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现代体育教学理念解析

作者:杨继滔




  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不仅与学校的其他课程在很多方面具有一致性,更具有自身的鲜明特性。体育教育为学生提供了独有、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以及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对于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开发提高,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那么,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就成了体育教学追求的目标。根据教育理念及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获得知识信息的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及实施能力等。在体育教学中包含着各种要素,如教师、学生、教材、组织教法、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以及场地器材等等。这些要素之间,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每一种要素的变化又都影响着其他要素的变化,影响着整个体育教学质量的变化。要使体育教育获得最大效益,必须从整体性的观点出发,把握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弄清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概念相当广泛,目前尚无统一的明确表述。赖天德认为,素质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注意因材施教,开发学生的潜力,使每个学生为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学校体育作为现代教育的一部分,应对素质教育有所回应,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使学校体育得到可持续发展。
  
  1.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在体育教学中,要不断强化德育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磨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具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①体育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荣誉感。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可以示范优美的体育动作、组织激烈的教学比赛、讲解有趣的体育小常识,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使之养成热爱体育、关心体育的良好习惯。②体育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体育课与其他课程不同,它多采用集体的教学形式,即全体学生在同一个场所、同一个时间内,完成同一项体育活动任务。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学生要遵守纪律、团结一致、关心他人,这样才能顺利地完成既定的活动内容。所以说,体育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协作精神,有益于激发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③体育可以培养学生具有勇敢顽强、艰苦奋斗的意志品质。在体育课堂中,学生们大多存在种种畏惧心理,怕吃苦、怕受累、怕完成不了动作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正确引导、耐心示范,帮助学生从辅助练习开始,通过训练逐步掌握动作要领。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但完成了技术动作,而且由此建立了坚忍不拔的优秀品质。④体育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体育教学内容广泛,在学校实施选项分班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也可以利用课堂课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在这些活动中,学生既得到了极大的乐趣又锻炼了身体。
  2.加强学生智力能力的教育
  健康的体质是智力发展的物质基础,智力的发展是建立在大脑这个物质基础上的。大脑发展的主要物质基础之一是氧。体育运动能促进学生心、肺功能的发展,心肺机能发展了,就大大改善了大脑的血液循环和氧的供应,有利于智力的发展。因此,体育对学生的智力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同时,体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它必须让学生亲自参与活动,并且通过观察、想象、思维,然后亲身练习来完成,体育活动的过程给予大脑一种开发性的刺激,使大脑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得到锻炼和发展,为学生的智力发展提供了条件。另外,由于体育活动的各种动作多是在短时间内或在瞬间完成,并要求准确、轻松、优美,这也对大脑产生强烈的刺激,有利于提高大脑的强度、灵活性、均衡性及分析综合、判断等各方面的能力。因此,体育活动能很好地开发学生的智力,为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创造物质条件。
  3.加强学生美育的教育
  蔡元培先生认为,美育犹如人的神经系统,它实施于德、智、体及日常生活之中。他说,体操者,一方以健康为目的,一方实以身体为美的形式之发展,希腊雕塑所以空前绝美,即由于此。他提出把体育作为美育重要手段的思想,要求学生达到雄躯壮干,培养健康的身体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们通过锻炼使自己身体健康、体态匀称、线条优美、肌肉丰满、步态矫健。因此,体育教学要通过体育锻炼使学生的各个器官和机能得到发展的同时,更好地培养学生认识美、理解美、感受美、发现美的能力。
  
  二、体育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
  
  罗杰斯“以人为中心”的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观的核心和基础。他认为人人都有创造性,至少有创造性潜能,人应该主动地发展这些潜能,人生的最高追求是“自由创造”、“自我实现”,教育目的应远远超越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智力的培养。他关注人的整体发展,尤其是人的“内心生活”,即人的情感、精神和价值观念的发展,认为真正有效的教育是帮助学生发展积极的自我意识,促进学习和个人潜力的充分发挥,因而使他们成为“功能充分发挥”的人。罗杰斯还明确主张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有独特的人格特征而又充分发展的人,是人的“自我实现”。这个教育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他称为“完人”。体育教育是在学校环境中,通过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等组织形式,使学生获得身心协调发展。学校体育不仅是学生陶冶情操、培养志趣、加强修养、提高精神境界的过程,也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潜能,渐次达成“自我实现”的过程。随着学校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增强学生体质已不再是学校体育的惟一目标,而促进心理健康、开发智力、培养全面素质等目标已提到了议事日程。因此,体育教学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向。一方面使每一个学生都投身到体育活动中,并在教学活动和身体锻炼中得到提高,体验到体育的乐趣,领略到体育的魅力;另一方面就是要因材施教,因为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不一样,为避免体育教学中“吃不饱”与“吃不了”的现象出现,就要做到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找到一条最能有效地发挥他个人创造性和个性才能的途径,鼓励学生去发现和发展最适宜自己的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和活动习惯,激励他们超越自我、体现个性、实现自我。
  
  三、学校体育呼唤人文精神
  
  回望中西方体育的兴起与发展,或许能从中找寻到我们学校体育中所缺失已久的“体育人文精神”。在西方,最早是以娱乐、休闲、游戏而面世的竞技体育在上百年的发展中已完全被自然体育思想所取代,走向了一个成熟和理性的轨道,体育早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学校体育也发展得更为完善和合理,更富有个性,一切教育的方式是以“关注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前提的。如果以西方人文教育者的主张把价值教育放在整个教育的首要地位;将人性贯穿于教育的全部过程,使整个教育人性化;加强自由与责任的教育,将自由与责任视为现代伦理生活的核心价值来审视学校体育的现实时,我们遗憾地发现当前学校体育教学中对“人”的忽略。中国古代体育也同样富含人文精神,其主要内涵就是对人的健康和休闲生活方式的关怀。因为中国的体育文化中很早就出现了关注自身长寿的养生思想,出现了“贵生、重己”的身体观,以增强体质、延年益寿来追求生命存在的延续,强调“崇德、利用、厚生”。中国古代体育人文精神的另一个主要方面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文”与“天文”并举。孔子有“礼之用,和为贵”,孟子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之说,而在体育文化中注重“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源远流长。庄子认为,懂得天然之乐的人,“其动也天,其静也地,一心定而王天下;其鬼不祟,其魄不疲,一心定而万物服”。董仲舒的“五行”学说也再次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同时,传统中国的“修齐治平”还有一套相当完整的人文主义教育原则,韦伯在描述中国的士人阶层时写道:“中国历来最为突出的是将人文教育作为社会评价的标准,其程度远超过人文主义时代的欧洲或德国的情形。”尽管其时的书院和私塾中并没有专门的体育教育成分,但是以养生和娱乐为存在形式的中国古代体育是富含人文精神的。应当说中国的这种“持中贵和”的人文精神对于后来中国社会及体育文化的繁荣有着积极的意义,尽管它缺少了西方体育文化中的竞争、拼搏的精神,但对于日渐缺失人文精神的当前学校体育来说,无疑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模式。
  
  参考文献
  [1] 盛海耕.品味文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3-31.
  [2] 胡小明.人文体育观的渐入与生物体育观的淡出.中国学校体育,1999.
  [3] 杨芳.学校体育的症结与出路.体育文化导刊,2004(3).
  [4] 赖天德.学校体育改革热点研究.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 孙海燕)