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基于建构主义的翻译教学探析

作者:王晓农




  在21世纪这个高信息化时代,翻译教学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为了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翻译人才,各种形式的翻译课程及教学法应运而生。本文基于对英语翻译教学特点和建构主义教学理念的分析,以任务—合作式翻译教学法为例,初步探讨建构主义教学观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一、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一般认为,建构主义是在生发于20世纪60年代的认知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的学习观,对教育的诸多方面都具有深远影响和积极意义。它认为知识不以符合或对应客观存在为依据,也不是以此作为判断其真假的准则,认知或学习也不是机械地复写客观世界。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创造性和社会性,对学习与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和思想。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先于学习者而存在,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结果,具有个人性、情境性;学习者的学习或知识建构是一个积极、主动参与的过程,学习者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其本身就有建构知识的潜能、动机和可能性,认知或学习不是发现已经客观存在的知识、接受知识的活动,而是探究、发明、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主要有积极性、建构性、累积性、目标指引性、反思性等基本特征。根据对学习本质的探究和理解,建构主义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学习策略,如:探究定向性学习、情境化学习、问题定向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社会学习等。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学习主体性。学生只有在成为教学情境中的主角后,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助者、资料者提供者,是学生的引导者、辅助者或咨询者、学习的资料提供者。教学就是要创设或者利用各种情境,帮助学生利用先前的知识与己有的经验在当前情境中进行学习和认知。教学要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面对问题情境,刺激他们思考、探究,另一方面营造人际互动、互激的情境,让学生学会在合作中学习。教学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教科书或相关的辅助材料。整个社会文化以及学生在生活中的所有问题和情境都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知识建构。
  
  二、翻译教学的性质与任务
  
  我国英语教学大纲的有关条款指出,语言基本功的训练是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必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注意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全面发展的同时,更应该突出说、写、译能力的培养。所以翻译教学在整个英语教学中占重要地位。从务实的观点看,外语的教与学,归根到底是培养外语学习者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这两种能力的综合即翻译能力。翻译是学习外语的学生使用外汉两种语言进行交际的最常用和最基本的方式。翻译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以对比分析两种语言在遣词造句各方面的特点与异同以及介绍各类常用文体的语言特点为基础,通过翻译实践训练,探讨翻译的规律,使学生掌握翻译的基本理论、程序和方法,具备翻译实践的基本能力和翻译评价能力,以及根据具体翻译要求决定翻译策略的能力。翻译教学方法研究应以此为取向,同时应考虑当下的教学条件。
  对翻译教学而言,在大班教学条件下,第一,难以展开针对学生个人的辅导;第二,课堂教学大多只能采取讲课的传统形式;第三,教师在选择教学材料上难以顾及不同学生的外语水平差异,对学生译文的评析也往往缺乏代表性、针对性;第四,教师批阅学生作业,往往是抽查性的;第五,从整体上看,现在学生的外语基本功不扎实,特别是写、译能力欠缺,所以对于翻译普遍存在畏难情绪。翻译教学研究必须考虑这些因素。
  
  三、基于建构主义的翻译教学方法:以任务—合作式翻译教学法为例
  
  以任务为中心的语言教学法把语言应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在完成任务的进程中,学生以“意义”为中心,调动各种语言的和非语言的资源进行“意义”构建,以解决某种交际问题为目的。这个过程催化了学生自然的语言应用,营造了一个有利于语言习得和内化的环境。任务型教学反映出外语教学目标和功能的转变,体现了外语教学从关注教材到关注学生,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从注重语言本身的结构、功能、系统转移到注重语言习得与运用的发展趋势。[5]“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其特点有,合作学习者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合作学习是一种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合作学习把个人间竞争转化为小组间竞争;合作学习是一种由教师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教学进程的活动。[6]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小组学习活动为主的方法,又与传统的班级授课结合在一起,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统一。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建立在任务式和合作式学习法基础上的任务—合作式翻译教学法。在翻译教学实践中贯彻任务—合作式教学法应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布置任务。翻译课的作业与课堂教学主要是“课下作业先行+课堂讲评随后”的关系。在典型翻译课上实施时,教师于前一次课布置任务,并提出具体要求。这部分训练的材料应有一定难度,但量不宜多,且无“参考译文”可供参考为佳。材料选择应体现知识性、鲜活性、时代性、趣味性和文体风格的多样性与典型性,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2.完成任务。这是各翻译小组完成任务的过程。小组成员首先拿出个人的译文,再在小组内充分讨论,确定自己小组的译文版本或不同版本,然后准备答辩材料,确定小组答辩代表,制作课堂展示用电子文本。这是一个重要的学习阶段,不但小组成员自己要努力理解原文并用各种翻译技巧表达自己的理解,还要和其他成员进行讨论,进一步学习。教师要加强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使这个阶段在学生翻译技能建构中发挥重要作用。
  3.课堂陈述。教师导入教学活动后,随机指定一个小组来完成。小组代表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借助课件展示译文,陈述翻译过程、要点,讲解关键词语、句法结构和翻译方法及采用的依据或目的,最后请其他同学提问。课堂陈述也是个重要的学习过程:陈述人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其他学生通过聆听并基于自己的认识进行判断,培养了评价能力。在陈述过程中,教师应做适当的记录,以便评析,并尽量避免打断学生。
  4.问题与答辩。这是一个生—生和师—生讨论阶段,中心是“答辩”。课堂答辩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这个阶段教师的角色是主持人,保证讨论的顺利进行。学生交流完毕后,教师也应就有关问题向学生提问。这一阶段对学生同样也具有学习功能。
  5.教师总结。教师应全面就问答双方的表现作出评价,重在“启发思路、指点方法”。教师对学生优点与成绩的充分肯定对学生建立自信心十分重要。确定译文“定稿”时,应尽量吸收学生译文的合理之处。教师应利用这个阶段归纳总结出翻译中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这要比援引译例、演示、说明、例解现成的翻译条条框框更为有效。
  可以看出,这个教学模式含有有待实现的目标、需要解决的问题,必然激活学习者对新知识、新信息的渴求,通过合作学习、参与过程、完成任务、生—生和师—生讨论,促进了学生新摄入的信息与已有认知图式的互动、连接、交融与整合,从而促进了自身知识技能的构建。其优势是:(1)有利于培养翻译实践与评价能力。学生通过较为深入的钻研,体验了翻译过程,知道了难点所在。学生必须拿出自己的译文,并据此评价他人的译文,因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和评价能力。(2)有利于培养创造性。创造性是人整合更新原有知识的能力,形式上是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它促使新的经验和成果的产生。翻译过程是一个应用多种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其本身也是一个创造过程。(3)有利于培养合作精神,同时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4)有利于学生听说读写译的全面训练及语言综合能力的培养。(5)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满足,不仅使学生获得认知方面的发展,而且能在翻译过程中得到乐趣,满足心理情感需要,突出了教学的情意功能。(6)有助于课堂教学气氛的丰富与改进。其局限性表现在它不能取代教师课堂讲授。这是因为,其一,由于教学课时有限,学生数量多,而学生本身的语言造诣、翻译经验不足,同时受到准备情况、业务功底、表达能力三个因素制约,可能会使讨论难以深入。其二,“答辩”研讨的内容属于“精译”范畴,学生练习量上不足。其三,因为“学习翻译的一个最好办法是听有经验的译者详述怎样用译语把原文的含义表达出来。”[7]翻译教学中需要教师通过与学生讨论大量翻译实例来阐发规律性的东西,从而“开拓思路,指点方法”。
  
  参考文献
  [1] 鲍川运.关于翻译教学的几点看法.中国翻译,2003(2):48-50.
  [2] 李红青,黄忠廉.外语专业翻译课的定位问题.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1):22-25.
  [3] 张美芳.中国翻译教材研究.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30.
  [4] 王晓农.汉英翻译课大班教学探讨.山东外语教学,2006(1):68-72.
  [5] 丰玉芳,唐晓岩.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6):35-38.
  [6] 张景华.合作学习理论对英语课堂教学的启示.聊城大学学报,2003(5):34-37.
  [7] Eugene A.Nida:Fascinated by Language.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3:77.
  (责任编辑 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