰伤和压伤身体。这种情况的发生,往往是在助跑的最后阶段没有沿弧线助跑,倒数第二步落脚的落点远离弧线(外侧),形成近似于平行横杆的直线助跑,使有助于身体向横杆方向运动的“离心”速度减弱而向前的水平速度增加。如果这时的起跳点又远离近端的跳高支架,就会发生身体的碰伤和压伤。
  预防措施:
  第一,加强弧线助跑起跳练习,特别强调最后的两步要靠近弧线。
  第二,认真做好助跑步点的丈量,将起跳点调整到横杆近端的三分之一处。
  3.在过杆技术环节中收腹举腿时撞伤口、鼻
  这一现象的出现一般是对该技术动作的概念不清,过杆时未下放摆动腿,没有做出伸髋展体屈膝动作,而形成错误的收腹、屈膝、上甩动作,导致膝部撞伤口、鼻。
  预防措施:
  第一,明确倒(体)、放(摆动腿)、挺(髋)、甩(小腿)的正确技术动作概念,强调挺髋的同时下放摆动腿,在杆上的挺髋时间尽可能长一些,待骨盆移过横杆后再顺势收腹甩腿(小腿带动大腿)动作。该动作可采用原地背对横杆起跳背越式过杆练习。
  第二,加强腰腹力量练习,腹背肌力量的提高是完成该动作的必要条件。
  4.在落地(垫)技术环节中背压横杆,使腰背部受伤
  背压横杆的错误动作,一般是因助跑的倒数第二步偏离弧线,起跳脚着地时,脚跟接近于正对横杆方向,背对横杆起跳;还因起跳时没有充分跳起,急于倒肩过杆。
  预防措施:
  第一,采用大量的沿弧线的助跑起跳练习。强调迈步(摆动腿)放腿(起跳腿)、垂直起跳以及双臂摆动的协调配合,加大对地面的作用,提高身体腾起高度。
  第二,过杆练习的开始阶段,为防止和解除学生惧怕的心理,可用橡皮筋或用绳代替横杆。不可使用金属杆或裂缝的毛竹竿,以防不测。
  5.在落地(垫)技术环节中头颈着垫,使颈部受伤
  其主要原因是起跳向上的垂直速度不够,而倒肩过早且沿髋轴旋转速度过快、幅度过大,形成空翻动作;另一重要原因是对过杆以及过杆后准备落垫动作的概念不清:这一动作的危险性极大,造成的后果也十分严重,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
  预防措施:
  第一,教师通过示范讲解使学生概念清楚,动作明确,反复提示该错误动作的危害性。
  第二,多做背对横杆后的原地起跳过杆练习。强调起跳要充分,倒体要迅速,落垫时应以肩背部先着垫。在倒体这一动作过程中,练习者的眼睛要注视横杆方向,切不可仰头。
  第三,落地点最好能用整块的海绵包。如在分块组合的垫上练习,要注意随时整理垫子,以防练习者有空可钻。
  6.过杆时或过杆后,身体落在海绵包以外的硬地上,摔伤身体
  过杆时身体落在海绵包前的地面上,一般是起跳放腿时前伸过远,形成较大的制动;另则是助跑距离不准,形成倒步子而造成减速;再则是怕倒(体)心理,形成“进不去(杆)”的情况。
  预防措施:
  第一,教会学生助跑步点的丈量方法,练习中调整适合于学生自己的弧线弧度。
  第二,注意在助跑后四步的身体重心平衡。起跳时放脚要适当靠近身体重心投影点。
  第三,加强心理训练,克服畏惧心理。
  过杆后身体落在海绵包外的原因,一般是助跑的最后阶段不是沿弧线助跑,而是斜线助跑,造成身体前冲速度过大,在做起跳动作的同时身体也向前摔出;另是在起跳过程中,摆动腿的蹬、摆、扣动作不积极,使起跳后造成身体不能形成背对横杆动作,不能沿纵轴旋转,再就是起跳点远离跳高架端支柱和海绵包过短过窄。
  预防措施:
  第一,加强弧线助跑起跳练习,注意通过制动性起跳将水平速度转化为垂直速度。通过摆动腿积极的蹬、摆、扣完成背对横杆倒体。
  第二,认真进行助跑步点的丈量,确定好起跳点的位置。
  第三,落地点的海绵包要有足够的长度和宽度。即长度不少于5米,宽度不少于3米。最好还应在海绵包侧方的地面上放上海绵垫,以防不测。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可能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采取切实的预防措施,并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提高他们对预防运动损伤的认识,充分做好准备活动,注意学生技术动作的规范,认真检查和准备场地、设备以及学生的着装,以有效地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享受运动乐趣,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文超主编.田径运动高级教程.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4.
  [2] 罗亮.浅谈体育教学中的运动损伤.湖北教育学报,2005(3).
  [3] 金祖云.田径技术教法新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责任编辑 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