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互补效应
作者:肖 燕 左文凯
1.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性和规范化。当前,学生由于心理健康问题而引发的恶性案件越来越引起人们深刻的反思。然而,面对如此严重的后果,仍有相当数量的学校教育工作者仍主观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仅是一种形式而已,虽然有些学校形式上设置了心理咨询与辅导室,但没有深入实际进行研究,最终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
2.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业务素质不够。心理健康教育对人员的专业要求很高,必须经过专业培养或专门培训才能胜任。然而我国整体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程度很低,再加上各校心理辅导人员队伍的不稳定,水平与层次参差不齐,而且心理健康教育辅导队伍人员缺乏,因而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数量和质量难以满足发展的需要。
3.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认识不足。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指学生对自我、对客观世界认识和把握有正确的心态,体现出较高的自我调控能力,没有人格缺陷和障碍,具体表现在具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正确的自我观念与认识评价他人的能力,心理与行为和谐统一等方面。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侧重于学生的思想层面,更多注重学生的动机、态度、理想、信念等意识方面的研究,注重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为目的,而心理健康教育偏重于潜意识对人心理活动的影响的研究,这就弥补了忽视人的心理活动而单独通过灌输说教解决学生思想问题的传统观念,从而有助于从学生的认识、情感、意志、态度的全过程施加作用,引导他们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为接受正确的思想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使教育手段更具科学性,这种认识上的不足也应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1.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共同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根本目标是一致的,其内在的职能都是育人。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理学原理和方法教育人,使其人格完善,适应社会。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增进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而且还要优化心理品质,促进人格的发展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列主义教育人,侧重于人的思想层面,更多注重于教育对象意识结构的显层次,注重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学生实现价值内化,并成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进而指导自己的行为。由于理想、信念、价值观和世界观等个性倾向性是人格结构的一部分,这就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脱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而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会受到影响。
2.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二者互为补充。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各有侧重,可以相互补充。思想政治教育侧重思想层面,心理健康教育侧重心理层面,如心理健康教育很少涉足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些内容,而增强心理卫生、开发心理潜能、排解情绪障碍等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也常难以顾及。心理健康教育在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途径、新方法的同时,作为一种理念在如何认识人、理解人的问题上也会深刻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心理健康教育一定程度上也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因为许多心理问题的产生是与人们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有着密切联系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证,起着导向作用。心理健康教育本身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前出现的很多心理问题都是由价值观念多元化、自我认识模糊等思想因素引起的。由于思想问题是心理问题的根源,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利用自身优势通过引导受教育者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转换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提高思想认识水平来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从而在根本上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思想上的保证。
三、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
1.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预见性差,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认识偏差。不重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思想认识上的偏差,是导致预见性差的非常重要的原因。有的把思想政治工作视为“救火”或“求稳”;有的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耍嘴皮,空对空”,不需投入,无须建设。第二,超前性差。一是教育内容上缺乏连贯性、完整性和系统性,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二是教育方式上,重形式,轻内容,重灌输,轻疏导,重言教,轻身教,不能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工作方法呆板、陈旧、单一,改革创新不多,信息不灵,手段落后。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最关键的就是要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和心理行为,把心理健康教育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和思想状况,及时抓住其思想和行为的苗头,采用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原则和方法,善于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或咨询,给有心理困惑、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必要的帮助,防患于未然,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
2.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首先,在如何认识人、理解人方面,摒弃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偏重向学生灌输社会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而忽视其能力和个性的观念,转变心理健康教育只是面向个别学生或是给学生“治病”的观念。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树立服务意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性。其次,在如何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既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片面地夸大某一方面,也不能把两种问题简单的当作同一性质的问题来解决,避免思想问题心理化和心理问题思想政治化、品德化两种错误倾向。要充分发挥各自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优势,正确认识两者之间的联系,在分清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的基础上,打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传统教育观念,自觉地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大体系中,认识心理问题时首先着眼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同时善于从心理问题的角度深化对思想问题的认识和破解。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融合的关键因素是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积极探索机制建设,实施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通过设立心理咨询或指导机构、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等,建立有效的心理干预机制,增强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所有教师都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风范影响教育学生。
4.加强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本质上是从现实的人出发,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地尊重人、理解人、肯定人、丰富人、发展人、完善人,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需求,培养人的自主意识和主观能动性,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在融合的终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引导学生在增长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提升思想政治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知行合一,德才并进。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与特长,使学生从中受到鼓舞、获得自信、构建健康的人格结构,培养正确的价值取向。利用网络和其他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拥有更多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形成健康人格的途径。
5.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造成针对性不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针对性不强,“一刀切”问题,就是要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学生的个性心理差异,只有了解和掌握每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才能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了解人的气质特征,进行因人施教;掌握人的性格特征,进行个别施教;注意人的能力特征,进行因材施教。只有这样,针对具体人和具体问题用具体方式进行教育,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才能帮助学生找到自己个性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从而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比较充分和全面发展。要多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态度诚恳,感情真挚,讲话富有人情味,才易于被教育者接受。可采取谈话、征求意见等方式,为受挫者提供抒发受挫情绪的场所和机会,教育者引导时要有针对性,要从受挫者的心理、思想实际出发,做到有的放矢,把“理”说到他们的心坎上,使心灵上受到感染,心悦诚服地接受忠告、劝导和建议。
参考文献
[1] 王先达.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
[2] 李文安.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教育探索,2001(2).
[3] 董立人.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互补效应.中国高等教育,2001(10).
[4] 杨润涛.谈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8).
(责任编辑 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