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若干问题与对策

作者:刘鸣放 杨翠萍




  随着社会对英语口语要求的不断提高,英语教学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然而,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笔者曾对部分学生,就英语教学中的口语教学情况作过调查,结果发现,对教学效果满意的学生比较少,仅有26%。从调查中了解到,英语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现象:课堂气氛沉闷,缺少互动;学生不愿多说,或欲说无能,言语干瘪;学生熟知语言结构与形式,却话不得体,表达不畅等等。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现象的形成与对英语教学中的输入与输出、教师与学生,以及流利与准确等问题的处理不当有关。这是几个关系到英语教学效果,尤其是口语教学效果的实质性问题。长期以来,它们一直是外语教学界讨论的热门话题。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该如何认识这些问题?在实践中又该怎样操作?本文拟根据笔者对现代外语教学理论的理解,结合自身教学经历的感受,对此提出一些浅见,与同行共同研讨。
  
  一、输入与输出
  
  关于输入与输出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尤其是口语能力的作用,一直众说纷纭,因而成为英语教学中一个较为突出的矛盾。根据口语教学情况调查,84%的学生认为,英语口语差的主要原因是“平时说得太少”;66%的学生同时认为,“词汇量不足”是发展口语技能的瓶颈问题。所谓“说得少”显然是输出不够。在英语课堂上,教师自我中心、一言堂的现象仍然十分常见;教师多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不注重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词汇量不足”则是输入欠缺所至。以教师为中心的英语课堂教学常常重“精”轻“泛”,只强调对语言规则或某些语言点的解释、理解和反复操练,忽视让学生自己到语言实践中去广泛接触、运用语言。不去感知大量的语言材料,何以建立语感、积累词汇?又怎能培养连续的口头表达能力?当用英语表达思想时,自然会出现言之无物,语言干瘪的现象。可见,在英语教学中,处理好输入与输出的关系是长效、稳定地发展学生口语技能的关键所在。
  根据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发展英语口语技能的过程应该是输入操练输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输入是输出的基础,没有足量的输入,输出乃无源之水、无本之木。Krashen曾指出,提供大量可理解输入是发展口语的最佳途径。但是,语言学习者若要准确、流利地使用英语,仅靠可理解输入还不够,还需要可理解输出。没有输出,输入难见成效。输出可以增强输入对习得的作用,可以促进语言习得。语言学习者只有将输入与输出相结合,才能获得有效的语言习得。在英语教学中,输入与输出应视为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并举。然而,英语课堂班大人多和课时、课程设置等客观因素的限制成为许多教师有效统一输入与输出的桎梏。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就输入而言,其途径多种多样,除了课内各种教材以外,课外英语报刊、杂志、新闻广播、电视、电影等都是输入的主要来源。Krashen把输入分为“精调输入”(finely-tuned input,即教材方面的非自然输入)和“粗调输入”(roughly-tuned input,指教材以外的自然输入),并强调语言学习者需要大量的“粗调输入”方能习得语言。所以,英语教师应注重“精粗”结合,除了课上的精读、精听等输入训练以外,要鼓励并要求学生在课下通过阅读英语报刊及各种原版作品、收听收看英语新闻广播、电视、电影等途径,接受大量的自然输入。
  为了确保输入不仅量足而且具有可理解性,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在感知大量语言材料的过程中善于归纳运用语言规则和词语表达,尤其要把课上、课下输入过程中所遇到的常用词语、功能情境用语、描述叙述佳句、语言点较为集中的语段和口语特征突出的对话、表达等归类整理,并通过朗读、背诵等策略进行熟记,以此来强化语言输入,增强语感,将原本显性的语言知识(学习意识层中所有目标语的语言知识)转化为隐性的语言知识(存在于学习者潜意识层中的、内化了的语言知识)。因为一个人隐性的语言知识越多,他熟练使用目标语的程度就越高。
  在输出环节上,教师需要处理好“传授”与“引导”的关系。传授知识和引导学生进行练习是英语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教师的讲解和传授应以培养学生用英语准确而流利地表达思想为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应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用于启发、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练习性和交际性输出活动方面。学生交际活动量的多少是衡量英语课堂教学效果优劣的标准之一。只有处理好教师讲与学生练的比例,才能实现提高学生口语水平的目的。
  另一方面,教师还须把握好“知道”、“会用”和“熟巧”之间的关系。知道(显性知识)不等于会用(潜意识地运用);熟练不一定能生巧、能活用。熟练的口语是经过反复多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训练过程而水到渠成的。这就意味着教师应以严谨科学的态度设计口语输出活动。从机械性练习(朗读、背诵、替换等)到复用性练习(问答、复述等)再到活用交际性练习(情境对话、话题讨论、角色扮演、辩论、演讲等),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生生之间的伙伴互动、小组活动等多种形式,使活动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有范围,循序渐进。
  
  二、教师与学生
  
  前面提到,被调查的多数学生认为,英语口语差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说得太少”,也就是输出不够。虽然客观上存在英语课堂人多、班大、课时少等影响口语输出训练的问题,但笔者认为,根本问题还在于教师和学生自身“教”与“学”的观念以及各自课堂角色的定位方面。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多为“传授”与“接受”的关系。教师长期固守“自我中心”和“知识中心”,缺乏“对象意识”和“学生主体”的教学观念,只注重“教”,很少关注学生“学”的问题。结果,教学活动常常在“授”与“受”的单边关系中进行,教室几乎是一言堂,教师说得多,学生说得少,甚至不说。就学生而言,他们已经习惯于这种“灌输式”教学模式,因而缺乏主动参与的热情;他们只满足于能读会写,对发展口语技能则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另一方面,担心出错丢面子,或自认为口语水平差而羞于启齿也是抑制学生口语意识的一个原因。
  英语教学的实质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口语教学尤为如此。培养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关键要看教师和学生能否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变“教师中心”的授受单向传递性课堂为“学生中心”的多向互动性课堂。因为只有互动才能产生交际。互动是一种合作的活动,它不是以教师为出发点、由教师到学生的单一互动,而是一种从教师到学生、学生到教师、学生到学生的个体与群体、群体与个体、群体之间或个体之间的多向互动。这种互动要求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平等的伙伴关系,共同参与活动,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在多向互动性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应随着活动的变化而变化。首先,在活动准备阶段,教师是“编剧”,要根据学生和教材等因素构思、策划、设计教学活动。之后,在活动展开阶段,教师是“导演”,通过讲解、演示等指导行为,艺术地引导学生施实教学计划;同时,教师也和学生一样是“演员”,是活动的参与者,与学生平等交流,以缓解其心理压力,共同创设轻松和谐的交际环境。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应多关注那些处于弱势或不善言辞的学生,通过表扬鼓励等情感教育手段,激发他大胆开口,体验成功,从而获得自信。学生是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但也需要担任组织者和辅导者的角色,如:各小组活动的组织者,组员之间或伙伴之间的辅导者。随着活动的进一步深入,教师又是活动的促进者,必须设法保障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的欲望,使活动顺利进行下去。这时,学生还是问题的发现者,通过积极地想象、探究和创新,将活动推向更高的层次。最后,当活动进入尾声时,教师和学生均以观赏者和评价者的身份,对活动成果进行总结评估,在充分体验成功的基础上,肯定成绩,发现问题,明确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