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刍议课堂教学人性化管理

作者:张 晔




  课堂教学是一个学校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是教学过程的主要部分。因此,课堂教学的秩序如何,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进而影响到整个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书育人的质量。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来源于良好的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如何寻求到更好的教学管理与组织的措施,使教学管理达到最优化,对于教学活动有着重大的意义。
  传统的课堂教学管理主要依靠严肃的、刻板的纪律去约束学生,使其安静听课,有条不紊地参与教学活动。毫无疑问,这样的约束是课堂秩序确立的重要条件和保证,但是,它同时也存在一些弊端,例如,由于过分严肃刻板就容易造成学生在听课时貌合神离、人在心游,甚至厌倦的心理。学生在刻板纪律的约束之下,虽然表面上循规蹈矩,正襟危坐,但内心里则可能或心不在蔫,或思想沉闷,思想的主动性、活跃性和创造性则受到压抑,从而降低听课的效率。有时,由于教师过分强调纪律和守规,甚至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造成师生之间的冲突或对立,破坏了教学过程中应有的基本和谐,使教学活动无法继续进行下去。因此,探求或尝试新的课堂教学管理办法,使其更能适应课堂教学的需要,更能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使教学符合当今时代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学习的实际情况,以便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是很有必要的。
  
  一、课堂教学人性化管理提出的根据
  
  课堂教学中所谓的人性化管理,是要以人为本,使得教学管理更符合学生学习的具体实际情况,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过程,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得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掌握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学习到创新的能力。值得指出的是,这种管理方式并不是简单地排斥课堂纪律的约束,而是在维持基本课堂纪律的基础上,赋予课堂管理以新的、人性化的内容。具体而言,课堂教学的人性化管理的提出,有着以下一些根据。
  第一,为适应建设和谐校园的需要。在建设和谐发展的社会的大趋势下,许多学校提出了“建设和谐校园”的目标,以便能优化育人环境,提高教育质量,更好地教书育人、培育英才,造就祖国或社会所需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劳动者。课堂教学的人性化管理适应了这一需要。如前所述,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通过这一新的管理方式,课堂教学中能够进一步融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消除或减少彼此间的不必要的隔膜,使得课堂成为一个充满和谐、友善、愉悦气氛的场所。学生在这一氛围中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学习知识、提高能力,教师在这样的氛围中“传道、授业、解惑”。从而,使得和谐课堂成为和谐校园的有机组成部分,为建设和谐校园以及整个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第二,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人性化的课堂管理方式的提出,立足于当今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实际。现在的在校学生,无论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大学生,都是在我国社会实行权宜的计划生育政策“一胎化”后出生的孩子,他们中间的多数为独生子女。由于受到应试教育和包办、溺爱等家庭教育的影响,这些学生表现在思想、行为、心理、习惯方式上有着一些缺陷:例如,以自我为中心、自律意识差、责任感差、耐挫能力不强等。若还是照传统做法对其简单地施之于强制的严纪约束,效果未必非常奏效。根据笔者以往对课堂教学实践的观察和体验,单一强制的纪律约束很容易使得课堂气氛凝滞、不活跃,部分学生在严纪前产生逆反心理和行为,严重者甚至与老师顶板、冲撞,反而不利于课堂的教学和管理;但是,如果简单地放松严纪的约束,则课堂秩序紊乱不堪,严重者甚至使得教学无法进行。
  人性化的课堂管理立足于“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宽与严中寻求一个较为恰当的契合点。这种管理方式力图将僵硬的简单的纪律约束“软化”(但不是取消约束),变硬性约束为软性约束,变外在的约束为内心的自觉主动,使对立走向和谐,走向师生间的互相沟通、理解和宽容,最终使得教与学达到内在的和谐有序统一。
  第三,立足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传统的靠纪律强制约束式的教学管理方式,由于更多地注重于纪律与秩序,从而忽略了纪律与秩序仅是手段这一内涵,久而久之,则把手段当成目的,最终将提高教学质量这一目的放在了无足轻重的地位,导致了某种程度上的纪律与秩序的“异化”现象,使得纪律与秩序背离了它所服务的主体,从而喧宾夺主地占据了主体的位置。如此一来,造成了纪律、秩序与教学的分离,纪律、秩序变成某种外在的、与学生的学习无关联的东西,学生似乎成了被纪律、秩序奴役的工具,而不是学习的主体。
  从根本上讲,课堂教学管理不是为管理而管理,教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通过管理保持良好的教学秩序,使得学生能够在一种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中潜心学习,使得授课教师能够置身于和谐融洽的讲堂,得心应手、挥洒自如地讲课,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人性化的教学管理正符合这一根本目的,它试图和谐师生关系,使师生间既有一定的师道尊严,又决不僵化生硬,从而使学生真正从内心深处认可教师、尊重教师,有利于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提高授课质量和教学水平。
  
  二、课堂教学人性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和体验,结合上述实施人性化管理的根据,笔者认为,课堂教学的人性化管理的实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集思广益,面向学生征集课堂教学管理优化措施的意见和建议。现代的教学理念认为:在某种意义上,学生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提倡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统一的过程。某种教学措施是否合适,学生的感受和认识是很重要的。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例如,通过问卷调查、召开小型座谈会、个别谈话等,去了解学生的真实的想法和意图,了解他们作为学生、受众的角度提出的意见或建议。
  通过征集意见和建议,一方面使学生感到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应有的地位和主动的作用,增强其参与课堂的意识,调动其听课的积极性和热情,以便使其提高听课的效率;另一方面,通过广泛征集、集思广益,能从学生的角度收集并寻求到某些有价值的优化教学管理的措施,有利于课堂教学和管理。一般而言,多数学生的意见或建议总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即便是个别学生的不同意见,往往也有着参考或启发的作用。
  第二,创设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气氛
  知识的传授与接受在愉悦的氛围中是最有效率的,这是已被教育心理学证明的结论。因此,创设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气氛是每个教师在优化课堂教学管理时努力去达到的首要目标。在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教师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具体的措施是,首先教师要在观念上进行更新,要纠正和克服旧的传统文化中关于师生关系的陈腐观念,树立起现代教育理念中关于师生关系的新的思想,辩证地理解教与学的关系,确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充分地估计和正确地评价学生对于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重要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在心目中形成和谐、融洽的意识。
  在此基础上,教师要进一步提出自己的具体措施和具有操作性的手段。例如,纠正以往的一些与学生不和谐、甚至闹对立情绪的做法以及学生、老师各不相干的课堂教学局面,在和谐、融洽中充分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和热情,增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其中,特别是涉及到学生中少部分“厌学”的人,我们更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艰苦细致的工作。例如,可在课堂上有意识地提问这些学生,激励其学习热情。即使回答不佳,也要多表扬少批评,找出其中的长处给予鼓励。
  另外,要想方设法走近学生,不管是从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上,作为教师都要努力去做。这种“走近”分别为一般的走近和特殊的走近。即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讲,在课堂上讲课语言的循循善诱,是一种“走近”;教态的随和或平易近人也是一种“走近”。对于个别学生来说,特别是那些平时听课不认真、不上心,甚至在课堂上违纪的学生,对其处理时所采取的“与人为善”的态度和仁至义尽的作法,措施的灵活,要求的宽容等都可体现出一种“走近”。总之,这种“走近”使得学生能产生这样的认识——老师不是外人,是教学这一系统活动中的中坚和引导者,老师与自己是息息相关的,而不是以往理解的那种“居高临下”或敬而远之的人。
  这一措施的贯彻是细致的、潜移默化的,它的评价指标不是刚性的,而是柔性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其评价无法实现。教学管理单位(教研室或教务处)在每一学期可抽一、两次时间,通过集体观摩课,对教师的这一改革措施实施的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的渠道应有许多种,例如,可以直接观摩而感受、征求学生意见而感受,以及教师间的互评等。通过评价,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并及时反馈给教师。
  第三,宽松、融洽与严格、规范刚柔并济
  创设融洽、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并不意味着要取消纪律、规范对学生的约束。在创设的同时,基本的课堂纪律的要求、基本课堂行为规范的要求还是要示明并审查的。当然,对这些纪律和规范,有一个让学生正确理解或认识的问题,所谓正确理解,不仅是让其知晓约法三章的具体内容,更要让其明白约法三章的缘由,进而从理性上而不仅是从外部感觉上来对待课堂上的纪律和规范。宽松、融洽的课堂氛围与一定的课堂纪律、规范约束二者刚柔并济、相得益彰,将能使课堂呈现既严肃、规范,又活泼、灵动的状态,使教学活动在师生融洽的氛围、愉悦的状态中进行,而学生在如此状态、氛围中,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增长、习智的铸就、人格的养成等都将能够高效率地进行。
  (责任编辑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