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课堂教学中的对话研究
作者:辜筠芳
(2)协作性对话对“小组层面”学习的影响
Sawyer和Berson运用“互动分析”方法对小组活动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刚开始讨论的时候,每个学生主要是检查自己的笔记本;小组层面的活动以阅读笔记本为主。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之间的对话逐渐地融合在一起,越来越倾向于面对面的交流,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课堂知识,并联系自己的经验和其他学生的经验。最后,所有学生都达成对讨论主题的各自的深度理解。这种学习方式在讨论开始的时候,并非在活动计划之内,而是从小组协作性对话中逐渐形成的。小组层面对话风格的转变进而为小组各个成员的学习提供一种支持,使他们能逐渐吸收知识并脱离笔记本。笔记本作为“脚手架”,同样在整个小组对知识的理解过程中发挥作用,随着小组层面对话的不断深化,笔记本的必要性才慢慢隐退。这正是学习科学所强调的引导学习者的典型学习方式。
这种在对话过程中形成的小组层面的学习方式和前面所讲的个人学习的进展是同步的。目光转移能够说明,笔记本对于个人和小组两方面来说,都有“脚手架”的作用。可见,详细的对话分析记录还能帮助我们鉴别出小组层面的学习方式。
2.比较“互动分析”两种不同的方法取向
就“互动分析”而言,我们可以区分出两种不同的方法取向:狭义和广义。Sawyer和Berson所采用的可谓是狭义的方法取向。他们的对话记录里包含大量的具体的、微妙的信息。以这种方式记录是相当耗时的;研究人员如果要想记录更为具体的对话细节,只有研究更为小型的对话才是可行的。这种方法取向聚焦于一小段从一个大的对话集合中分离出来的对话。这种方法取向的优势在于它能揭示出认知的潜在意义和内容。该技术记录大量细节,如重复、话语打断、口头和非口头的言语等等细节,它们都能够提供许多关于小组协作学习性质的准确见解,如在30秒的对话中真正发生的事情是什么?学生在什么时候才真正建构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而这些研究结果用其他记录方法是得不到的。通过这种技术的运用,把外在表征在个体知识理解中的作用显示出来。如果没有这种记录技术,要充分理解外在表征在协作学习中的斡旋作用是很困难的。
另外还有一种广义的方法取向。他们的对话记录技术更具有“脚本”风格:仅仅记录说过的话,而省略了音量、音高、元音的长短以及重复等言语细节。这种记录技术的优势可能在于研究较大容量的对话。譬如1小时的课堂对话一般只需要10小时就能记录完整(狭义的方法取向在10小时之内一般只能记录30秒的对话片断)。而且,该技术记录的对话易于采用定量和统计方法处理。
“互动分析”方法的运用及其发展使我们对学习的本质有不断深入的认识。首先,“互动分析”提供了一种方法,来研究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尤其是生生之间),以及对话特征与有效协作之间的关系。这就和以前只注重研究个人的学习结果或学习的任务结构或学习的动机结构完全不同。其次,“互动分析”能揭示出外在表征影响对话过程和个人学习的互动机制,如上述两个案例研究,外在表征作为“脚手架”,引导小组集体性的活动,并进而引导小组成员达成理解,使小组发展成为一个更高层次的学习者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小组成员对知识的理解也达到深度掌握的水平。这也从一个侧面进一步拓宽了我们对教育作用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R,Keith,Sawyer.Analyzing Collaborative Discourse.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Learning Sciences.187-201.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2] Hutchins,E.Cognition in the wild.Cambridge,MA:MIT Press 1995.
[3] 佐藤学.课程与教师.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 付一静)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1]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